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炎帝、蚩尤,乃是上古三大部落集团之首领,黄帝陵、炎帝陵经过几千年争议,国家已确认陕西黄帝陵、湖南炎帝陵。蚩尤陵在何方?成为历史悬案。
蚩尤是东方九黎(东夷)集团的最高首领,在与黄帝涿鹿之战中战败被杀。历史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蚩尤没有陵,但坟墓也不少。“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已知的蚩尤坟墓至少也有六处:山东两处,蚩尤冢在寿张阚乡,蚩尤肩髀冢在巨野重聚。口头传说而经传未见记载的蚩尤冢还有河北涿鹿三处,河南一处。现今在涿鹿大战古战场上有三座蚩尤坟,即位于黄帝城东八卦村附近,有一大一小两座坟冢,被称为东蚩尤坟;位于保岱镇窑子头村附近,釜山脚下的蚩尤坟,被称之为西蚩尤坟;位于黄帝城东南约15公里处的塔寺村蚩尤坟,被称为南蚩尤坟。还有河南台前“蚩尤坟”,在台前县后三里村东南约300米,清末民初时,其冢仍占地约2000余平方米,高1.5米,1933年黄河决口,该冢被淤没,后来村民在原址堆起一座土丘,1956年被耕为平地。此六处蚩尤坟,都有坟墓堆土,有的规模还不小,但有史料记载支撑的是山东寿张阚乡和巨野重聚,阚乡是蚩尤冢,重聚是蚩尤肩髀冢。
蚩尤虽然被黄帝擒杀于涿鹿,但他做为赫赫始祖,功不可没。黄帝有黄帝陵,炎帝有炎帝陵,蚩尤只有不确定的蚩尤冢、蚩尤坟,显然是不公平的。历史不应该以胜败论英雄。
或许有人会说,蚩尤是战争的失败者,不是帝王,不应该有陵。笔者认为,这种想法带有历史偏见。我们先看蚩尤到底是不是帝王?《越绝书》、《战国策·秦策一》、《五帝本纪·正义》等,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
我们再看蚩尤的历史贡献:蚩尤发明造冶和武器、刑法、宗教,均有史籍记载。我们且看史学家是怎样评述蚩尤、九黎的三大发明的: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中说:“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来汉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胄,而信奉之鬼神,大抵皆苗族所创,而汉族因袭者。”宋文炳在《中国民族简史》中说:“苗夷文化,在现代似无可称述,惟于上古时期,极为发达,影响汉族亦很大。简单叙述,约分为:一.刑法。二.兵器。三.宗教。此三件,均为苗族发明,有裨益于汉族甚大。”蚩尤九黎率先发明武器、刑法和宗教,“论者谓尚在汉族之先”。从某个角度上说,蚩尤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不亚于炎黄,不能因为蚩尤战败被杀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绩。
“东夷”、“九黎”发祥于黄海、渤海湾流域,山东历史上就是蚩尤部落集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和根据地。黄帝崩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蚩尤被杀于河北涿鹿,葬于山东寿张,这也是有可能的,更主要的是有史籍记载,有史料支持。至于寿张阚乡今在何处,笔者认为阳谷县蚩尤文化研究会论证“皇姑冢”即是“蚩尤冢”是有充分理由的,是能够成立的。从三国初到元朝初期,历时1000多年,蚩尤冢仍保存完好,并且还可以见到周围城墙的踪迹,说明《皇览》中载蚩尤冢在“阚乡城”中“高七丈”名不虚传。到了元朝末期,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反抗元朝统治的战争连年不断。元朝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推行了“拔其地、屠其城”的残酷手段,名城扬州杀得只剩下十八户(《明太祖实录》),在加上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山东、河南、河北、皖北一带,“赤地千里”没了人烟。后来明初的“靖难之变”,也使阳谷、临清一带“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成丘墟焉”(临清县寨村《李氏族谱》)。又据《阳谷县地名志》提供的资料,阳谷县现有的1038个自然村中,有942个是明朝以后迁来的,就现在张秋、十五里园、寿张三个镇206个村,全部是明朝以后迁来的,这些数字是对元末明初战争、灾荒的反证,它还说明那个年代原驻民或战死、病死、饿死,或逃亡而消失。历史的记忆断带了,新迁来的居民以自己的姓氏、以新迁址的地貌特征命村名,而蚩尤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变成了“皇姑冢”。明朝初年,随着移民屯田战略的实施,有叶姓和张姓迁此建村,叶姓来自南京,是叶琛的后代,叶琛曾任过明初丞相,其家谱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丢失了,其家族长回忆说:其祖先来到此处,见一古冢,视为风水宝地,便“傍冢建村”,至今已600多年。张姓来自山西洪洞县,其家谱载:因村东有一皇帝的古冢,故命村名为“皇古冢”,后来又讹化为“皇姑冢”。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虽然只有89年,但是他给中原地区人民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绝后的,不仅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历史文化因此不再延续的也有很多,再加上受“成者王、败者寇”的观念的影响,蚩尤“冢”、“城”地在何处也就无人提起了。
从现有资料看“皇姑冢”外部特征和文化内涵及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史籍中记载的蚩尤冢均一致。目前,在原寿张县范围内,尚未发现第二处与其相同的遗址。由此得出结论:阳谷县十五里园镇“皇姑冢”与《皇览》中所记载的蚩尤冢为同一冢墓。(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