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博物院东展厅,进门右拐,你会看到两个特别的三彩器物,一个是三彩舍利匣,一个是三彩舍利塔,其器形典雅高贵,釉色晶莹剔透,制作技艺精湛,敷面华美艳丽、富丽清新,堪称三彩之上上品。在每次的展出中,它们无一例外地被称为“河南宝贝”。
这两个宝贝,就出自新密法海寺。实际上出自法海寺的还有一个稍小的三彩塔,如今被安放在国家历史博物馆。
新密人说起法海寺,无不带着自豪,但同时又很无奈和遗憾,自豪的是它曾经的存在,遗憾的是,曾经的它已不复存在。当地有一顺口溜,颇能代表新密人的心情:“登封登封你别夸,密县有琉璃影壁玉石塔;登封登封你别能,密县有超化塔十八层;天仙庙滴水棚,一咯噔二咯噔……”
失落啊,旅游上比着周边暂处劣势的新密,心里颇为不平——只有拿着咱的宝贝和人叫板了——但又多么无奈啊!
让新密人为之骄傲的法海寺,也是新密老城的地标性建筑。“我很小的时候,随父母出外逃荒,我们要离开老城时,父母带我来到城隍庙琉璃塔、法海寺玉石塔下,在它们身上摸了摸,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因为新密人已经把它们看做圣物。”
1965年,北京大学一位考古专家来到法海寺,他久久地站在玉石塔下,最后丢下一句:因为它,密县我没有白来。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带着无比的敬仰和探宝的冲动来到法海寺,走进法海寺的历史之中。
新密法海寺与杭州法海寺无关
说实在的,进新密法海寺之前,我一直有个先入为主的问题:法海寺与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与白娘子斗法的和尚法海有什么关系?是他修建的还是为他修建的?虽然有这些疑问,也不好意思问新密专家,只是主观地认为,法海寺,顾名思义,就是法海的寺嘛!
中国法海寺很多,且多与法海相关,尤其是那个有着雷峰塔的法海寺,戏曲、电影、电视里,故事讲得让人的耳朵生出了老茧。
在电视剧和小说《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及电影《青蛇》中,法海为金山寺住持,有极其强大的法力,本着降妖除魔,拯救苍生行于世间。
然而法海思想却有些保守,把主业修得有些偏颇,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妖精都应该收服于佛进行修炼。于是,他决意要把恩爱夫妻许仙与白娘子拆散。经过水漫金山一场大战,他终将白蛇(白娘子白素贞)收服并镇于金山寺雷峰塔下。多年以后,白素贞之子许世林以其孝心动天将其母救出,而法海也因汗颜而藏于蟹中。
为了深入了解法海与法海寺,我查寻了有关史料。
按史料记载,法海为唐朝人,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吏部尚书裴休的儿子。裴休,字公美,唐代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市)裴村人。裴休出身官宦之家,世代奉佛。裴休笃信佛教,对佛教颇有研究。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送入佛门,取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江苏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建于东晋时期的泽心寺,此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时年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泽心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但他不为金钱所动,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敕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敕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法海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历史上从没有拆散别人的家庭记载。据说法海曾驱赶一条白蟒蛇入长江,后来据此创作出了《白蛇传》。
历史上还有一个法海,与《六祖坛经》有关。这一法海和尚俗姓张,广东曲江人氏。他是唐代中期的一位禅家高僧。法海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几十名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据说他曾在韶州河西大梵寺初见禅宗六祖慧能,问即心即佛义,言下顿悟。后听六祖讲佛理,记六祖法语及出世因缘,并把不识字的六祖讲说全部记录下来,加以整理,成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后世简称为《六祖坛经》。
来到新密法海寺,陪同我采访的当地文史专家魏殿臣老先生告诉我,这里的法海寺与电影、电视里的法海并无关联。“听到法海寺的人几乎都会联想起那个法海,但实际上两者没有关系。”热心于法海寺修复的新密老城居民王得位也说,“我们这里的法海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寺名为宋真宗所赐。”据说,当时浙江余姚有位姓仇的大户人家,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建造了一座寺院和塔,家人和后代也由此得到保佑。梦醒后,他派人到全国各地寻找,找到这里后,发觉与梦境中的景色颇为相似,于是散尽家财,经历诸多艰辛,历时两年建起寺院和一座玉石塔。
“那么为什么叫法海寺呢?是佛法无边的寓意吗?”在法海寺殿堂里,我问住持释延嵩。“法代表佛教的经藏,是经藏的海洋,这里取名法海,取意法海慈航,诞先登岸,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佛典。海乃无穷之意。”
随后,我查新密县志,才完整了解了法海寺的历史和原貌。县志如是记载道:法海寺,在县治西。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成,明末被毁。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李芝兰重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秦与嘉庆元年(1796年)邑人分别续修。殿前有石塔,凡七级,石杂青白,古松掩盖,为一邑之胜观。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杨泰起于塔后建字藏一座。
宋张哲《法海寺石塔记》云:“是塔功讫,琢石待笔。凭余故人颜子云宾,跨山干词,以惊其新。于戏!招迷导愚,佛自有书;褒空颂无,僧自有徒。斯塔也,物微不足增辉;斯文也,才轻不足借名。但写其因,录其形,载其岁月,雕其姓字,而腾之于无穷之龄,惟密邑法海院上首。帝天(真宗——编者注)二年(999年)二月五日夜,有籍人安南郡仇知训者,忽梦寐中自算造石塔,既觉,遂弃己财,泊旁诱郡好,共果厥势。凡绳准高下,规模洪促,即山以探索良珉,发地以斗即奇势,皆自知训襟臆出;所购匠氏但备磨刻而已。二年四月二日营始,八月十日先以舍利瘗于地室。今岁二月九日休作。錾莲经七,以围其驱;置金像十四,以实其墟。双扉乍豁,仙窟匿雪;短槛危笼,星绳缠空;十寻竣峙,迫若跃地;九叠岖,远疑悬霄。其或人恬天惺,清韵铃;阴漫地腻,狂苔骏彻;射翠飞寒,太少之颜;匝步攒观,汴洛之间;淡岭凝烟,塔与同坚;洧水长流,塔与争延。不以土、不以木、惟石也刚介,俾风雨朽之不速;不为宫、不为坛、惟塔也高众,使今古仰而不殚。噫!人之来者,阅塔游记,知功辨志,则如堂之地,永新佳致,与他邑异。时咸平四年七月十五日记。”
法海寺塔“文化大革命”时被扒掉
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这个宝塔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按张怀洲、魏殿臣先生的《法海寺塔千年祭》记载:法海寺石塔,平面方形,外檐九级,颇似楼阁,然实为“单层多檐式”塔。塔高13.08米。除塔门、栏杆与塔顶等处使用汉白玉装饰外,全塔皆以青石雕砌而成。石塔自下而上由基台、仰覆莲形基座、塔身与塔刹等部分组成。下层塔身分上下两段,中以平石区隔,下段正面设方门,内为八角形塔心室。方门由门额、门簪、地 、立颊及门砧组成。塔身上端,在突出壁外的栏额上置四铺作斗拱,其上便是由撩檐枋、椽子、飞子和龙头垂脊、瓦拢构成的第一层塔檐。再上,是二层塔壁,正侧面均有券门一个,门高27厘米、宽24厘米、深10厘米。二层塔檐的脊上,直接承出汉白玉石单勾栏一周,刘敦桢先生在过去的调查报告中说这一做法“……不能算为平座。这当然是平座结构未产生以前的制度,流传于后世者”。勾栏式样,寻杖没有低于望柱头以下,而是与柱头平齐;其华板,为“万”字造型,是宋代多用的图案。塔身二至五层结构基本相同,各面均有圆形券门,再上不施门窗。多层塔身尺度有明显的收分,形成刚劲有力的外廓线。塔檐四周,略有翘起,具有明显的北方建筑特色。塔刹由山峦卷云形刹座、九重相轮、宝盖、仰莲以及宝珠等构成,其高与上部四层塔身略等,十分壮观,尤其是刹座用活泼的山云造型代替通常使用的大覆钵,实不多见。这种做法与《宋法海院石塔记》碑阴所载“上面甬山相轮九层,盛露盘,白石莲花……火珠连云盘并艳顶上白戏龙两条……”是大体相同的。
石塔四壁自上而下镌刻着《妙法莲花经》一部,计七卷、六七万字,故有人又称此石塔为法海寺莲花经石塔。
石塔心室较小,平面为八角形,室高109厘米、宽129厘米;门南向,高61厘米、宽55厘米,原有汉白玉雕制的门扉,早已被盗,仅留汉白玉的门砧石。室内有半圆形五棱汉白玉石座,内壁雕刻着佛教经传故事六幅。
此塔在建筑结构、外部造型、艺术装饰等方面都有许多特点,是研究我国造塔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早在1963年,就被河南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辞海》“密县”词条中,称其为代表密县(今新密)的县域文化象征。
石塔通身镌刻的经文,字体娟秀工整,颇有唐代书风。新密人一直盛传,塔上莲经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所书。依据是秦观赠给法海寺平高僧的诗,其《赠法海寺平梨》诗曰:“寒食山川百鸟喧,春风化雨暗川原。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又《留别平梨》诗曰:“绿进山城且不归,此生相见了无期。保持异日莲花上,重说今日结社时。”
但细心的人发现,秦观所处年代为1049~1100年,晚于建塔50年,由此可见,经文并不是秦少游所书。查宋《法海院石塔记》碑,据碑阴记载,确知塔上佛经书写人为潘大有,而不是秦少游,传说是后人仰慕高人附会而成。
除自身的建筑特色外,法海寺塔更兼词人风骚、书法艺术、佛经画像于一身,其价值已超越建筑本身。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到新密考察,写有《密县法海寺石塔调查记》,对这一宋代建筑精华称赞不已。
但就是这样一座古塔,在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传至新密,它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当时,因为要“破四旧”,郑州的红卫兵来到新密,与当地的学生会合后,先把城隍庙琉璃影壁砸了,然后把街面上的化妆品商店、剧团戏装该砸的砸该烧的烧了,最后来到法海寺,准备扒玉石塔,但巍然的高塔让他们放弃了行动,最后只在塔的四个角挖了四个坑,算破了“四旧”。是年7月,当时城关镇个别领导主张扒掉石塔,仅半天工夫,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塔成了一堆乱石。
玉石塔被扒后,曾参加过革命战争的镇人武部部长想到一件往事,说是他在河北时扒过一个塔,下面的东西卖了,买了几十杆枪。于是,人们又开始往地下挖。挖到底层时,地宫上有一个塔,为宋三彩琉璃塔,墓志盖上有两个小塔和一个舍利匣。
当时在开封的魏殿臣闻讯赶回新密,作为文物工作者,他深知这些文物的珍贵,但因为自己出身富农,他不便上前,于是在夜里他悄悄把文物转移了出去。为防万一,魏殿臣又把所有有文字的文物做了五份拓片,分头保存。就这样,有关法海寺的珍贵史料被保存了下来。魏殿臣先生当时也许不会想到,他保存的这些珍贵文物,有些是绝无仅有的孤本,对于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其珍贵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