绱绮慨妤鍌箣▔椤 佹鍔�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洪谷山风景区

2013/11/20 11:11:30 点击数: 【字体:


    洪谷山位于林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林虑山之首。《隋书·地理志》日:“林虑县有林虑洪。”群峰回环连接,中间一道深涧幽谷,气势巍峨,高深莫测,故名洪谷,又名洪峪。沿谷藏有4处省级重点文物和两处县级重点文物,乃林虑文物宝库。金代王庭筠《五松亭记》云:“林虑西山,横绝百里,隐然犹卧龙。洪谷为首,天平为脊,黄华为胁,鲁班门为尾,迤逦而北去。”这里重峦叠嶂,奇峰峥嵘,怪石嶙峋,水清林茂,风光旖旎。元代诗人高书训诗日:“择胜何年著梵宫,目穷犹未尽重重。翠红照耀三千界,屏障周围十二峰。雪涧清泉响寒玉,云岩乔木卷苍龙。”1999年,投资150万元,修建了广场、入山公路、景区台阶、游览道路、售票房等。同年5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修通至金灯寺道路。2001年,投资45万元,建成洪谷寺主体工程。主要景观有:
   
    洪谷金灯牌坊位于通往洪谷山的合涧镇肖街村小山自然村东,是洪谷金灯风景区的门户。1999年建成。高14.4米,宽13米,4墩3门,仿古建筑。牌坊横额上题“洪谷山”3字。柱上有联,上联为:“天造地设飞瀑流泉皆图画”,下联为“鬼斧神工石窟栋宇尽文章”。
   
    洪谷寺遗址与唐代砖塔由于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是仙释之徒挂锡驻足的圣地。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高洋为地论师僧达建洪谷寺,后称宝岩寺。从此,洪谷寺热闹非凡,僧侣甚众。今惟存洪谷寺塔、宝公石塔、劾公石塔及元代八思巴文(蒙文)圣旨碑。在古禅寺旧址旁,矗着1座建于唐代早期的宝岩寺古塔,为砖砌7层密檐式结构,平面呈方形,高达15.4米,塔门外有石狮一对,昂首蹲立,威武异常。
    
    千佛洞窟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574年),处谷地北崖壁,前临深涧,颇为壮观。洞口为青石砌墙,拱券门,东西宽3.97米,高2.67米,上部叠涩出檐。拱券门高1.38米,宽0.53米,上嵌半圆形石块,雕有造像龛。洞内平面近似马蹄形,顶作斜坡状,长2.35米,宽2.27米,高3.3米。洞内外共雕大小佛像128个,最大的高2.78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洞外墙上凿有造像龛,门西4层,造像15个。   
门东雕上下2龛,上雕2佛,下雕6佛。洞门拱券面上凿3龛,中龛较大。2.78米高的本尊大佛,头后饰圈瓣莲项光,身穿双领下垂的佛装,内着僧祗支,袒右胸,佛肩略窄,前胸微凸,显得肃穆宁静,下为仰复莲须弥座。本尊头后侧有宋元?五年(1090年)摩刻“张商英结缘来此”7字。东西两壁的南半部,分别嵌砌唐乾封元年(666年)所刻《金刚经》4方、《妙法莲花经》2方。洞外东崖壁刻有《赞佛偈语》:“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有,一切无有如佛者。大齐武平五年(574年)八月建。”千佛洞石窟工艺精湛,结构完美,气韵生动,具有写实风格,是我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
   
    大缘禅师摩崖石塔这一凿刻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大缘禅师摩崖石塔,位于谷口北崖壁东部。从下仰望,诱人惊叹。塔龛高1.1米,宽0.88米,内刻大缘禅师石塔,通高0.77米,宽0.74米,身宽0.56米,深0.09米。塔身正中凿l龛,上为拱券顶,内雕大缘禅师像,结跏趺坐,作禅定状。石塔的左边摩刻一题记:“故大缘禅师俗姓李,潞州潞城县人也。春秋五十有八,夏腊二十有六,至贞观二十一年岁次丁未十月甲寅朔十八日辛未,卒于林虑山洪峪寺。弟子惠口等慕师生存之日,镌记灭后之名,重取灰身,建塔于此。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此塔南边还有一摩崖石塔,方形三层基座,上承塔身,中开龛室,边雕刻装饰着滚龙的柱子。这一石塔规模之大,雕琢之精,不亚于“大缘禅师摩崖石塔”,惜无创凿年代,从其造型风格看,当为北朝晚期所建。
   
    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位于大缘禅师摩崖石塔西部10米处,此碑高1.84米,宽0.95米,行书20行。碑首刻有释迦、文珠、普贤3像,画面生动,引人人胜。在碑旁东西面较平整的岩石上,分别凿有大小2个支提龛,此碑即为这2个提龛而立。此碑前后文字,均为蔡景所撰写,末尾署“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岁次辛未九月二十五日建”。碑文分两篇,碑阳面为“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阴面为“述二大德道行记”。记述了东魏末期名僧义泓和乾寿在此“剪拓修夷”、“疏泉汲引”、“依岩起塔”、“雕龛镂室”的业绩。元代集贤殿大学士、汤阴县人许有壬赞其书法碑刻为“镌刻甚精”。《重修林县志》称“为林县碑刻第一”。
   
    戒猴洞位于千佛洞西侧,为自然岩洞。得名于北齐天保年间(560~570年)。东西长8.6米,南北进深10.1米,高2.2米。据金代《圆公马山主塔记》云:“按齐天保中,口广禅师居之,有大猴日献花果,听经法,洞因得名。”有“马山主”灵骨葬于此洞。洞内原有8面刻文的幢塔1座,今已无存,所幸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撰刻该塔《圆公马山主塔记》文字已录存,成为此洞历史重要史料。    1992~1993年,由安阳市旅游协会筹资和当地群众集资,在洞内砌建神台,上置白玉药师及男、女供养人雕塑各1尊。洞外又砌筑平台、围栏、踏道等设施。
   
    隐庵位于千佛洞东侧,为自然岩洞,得名于北宋元?年间(1086~1094年)。东西长14.3米,南北进深13米,高6米。《明嘉靖彰德府志》载:“拱翠峰下有僧院,日宝岩院,在院之东有隐庵,半山间小径萦迂,上至大石崖下,可容数百人。县令钱景允(北宋元?年间任林虑知县)葺治窗牖,以憩游客。”1992年,安阳市旅游协会和当地群众筹资,开发旅游资源,在洞外砌筑平台、围栏、踏道,在洞内以砖铺地,建立神台,上置由河北曲阳县雕刻的汉白玉佛4尊,佛左侧为男供养人,右侧为女供养人。
   
    观音阁位于洪谷寺北坡,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5间双层。后毁。1998年重建。可沿木梯上楼,拜谒观音菩萨。佛阁石柱上有联:“出南海驾祥云霞光万道,净水瓶扬柳枝洒遍乾坤。”

    八思巴字圣旨碑元代八思巴字圣旨碑原在洪谷寺内,是元代皇上为保护洪谷寺权益所颁的圣旨石刻。1998年3月,村民迁坟,在寺址北部王姓祖墓内出土。碑原两通,今存世的拓片是清末学者缪荃孙艺凤堂旧藏,40年代归人北大图书馆。狗儿年圣旨碑拓片高1.54米,宽0.81米。碑阴阳两面刻,正面三截,上段是一道鸡儿年(1261年)圣旨的汉语译文,中段是八思巴字圣旨原文,下段是它的汉语译文。圣旨末署狗儿年三月三日,即元成宗皇帝大德二年(1298年)为保护洪谷寺权益而颁。牛儿年圣旨碑宽0.93米,上厚0.22米,下厚0.23米。正面两截,上截为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原文,下截为其汉语译文,圣旨末署牛儿年(即元仁宗皇庆二年)七月七日。两碑有很高研究价值,也是八思巴字蒙古语的宝贵文献。
   
    五松亭位于洪谷寺南坡台地。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林虑县丞李弼主持修建。因周围挺立五棵大松,故名。这里翠柏森森,冈峦起伏。金代翰林学士王庭筠到此游览,赞叹洪谷美景:“正如关仝、范宽辈,图画得意处。”还说:“加我数年,婚嫁事毕,归为亭主人,看夕月之龙蛇,听夜风之琴韵,便当不减陶隐居。”并作《五松亭记》碑刻,书法为当时一绝。此碑高1.5米,宽0.7米,设置亭址,可惜字已磨。碑的另一面刻金代刘涛于贞五年(1217年)写的《题五松亭》,传说其用鸡毛沾墨字成,别有风韵。诗云:“田园随地脉,林麓假山彤。石峡横幽寺,松阴得野亭。水传哀谷暗,春效瘦原青。寒食怀乡客,衔悲怕晚晴。”1999年在旧址重建此亭。
   
    洪谷河池在洪谷谢公祠前的洪谷河上,拦河筑一小坝,将潺潺流水拦蓄,河边两岸山青水秀,垂柳袅袅,山花烂漫,池中有竹筏木船,游人可在池中戏水,或倚坐在池旁大石上,尽情观赏这里的山水风光。
   
    金代宝公石塔位于洪谷寺址西北坡,此塔为金大定年间和尚墓塔,通体高2.34米,束腰处刻六奔兽、卷角绵羊、鹿、狮等,向上为六角束腰须弥座。其上有一层刻奔兽、折枝牡丹等内容的6个乳突状雕刻。又上为一圆形仰莲座。上承球形塔身,右面刻“第一代宝和尚之塔”。金王庭筠《五松亭记》云:“惟洪谷宝岩寺为独完,寺创于高齐天保初,至本朝泰定(应为大定)中宝公辟为禅居。”
元代?公石塔位于宝公塔东,为元代宪宗年间(1251~1259年)洪谷寺和尚墓塔。上有球形塔身,侧面刻“开山第一代?和尚之塔”。
   
    广公石塔位于?公塔东南。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洪谷寺住持广公所建的墓塔。下有六角形基座,上有圆形仰莲座,束腰上有虎、羊、牡丹等乳突状雕饰。
   
    七节阁楼遗址在洪谷寺后边,有古代七节阁楼2址,今存有石柱、柱座等。原阁楼共7层,倚山就势,巍然耸立,十分壮观。
荆浩隐居处位于洪谷寺西沟2里处。据旧《林县志》记载,五代山水画大师荆浩隐居处。荆浩以林虑山为背景,绘出许多传世画作。金代和尚性圆曾修建寺院,称嘉禧院,元代改称太平寺。后毁。左泉右石,北依崖壁,丛林佳树,穿插其中。
   
    黄龙瀑洪谷河床在此断跌,形成瀑布。瀑下是五彩斑烂的花岗岩体河床,石质坚硬,长约百余米,最宽处约50米,形成了多级瀑布,高者10余米,低者不足1米。有的从高崖峻壁间飞洒而下,有的沿崖壁滑流,其色如薄纱,其声如弦乐,有的深幽,雅如闺秀;有的奇险异常,令人惊叹。花岗岩河床上有“坐石弄泉”、“忘归”等石刻。
   
    甘露潭甘露潭亦名黄龙潭,洪保健里沟中段,距洪谷寺约1.5公里,崖壁上镌刻“甘露潭”3个大字,潭呈梭形,系瀑布流水在石质坚硬的花岗岩上长年冲刷而成,水滴石穿,再现了水的神奇功力。其间绿水荡漾,清澈见底,周围丹崖碧树,树映其中,山光水色,相映生辉。潭的北岸坡上有石砌黄龙小庙。

    观瀑亭位于洪谷沟底的一个小山之上,为两个并连六挑檐凉亭,玲珑秀丽,游人可沿石台阶登高而上,坐在亭内,眺望壮观的四级瀑布和龟驮经书、百宦崖、义泓禅师崖等景观。
   
    洪谷瀑布在洪谷谷底,沟尽壁连,有一股如同银带的瀑布,被称为“洪谷瀑布”。从崖巅倾泻而下,飞跌三级,高各数十丈,秀丽壮观。冬春水瘦,风吹拂动,散为珠帘,昔人赞日:“高挂绶系邀皓月,斜飞银线映晴晡。”到了严冬,水滴成冰,这里又呈现数十丈高的冰塔。诗日:“地勇霜轮十数级,天垂雪盖几千层。远瞻碧玉高低竖,近视玻璃内外明。”金大定年间,县令萧忠武赞叹称奇,于泉崖下凿龛,内设观音像,请宝岩寺长老崇公题诗刻石。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僧人恒山游览此景,深感其妙,作“咏珍珠帘”、“冰塔”诗各一首,亦刻石于此。元代王盘在诗中写道:“瀑布落晴雪,金灯开夜莲。何当重经过,岩下细留连。”除这些景观外,还有鹦鹉洞、鹦鹉峰、龟驮经书、义泓禅师崖、百官崖、香档梯、龙须砦、真隐洞、灵鹫寺遗址、金灯寺塔林等景观。

    谢公渠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林县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开渠,从洪谷引水,到辛安村止,长9公里,宽0.4米,可供40个村庄村民吃水。人们感恩戴德,世代不忘。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渠旁立“谢公祠”,并把渠命名为“谢公渠”。现存祠堂5间,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12通。
   
    金灯寺在洪谷山宝岩寺山顶的凹壁,古人利用天然岩洞,凿成了一座著名的金灯禅寺,初名曰宝岩寺,后因磷光夜飞人寺,改称金灯寺。该寺北倚陡崖,南临深谷,平面东西构成长条,五进院落,建筑有关帝庙、钟鼓楼、聚仙楼等,最后有大佛殿3间。山腰北崖凿有大小14个洞窟,其中最大洞窟称“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0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沼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积沼成潭,清澈透底。潭上架有“田”字形石堤桥,游人过桥,倒映水中,即可沿桥有趣地观赏殿中景物。明间扇面墙壁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3个佛像,背面并坐3个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也并坐3个佛像。窟顶,四壁浮雕水陆画、佛像、菩萨、罗汉等像,神态各异,灵活多样,十分诱人。第12窟浮雕文珠、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泰山神等,神态多变(在与林州紧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境内)。【原标题:洪谷山风景区】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安阳文化产业网 2011-01-25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天平山风景区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缂傚啯鍨归悵顖涳純閺嶎厹鈧拷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閻庡箍鍨洪崺娑㈠嫉瀹ュ懎顫�闁哄牆绉存慨鐔煎级閳╁喚鍎�濞存粎鍎ゆ晶鐘诲箯濞戞粈绮�濞村吋鑹鹃幉鍐测枖閵娿儱鏂€缂佹梹鐟ラ崬鎾礂椤掆偓閹诧拷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闁规澘绻楅~鍡涘矗瀹ュ娲�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闁革附婢樺ḿ鍐晬閿燂拷 婵炲苯鍟垮畷锟犳儑娓氣偓閸庢粌顔忛悙鑼伋闂佸弶鍨堕幐澶屾崉閿燂拷305闁告瑱鎷� 闂侇収鍠氱槐顏堟晬閿燂拷450008
闁活澀绲婚惁浠嬫晬閿燂拷0371-86663763 濞磋偐濮峰﹢锟犳晬閿燂拷0371-86663763 闁汇垽娼ч悺娆撴焽椤旂粯顐介柨娑欘劧xhenan163@163.com
閻犵偟宓扖P濠㈣鎷�11032303闁告瑱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