国之瑰宝——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2012/3/29 10:39:5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是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立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3所即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美预备学校。1915年以来,该校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形成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群。它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构造精妙、建筑雄伟、中西完美结合的国之瑰宝。其建筑形制巧妙地融合了我国官式建筑与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吸收了西方建筑比如柱式,门窗等局部形式,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祖国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是我国20世纪初期大型民族建筑设计与建筑工程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位于我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该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46平方米,从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六号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10座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建筑群总体构图以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浑厚典雅,美观实用。该建筑群是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2000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向国家文物局推荐、申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
1936年兴建的河南大学大门为四柱三楼牌楼式建筑,砖木及混凝土结构。通高10.39米,东西宽13.4米,进深7.8米,建筑面积150.05平方米。设3个门,中门高3.7米,宽3.66米。门楼两侧为两座56平方米的 布瓦顶耳房。
大门为南北两个牌楼圆拱相连,中为正楼,两边为次楼,形成重檐效果,是我国古代四柱三楼式牌楼的进一步发展。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檐飞起翅,四角如翼。正楼匾写“河南大学”,次楼匾额镶古典花纹,檐下额枋、雀替均作彩绘。南门是整个近代建筑群的标牌,气势浑宏,整个建筑群在它的烘托下层次更加分明,愈显华丽壮观。 大礼堂 1931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落成于1934年12月28日。为此工程,学校组成有张伯英、李敬斋、杜岫僧等15人参与的大礼堂建筑委员会,由从欧美留学归国任河大工学院土建系教授的张某设计。大礼堂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高24.4米,占地面积3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13.55平方米,雄卧校园南北主轴线与东西主轴线的交汇点上。大礼堂为殿式建筑,分上下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楼梯6座,后台有两座为木质楼梯。殿式多屋顶组合,8柱1梁支承8榀钢屋架和楼板重量,水泥地基,青砖墙,大玻璃窗,采光良好。礼堂南立面正中设3个双扇平开大门,入口外立面两侧设置4组8根爱奥尼式巨柱,东、西、北有4个直通室外的出入口,皆为4柱卷棚歇山顶门廊。观众厅为大礼堂的中心,设座位2816个,舞台宽18.23米,深12.19米,可作放映、演戏、报告会(大型)等用。舞台两侧楼上楼下共设多功能服务区4个,总面积为468平方米,可作化妆、休息、储藏道具等用。门厅上部2楼设有125平方米的服务用房,32平方米的放映间设在走廊夹层。
整个建筑主体为重檐歇山式复杂、多重屋顶组合,周边四角挑起,左右对称,上下一致高低起伏,变化多端。屋顶覆以青灰筒板瓦,各脊端有脊兽,门厅雕梁画柱,檐下垂花柱、雀替、挂落均作透雕彩绘,龙头、狮子、凤鸟等动物图案雕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全国也堪称建筑艺术精品的大礼堂给人以气势雄浑、挺拔高峻、巍峨壮观之感,不愧为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巧妙结合的典范。1937年10月,抗日烽火燃遍全国,上海救亡演剧队洪琛、金山、崔嵬、贺绿汀、冼星海率队在大礼堂公演多次,从而把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1950年4月河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曾在大礼堂举行。
六号楼
位居河大中轴线东侧南部的该楼是学校最早的中西建筑手法合璧的新式建筑,于1915年破土,1919年建成。该楼设计者武长发在时任校长李敬斋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建筑经验设计完成的。该楼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平面呈“T”字型,中间4层,两翼3层。中间部分,6根爱奥尼式巨柱贯通二三两层,门口设平台直抵二层。屋顶中部为悬山灰瓦坡顶,两翼为硬山四坡顶。底层为基座层,灰泥粉饰,二层以上为青砖清水墙,西式玻璃门窗。其屋顶、墙体对称布局,中间高两侧低,颇具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而布局、柱式、楣饰、圆券柱廊、花瓶形栏杆等又为西式建筑手法,给人以稳固厚重之感。 1925年,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区委负责人的李大钊同志曾应邀到此向全校师生作“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讲演,极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
七号楼
建成于1921年的七号楼居河大中轴线西侧中部,总建筑面积4113.18平方米。楼高3层,其中半地下室1层,为当时主教学楼。该楼平面呈“Ⅱ”字型,主门在楼中部东侧,4个入口处均有歇山卷棚屋顶式灰瓦门廊。楼四周设西式木质门窗,酱红色油漆。歇山式屋顶四角悬挑飞檐,上置套兽,建筑四周屋顶出檐两米,檐下全是垂柱及彩色木雕挂落,215个垂柱雕刻成覆莲柱头,其间镶有2000块做工精细,画面内容各异的锒透雕花板。整座建筑青砖砌墙,立面层次丰富,装饰细腻色彩明丽,愈显华丽而典雅,是上世纪20年代中西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精品。1937年6月,革命志士邓拓为法学院进步学生,在此楼北门不幸被反动派逮捕。
东西十二斋房
东十斋、西二斋统称东西十二斋房。东一二斋、西一二斋建成于1921年;东三四斋及五六斋建成于1926年;东七斋至十斋建成于1952年。每幢斋房三层,建筑面积552.48平方米。12幢总建筑面积为6629.76平方米。结构为砖木型,屋面为横三道屋脊且四周有城垛式女儿墙相围,斋房门口均设有仿古式垂花门罩,顶部覆有筒板瓦。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30块木雕花板镶刻在两个垂柱之间,板上雕有梅兰竹菊、珍禽异兽,为整幢建筑的明珠。斋房位于南大门至大礼堂轴线之两侧。礼堂两侧分布斋房正是沿袭古代书院讲堂左右布置斋舍的做法,而且对建筑群起衬托作用。1936年4月20日,爱国将领张学良亲临河大东斋房学生宿舍视察。
河南贡院碑二通
据碑文记载,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为劝学敬教,化银25556两,建了一座占地197亩的河南贡院,北面正对开宝寺塔。工程完结立碑为记,碑高4米,宽1.06米,厚0.32米,碑上端篆书:“改建贡院碑记”,下为楷书碑文。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洪水冲毁河南贡院,水退后乃重修,并立碑纪念,尺寸为高4米,宽1.15米,厚0.3米,碑上端为篆书:“重修贡院碑记”。双碑碑帽前后均刻有双龙腾飞于黄河巨浪之上的石雕,碑文楷书字体工整,堪称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佳作。现建有四角攒尖顶碑亭两座。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继承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的优秀成果,其风格中西合璧,表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学校厚重的历史及冼练凝重的风貌。建筑群从整体到局部,均是中国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作品,不愧为国家之瑰宝。(原标题:国之瑰宝——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