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文房至宝,河南三砚”系列之四 庙底沟遗址上的最后盛“砚”

2013/8/13 10:47:06 点击数: 【字体:


    我对澄泥砚的追访,是从翻检5000年前的“垃圾”开始的。

    2006年11月4日,从三门峡市区南行13公里,抵达陕县西部张村塬乡人马寨村,村北侧寨墙外,绵延着一条南北向的深沟,沟两侧是深30多米的直立黄土层,水流长期冲刷,黄土壁上,有着千沟万壑的沧桑。这是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常见的台塬地貌。

    这道沟,名火烧阳沟,宽约1000米,长约10公里,“它大有来头,是大名鼎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庙底沟遗址的最东端。庙底沟遗址距三门峡市区2.5公里,它北至青龙涧河、南至310国道、东至火烧阳沟,西至庙底沟,面积大约35万平方米。”同行的三门峡市美协主席、古澄泥砚收藏家李俊林说。

    庙底沟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诞生了考古学上一个专有名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火烧阳沟沟侧是小路,路东是一个很大的砖窑场,平地取土已深及地下数丈。“窑场里有庙底沟遗址的一处灰坑(古人垃圾场,也是考古发掘中寻找器物、探明地层的重要场地)。没有保护,烧窑挖出大量陶片,全倒在路西沟里。”人马寨王氏制砚家族传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王耀泽告诉记者。

    我和李俊林、王耀泽商量了一下,决定下去捡被古人和今人遗弃两次的“垃圾”,我们从一处相对平缓的斜坡往沟里走了20多米,每人折了一根树枝,开始挖土坡上一层层浮土,碎陶片就裹在里面。

    30分钟后,三个人凑在一起分享战果,最漂亮的是一个水罐罐底,保留着一个完整的莲花瓣图案,上面绘着红白相间的四层花纹。庙底沟著名的彩陶,算是见到了。

    王耀泽曾在沟里放过十年羊,他说沟底有流泉,沟边有红胶泥土,沟壁上有明清时期开挖的烧制澄泥砚的窑洞,有水有泥有窑,澄泥砚就是这么来的。

    站在火烧阳沟边上,手中握着古彩陶碎片,眼前照相机取景框里,能看到明清以来数百年烧窑的窑洞,身后的人马寨村地坑院的倒焰窑里,仍有农家在烧制澄泥砚。13公里以外的三门峡市,澄泥砚经当代砚艺人张建成之手,已变成地域性“文化名片”。

    三门峡澄泥砚发展史,以一条相对明晰的线呈现在我面前。

    泥成砚

    澄泥砚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产出,至唐、宋最负盛名。澄泥砚最重要产地在虢州(今河南灵宝境内)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即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两地交会处,虽跨两省,其实是一个区域,两地所产澄泥砚,为同一品质。

    绛州和虢州的澄泥砚,都是以黄河流域为主产地,明清之后,逐步普及长江两岸。浙江学者、收藏家许登云在《亭上砚话》中说:“我们的祖先,不可思议地将泥制成砚,并跃身于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之林,成为嗜砚者梦寐以求的宝物。”

    “澄泥砚之美,原因主要有三:质地、光泽和色彩。凡产优质澄泥之地,必得山川、河流之神助,那里的山川佳泥,逢雨水流入河中,沉积下来,洁净、细腻、糯柔,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泥质佳,密度高,发墨性能好,并能泛出和田玉般的珠宝光泽。”三门峡市著名砚艺人张建成说。他打开一本砚谱指给我看:“这是一方明代朱砂荷鱼澄泥砚,一条红色金鱼,侧卧在荷叶之上,砚面朱色,四周为黑色,色彩和谐丰富,非常漂亮。”

    澄泥砚色彩有春波荡漾般的春波绿色、有富丽的鳝鱼黄色、有红似虾头的朱砂红,还有蟹壳青、鱼肚白,五彩缤纷。澄泥砚以上佳的质地、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古雅的形制、绚丽的色彩,千百年来为皇室豪门、社会各界所重。

    仅以清迁藏砚为例,《西清砚谱》是乾隆撰序、记载清宫秘藏历代砚品的一本权威砚谱,所刊汉、唐、宋、明历朝古砚二百方中,汉之未央、铜雀,唐之六螭、八棱,宋之虎符、石函等四十余方,均为陶质砚台,占五分之一还多。澄泥砚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升华了的陶

    澄泥砚是升华了的陶砚,讲澄泥砚必须从陶器讲起。庙底沟遗址的古陶片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已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那时候,砚的前身——研磨器就出现了,是石质的。“到了汉代,砚逐渐形成了较稳定的形态扁平的圆形样式,主要材质演变成陶质,这就是陶砚。”艺术史论家熊寥说。

    从汉到唐漫长的岁月,主要使用的是陶砚,这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取料方便,制作廉价,比较精细,发墨性能也不错,用物轻叩,声音清纯。但质地松软,易渗水。于是人们就想了个法子,用秦汉旧砖瓦制砚。

    这种秦汉砖瓦多是宫殿毁坏后的遗留物,选取的土质极为细腻,而且烧制的水平也极高,不容易碎裂。相传,三国时曹操造铜雀台,烧制台砖台瓦的土料都经过细心的处理,并拌上胡桃油,加上丹、铅、锡等,烧成后坚实紧密,用以制砚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这种砖瓦在古代就被人视为名贵砚材。相传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为王文叔写墓志铭文,其子以一块铜雀台瓦作为酬谢,这已经是非常贵重的礼物了。黄庭坚十分宝爱,还特地为制成的瓦砚写了铭文。

    熊寥在其著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代长安未央宫,是在公元前200年由萧何督造。宫中各殿瓦,瓦身如半筒,人们得到它后,都截去瓦身,改为砚台,叫做瓦头砚。它器制稍粗,加之埋在地下的年代长,颇为吸水,但比铜雀台瓦砚稍为差些。

    “你也用我也用,上哪儿找那么多秦砖汉瓦呢?大概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开始模仿秦砖汉瓦的制作方式来制砚,这就是改良版的陶砚——澄泥砚。它非陶非石,又类陶类石。”李俊林说。

    从三门峡讲起

    三门峡是河南澄泥砚的原产地,讲河南澄泥砚,一定要从三门峡讲起。讲三门峡澄泥砚,一定要从虢州(今三门峡灵宝)澄泥砚讲起。因为虢州澄泥砚是贡品,“唐人品砚以为第一”。这是宋代文豪欧阳修在《砚谱》中说的话。

    唐朝是当时的东方大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文房用品的需求大增。这就形成了以虢州和绛州为中心的生产基地。它们除了共同的基本生产工艺外,还各有绝招。虢州澄泥砚自然也有自己的绝技,很快便成了贡砚,并被视为“No·1”。其贡品的身份一直持续到宋初。

    “整个唐代,排在名砚榜前三位的全是澄泥砚:虢州澄泥砚、青州澄泥砚、绛州澄泥砚。”砚石收藏家萧高洪在《新见唐宋砚图说》中这样讲道。至于后来名声大噪的端砚和歙砚,到了宋代地位才上升到最前,以此为发端,石砚取得了主导地位。到了宋代以后,澄泥砚已经辉煌不再。

    虢州澄泥砚在唐朝知名度非常高,还有个交通优势。“三门峡是长安、洛阳两京的锁钥,也就是必经之路,达官贵人、文人学者,再加上进京赶考的书生往来其间,作为贡品的虢州澄泥砚买者众多,流布自然就广。”李俊林说。

    虢州澄泥砚怎么好?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它“坚实如铁,叩致金声,刀之不入。”乾隆称它“抚如石,呵生津……”

    曾经的虢州澄泥砚不但代表了中原的最高水平,甚至代表了中国澄泥砚的最高水平。

    自灵宝向东南近40公里是陕县,灵宝的虢州澄泥砚衰败后,明清时期陕州(辖如今的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卢氏,山西的平陆、芮城等地,民国时,废陕州为陕县)澄泥砚兴起,只是澄泥砚已从贡品和文人用品变成民用品。到了清末民初,陕州澄泥砚的主产地变成了今陕县张村塬上的人马寨村,以当地王氏家族所制砚台最为出名,当时人马寨村“玉瑞堂”、“永兴堂”、“永兴泰记”、“永兴合号”等二三十家制砚堂铺户林立。砚台上“保管来回”、“谨防假冒”、“陕州特产”等戳记说明了当时的澄泥砚市场已相当完善。

    人马寨村名字虎虎有生气,隐然有金戈铁马杀伐之声。王耀泽说:“此地地势险峻,四周高筑寨墙,曾是李自成屯兵之地。”现在寨墙多已颓废,寨中数千人口,尚有一半住在地坑窑院中,温暖的秋阳下,地坑院的树梢在脚下轻轻摆动。

    王耀泽领路,我们来到了王国苍家。王国苍年过七旬,是清光绪年间陕州最为著名的艺人王玉瑞的第五代族人,也是王耀泽的族叔。现在的人马寨,也只有他一个人做砚解闷。

    老人不在,赶集去了。

    我们只能去看老人的窑和老人的作品,下到地坑院,窑洞的土炕上堆着20多方澄泥砚,我看了真是惊喜,有着浓烈文人味道的砚台到了民间,变成了木版年画和剪纸窗花一样的东西。老虎砚、蛤蟆砚、龟砚最多,老虎砚圆圆的眼睛,细长的眼尾,身上一边儿有七朵小花,活脱儿就是一只憨憨傻傻布老虎的样儿。翻看背面,刻着“陕州工艺局澄泥砚王玉瑞造”。

    砚通体为瓦灰色,局部有焦黄,是窑变。老人的窑是泥巴柴草糊的倒焰窑,窑口方方的,窑膛不大,一窑仅装十几方砚台。“烧柴火,炉温不会太高,这儿的砚,更像瓦砚。”李俊林说。

    李俊林用十多年时间搜集了300多方陕州澄泥砚,还有30多件套制砚模具。他说:“咱们今天见的是很少的几种,陕州澄泥砚有几十种。”

    陕州澄泥砚分两类,一类是手工捏塑,一类是范模成型。人马寨的砚多是范模成型的。制砚所用的范和模均为澄泥陶制,艺人们以家庭为作坊,根据所造之砚的形制,利用内、外范模分别进行翻制,取火烧阳沟的红胶泥土,在经过拣选、舂碎、过筛、澄滤、配料、和泥等多道工序后,澄炼出细泥胶模,将硬坯放室内阴干,半干时再用利器进行修整、刻画、压印铭记堂号,干透后在太阳下曝晒数日,趁热入窑。

    李俊林说:“陕州澄泥砚始造于明而鼎盛于清,终于民国后期,绵延400余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

    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烧窑制砚,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干。收罢秋到来年春上,是烧窑的时候,正好卖给春上开学的孩子。后来铜墨盒墨汁出现了,学生们不买了。1944年日军入侵陕县,血洗张村塬,人马寨村艺人辛苦烧制的大批成品,被日军打烂砸碎铺路,自此后制砚业一落千丈。

    李俊林说,陕州澄泥砚,清朝乾隆皇帝宫内曾收藏数方。现留存于世的陕州澄泥砚,已成古陕州淳朴民俗、民风、民艺的艺术载体,被博物馆和砚台爱好者竞相收藏。它在中华古砚史上,为不可不记的最后一餐晚“砚”。

    站在庙底沟遗址的最东端,一时浮想联翩。如果说火烧阳沟里的彩陶碎片是清新的早点,60余公里外的灵宝虢州澄泥砚是丰盛的午餐,那么以我身后的人马寨村为代表的陕州澄泥砚确实可称作令人回味无穷的晚宴。这些以泥土为原料的饭菜,经过火的洗礼,足可以餍饱所有贪恋美的眼睛和心灵。

    澄泥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产出,至唐、宋最负盛名。澄泥砚最重要产地在虢州(今河南灵宝境内)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经的虢州澄泥砚,不但代表了中原的最高水平,甚至代表了中国澄泥砚的最高水平。【原标题:“文房至宝,河南三砚”系列之四 庙底沟遗址上的最后盛“砚”】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6-12-0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