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弟桥
杨连弟纪念碑
在豫陕交界的茫茫群山间,陇海铁路上有一座跨越深谷、巍峨耸立的铁路大桥。这就是我国铁路线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铁路桥——杨连弟桥。杨连弟桥原名陇海铁路洛(阳)陕(州)段8号桥。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从郑州乘坐陇海线的列车向西行,一过洛阳,原本一马平川的豫东平原逐渐被甩在身后,陇海铁路开始蜿蜒曲折于豫西山区的黄土丘陵之间。特别是车过渑池之后,两边山势陡峭、林幽谷深。在这里,陇海铁路要穿越邙山余脉、函谷旧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20世纪初,国弱民穷,技术落后,在这样的地质状况下修建铁路的难度可想而知。1912年9月,北洋政府与比利时铁路电车公司签订了《陇海铁路借款合同》,以汴洛铁路为基础向东西方向展筑陇海铁路,两段工程于1913年5月同时开工。1915年9月,洛阳至陕县观音堂段50公里线路竣工。由于观音堂至硖石间山势过于险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筹款不足,只能暂缓施工。1920年5月,北洋政府又与比利时和荷兰签订了《陇海铁路比荷借款合同》,继续修建陇海铁路西段(观音堂以西)的线路,直到1927年11月才修通至灵宝。
由于地形复杂,观音堂以西至潼关间的线路高桥林立,隧道众多。位于观音堂镇和硖石乡之间的8号桥,更是以48米的高度和172.5米的长度成为贯通陇海铁路的关键工程。大桥由法国、英国和比利时3国工程师共同设计,1921年动工,用了4年时间建成。大桥东接槐沟隧道,西连陇海铁路最长的峡石隧道,四面峭壁环绕,既是陇海铁路的重要节点,又处在地势极为险要的地段,因此在战争中屡遭破坏。l944年,为阻止日军进攻,国民党军队从陕县向西撤退时将大桥破坏。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汪庭霈工程师主持修复该桥。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且修桥材料缺乏,汪庭霈设计了原地架设木排架便桥的修复方案。施工人员就地取材,用木料搭建了32组排架,1946年8月大桥恢复通车。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渡黄河南下,占领大桥,但大桥的木排架在战斗中被焚毁,陇海铁路再度中断。
1949年5月,为了支援野战军挺进大西北,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必须在3个月内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将中断的陇海铁路重新接好,恢复通车。为了完成任务,铁道兵工程部根据大桥破坏状况制订了抢修方案。他们计划加高4号桥墩,凿低其余桥墩后,利用滦河大桥钢梁架设新桥,同时对所有桥墩的裂缝进行修补。
8月20日,铁道兵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开工抢修8号桥。抢修人员面前的第一个关键工序就是如何让施工人员迅速可靠地登上墩顶,完成各墩的加高或凿低作业。原计划是搭建脚手架上墩或者在大桥两侧山腰搭建吊篮上墩,而无论哪种方案都需要大量的施工器材。由于山区交通不便,材料一时难以运到。加上当时时间紧迫,部队领导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上述两种施工方案均不可行。
为了解决难题,部队组织全体战士进行了讨论。一位刚从天津北仓参军分到该架桥大队的新战士——杨连弟到现场后,几次到大桥下面观察,发现了桥墩垂直面上每隔三四米有几个突出的铁板,可以利用它把桥墩顶面凿平。于是,杨连弟就向领导提出建议,部队领导到现场观察后认为建议可行,便采纳了他的意见。经过研究,领导决定让杨连弟带领l8名登高能手,去完成这一任务。杨连弟第一个爬上最高的二号桥墩,在沟深天凉、劲风冷雨、烟雾弥漫的恶劣环境下,在离地面30多米高的桥墩上,用铁锤将混凝土桥墩凿低了2.06米,解决了困扰工程队10多天的难题,抢修工作初战告捷。
按照修复计划,共有4座桥墩需要凿低,凿除混凝土总量达49.8立方米,仅靠手工凿除根本无法满足工期要求。如果采用爆破方式,在高空3平方米大的桥墩顶面缺少隐蔽处,无法进行近距离爆破;若采用远距离电控爆破,部队又缺乏电线、点火器等器材。杨连弟创造性地采用了“小药包浅眼密爆爆破法”,将爆破装药量减小,使爆破碎块尺寸减小,同时采用木板遮挡点火等手段,成功解决了近距离爆破的难题。他一鼓作气大干3天3夜,爆破了100多次,使施工进度大大加快,混凝土凿除速度提高到日均2.5立方米。桥梁大队全体指战员按照他的办法,共同努力,终于比原定计划提前20天完成施工任务。10月18日,大桥架好最后一孔钢梁,仅用59个昼夜,8号桥就提前通车。
为了表彰杨连弟的模范事迹,部队授予他 “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他被评为铁道兵战斗英雄,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
1952年5月15日,参加抗美援朝的杨连弟在朝鲜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
为纪念杨连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特将杨连弟生前战斗过的陇海铁路8号桥命名为“杨连弟桥”,并在该桥西北侧建立了杨连弟纪念碑。1956年2月开始建碑,同年10月下旬落成。纪念碑碑高14.5米,后宽2.5米,南北座长8.35米。碑面两侧各刻“杨连弟烈士永垂不朽”的红色大字,碑面特意朝着铁道,既表达了对这位铁道兵的敬意,也使每一位乘坐陇海线列车的旅客能够追思烈士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