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神功起源
张家界鬼谷神功相传为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所创。《永定县志》载:“鬼谷洞......石室幽邃,下有清流,相传鬼谷子在此学《易》,今石壁上有甲子篆文。”《永定乡土志》又载:“洞在天门山绝壁,无路可阶,有樵者误入洞,见壁上画字如篆文,离奇不可辨。欲再往,云气怒不可支,归述之,好事者往寻之,竟路迷不可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探险者曾深入洞中,发现石壁上显出了鬼谷子的头像,那五官轮廓清晰可辨,头上有高髻,眉毛、鼻子、厚嘴唇、翘下巴、络腮胡以及耳朵、脖子、喉结、锁骨、胸脯都活灵活现地凸现在上面,令人大为惊讶。
相传,鬼谷子姓王名诩 ,楚国人,民间称为王善老祖。秦灭楚后,鬼谷子走投无路,只好亡命他乡,几经辗转,隐居天门山石洞,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0年前后,距今约2200余年。鬼谷子归隐天门,面壁学《易》,潜心磨励,着了两部奇书,一曰《鬼谷子》,二曰《天门三十六穴量天尺》。前者文字秘笈早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只有历代弟子身口相传的武术功法,而《量天尺》则是武术实战与健身治病相结合的武术秘笈。
因为张家界市以前叫大庸市,“张家界鬼谷神功”又称“大庸硬气功”。这种功夫,既可用于实战,又可用于健身,在中国武林独树一帜。
鬼谷神功特征
张家界鬼谷神功渊源久远,根植土家族民间,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自成一派,独具个性,重在实战,兼有养身健体之功,与武术、拳术交相运用,能引爆出雷霆万钧的超人力量。
张家界鬼谷神功集土家族文化体育之大成,与民间体育和乐舞有着紧密联系,是土家族民间文化体育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体育审美艺术价值。另外,张家界鬼谷神功的诸多功夫套路及武器道具,灵感均源自大自然的飞禽走兽及生产生活的模拟形态,正所谓天人合一,故充满原生态的自然审美价值。
张家界鬼谷神功流传千百年而不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民族崇尚自然、健身防卫、追求和谐幸福生活的理想,从而成为教化后代的重要手段,对于一方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一方民族的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家界鬼谷神功是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健体气功、武术气功两类,最具影响的项目有如下七项:
腹卧钢叉。由二人在地面扶住一根叉尖朝上的三股钢叉,叉尖锋利,然后一人俯身叉尖,尖抵腹部,待其四肢平展悬空,扶叉二人转动钢叉,谓之推磨。表演时,要求卧叉者运气于腹,气意集中,稍有大意,叉即穿腹而过。
卧刀破钢。先固定两把大刀,刀口朝上,卧刀者运气后,由其他人抬卧于刀口上(有仰卧、俯卧两种),然后在卧刀者腹部或背部置一硕大石条(约数百斤),由一个或两个彪形大汉抡大锤狠击石条直至断裂破碎为止。
钉刀床破石。地上倒一层碎玻璃片,一人仰卧其上,然后腹上置钉床,又一人仰卧钉床上,再于第二人腹上置刀床,第三人仰卧刀床上,腹部上压一块数百斤的大石条,由人抡捶狠砸,至石破为止。
银枪刺喉。用一根两头锋利枪头的钢枪,抵置于两位表演者喉部,然后相对发力,至枪杆抵成弯弓形而喉部安然无恙。
徒手断石。表演者将一块坚滑如铁的卵石置于地上,然后运气于掌或指击断卵石。
踢腿折石。表演者运气于腿,以腿击断石条。一般可踢断15公分以上厚度的石条。
胸部打刀。将锋利大刀刃口置于胸部肌肉上,用一根拳头粗木棒猛击刀背,至棒断而胸部无伤。
代代相传
鬼谷子的第一代传人已无法考证。到了东汉建武23年(公元47年)充县(今永定、桑植、慈利、石门、临澧等区县皆为充县版土,县治在今大溶溪)出了个土家族英雄叫相单程,少年时心怀大志,上天门山学鬼谷神功,有飞檐走壁之功,十二岁便被拥为“五里精夫”(土家族酋长),后任“武陵蛮渠帅”,发动并领导了著名的充县农民大起义。
相单程上天门鬼谷洞修炼武功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的传人,同时代的土家族农民起义军首领覃儿健、谭戎、陈从等,都先后上鬼谷洞修炼鬼谷神功,练出了敢向朝廷宣战的大无畏勇气和力敌千军万马的超人功夫。
据考证,正式确立张家界鬼谷神功的传承谱系,大约在清代乾隆中期。乾隆六年(1741),永定三岔出了个朱茂岭,少年即练张家界鬼谷神功,因深感天门山鬼谷洞交通险阻,地盘太窄,不宜发展,遂下山在三岔的芭蕉洞开场传功。朱茂岭擅轻功,练硬气功达到隐身穿壁入瓮的境界。后因涉嫌“反清”事件被官府逮捕。出逃后,云游四方,不知所终。其门徒余道人接其衣钵。从此,张家界鬼谷神功正式走上规范化传功轨道,并作为一种门派跻身全国武林,朱茂岭也被公认为鬼谷神功的传承祖师。在此期间,朱茂岭接收郭宏升为徒。郭宏升为永定卫茅岗司土人,少时在芭蕉湾从师朱茂乾隆六十年(1795)投军沙场,因镇压白莲教和苗瑶起义,功升守备、参将、副将、总兵,授以勤勇巴图鲁名号,赏戴花翎,后又升衢州镇总兵,系一代抗英将领。
余道人,本姓金,永定四都坪人,约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因参加反清组织遭清廷追捕,遂效法宋代杨四郎身陷番邦,将杨姓改为姓“木”名“易”之法,将金改姓余名一,亦名余世万。少时在观音寺出家,后拜朱茂岭为师,专攻天门张家界鬼谷神功。朱茂岭将“一啄雕”、“八卦掌”、“臀风”、“红煞掌”、“金刚指”、“天门轻功”等绝技秘授于他。余道人悟性极高,深得鬼谷神功要领,将鬼谷神功发展到最高峰,是鬼谷神功的最关键传承人。其主要高徒有“三个半宝”或“三宝三匠”。 “三个半宝”是:张慈宝、郑典宝、周福宝、龚锡宝(半宝);“三宝三匠”指张慈宝、郑典宝、周福宝、张锅匠、陈砂匠、白油匠。
上述高徒中,又以张慈宝功夫为最。张慈宝(1855—1916),另一名张绪慈,永定黄家铺乡张家湾人。自幼拜余道人为师,练就“一啄雕”、“八卦掌”、“腾空定身”等绝技,深得余道人真传。30岁时,到山东济南打擂比武,用八卦掌打败全国所有对手,故有“八卦张慈宝”之传。后回家乡大岗开武术馆,收徒传功,是鬼谷神功余家一脉主要传承人之一。
在此阶段,张家界鬼谷神功得到系统修炼,功夫走向成熟并发展到最高峰。其时高徒有伍七、席大成、王正道等。尤其是刘明灯一家六兄弟均为鬼谷神功高徒,五人先后中武举,一人中文举。
值得特别注意的人物是清代同治八年(1869)出生在慈利岩板田的杜心五,8岁时即跟余道人弟子颜克习鬼谷神功,后投师徐矮师,接触“自然门”,并将鬼谷神功融入自然门,独创中国独一无二的“自然门”流派,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武术大师。杜心五的师弟刘盘铭(1888-1954),慈利县宜冲桥乡水杨峪人,12岁拜鬼谷拳师颜克习武,后又拜张慈宝高徒郭玉堂为师,中年时,又向杜心五参师,与之交流“自然门”,切磋鬼谷神功,二人相得益彰,刘盘铭被称为一代“硬功拳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张家界鬼谷神功传人赵继书随中央领导人出访西欧,先后到卢森堡、意大利、比利时、罗马尼亚、英国、法国、马耳他等国家进行访问表演。在卢森堡国家大剧院演出时,他表演了“卧刀碎石”、“头顶开石”、“双风灌耳”、 “头碰石柱”、“叉尖推磨”等精彩节目。卢森堡国王被赵继书的表演所震撼,激动地走上舞台与他热烈拥抱,并把珍藏了一千多年的国宝赠送给他。西欧各国报纸称,赵继书这位“国际气功大师”的功夫,简直“不可思议”。
亟待保护
曾经有一段时间,张家界鬼谷神功作为封建糟粕被禁,一批气功武术师偃旗息鼓。一些传人只能在暗地练功,不敢公开传功授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家界鬼谷神功再度崛起。但由于年久失传,能够完整地表演张家界鬼谷神功的武林中人已凤毛麟角,特别是一些高难度功夫和表演技巧已濒临失传的边缘,练功学艺的人寥若晨星。
为了保护张家界鬼谷神功,永定区各级各部门作出了巨大努力。首先积极执行省、市关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系列政策规定,由体育、文化、旅游部门联手,将张家界鬼谷神功纳入文化旅游范畴,为张家界鬼谷神功开辟一方生存的空间。永定区还成立了张家界鬼谷神功研究培训中心,对现有武术学校进行整合、提高,通过相关政策,将张家界鬼谷神功武校纳入职业教育行业,以保证培训教育机构的长存久安。为了完整保存鬼谷神功,永定区文化部门全面、系统、准确地保留了张家界鬼谷神功所涵盖的全部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对各门派在传承中所产生的差异均给予有效的保护。同时还把具有重大影响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注重对传承人及学徒“传习”、“传德”的培养。
永定区文化馆对张家界鬼谷神功现存传承人进行翔实的普查,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录像等形式,建立完整的档案。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对张家界鬼谷神功进行广泛宣传,特别对深藏在民间的传承人进行抢救挖掘。深入开展张家界鬼谷神功的理论研究工作,建立民间自愿代代传承和政府自觉保护相结合的机制,使张家界鬼谷神功长期传承有了基本保障。
永定区文化馆还向上级积极申请,目前,张家界鬼谷神功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