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枚半圆形黑衣陶纺轮上,一个既像象形文字又像图案的刻画符号清晰可见。这枚今年5月份在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陶片经专家考证后,认为其上图案是八卦中的一个文字符号———离卦。这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字符。
据平粮台古城博物馆馆长张志华介绍,今年5月23日,淮阳县为太昊陵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前期准备资料时,特邀《中华遗产》杂志社有关人员前往平粮台考察。在平粮台古城遗址东北处的断崖下,雨水冲刷后,陪同考察的张志华无意捡到了这枚半圆形黑衣陶纺轮。陶纺轮是古代妇女纺线常用的工具,这枚陶纺轮呈半圆形,直径为4.7厘米,孔径为0.5厘米,厚为1.1厘米,字符阴刻在上面。“我随手捡起时,见上面有刻画图案,当时内心就一阵惊喜,心想这可能是个重大发现。”张志华高兴地说。后经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以及有关专家辨识、研究,确定其为龙山时期的文物,距今4500多年,上面的图案是龙山文化时期八卦中的一个文字符号———离卦。李学勤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平粮台曾是史书记载的“太昊之墟”,这里发现带有字符的陶纺轮,表明这一地区确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张志华认为,带字陶纺轮在平粮台发现,意义非同寻常,这说明在此居住的先民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先进的烧窑和窑变技术,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且广泛地使用。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文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才发展到甲骨文那样相对发达的文字系统。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陶纺轮上的刻画符号,是目前我国古文字学界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符号,比甲骨文要早1500多年。(杜欣/文 见习记者 杨正华/图)【原标题: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卦形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