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都是圣人,但孟子又说:“周公,古圣人也!”他认为周公更是圣人,这其中必有缘故。原来,周公在历史上被称为元圣。所谓元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是比孔子、孟子还要早的圣人。
元圣周公,与河洛文化的渊源很深……
2008年3月26日,有人从北京给洛阳发来一份贺函。发件人是中国先秦历史学泰斗、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收件人是洛阳周公研究会会长姬传东。
李学勤先生在贺函中说:“西周初年的周公,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对周公事迹、思想及其影响的探讨,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周公为啥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历史人物?姬传东用四句话道出原因:周公是中国大一统版图的奠基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缔造者,是中华200多个姓氏的先祖,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历史名人。
一
周公的父亲名叫姬昌,就是我们常说的周文王。
史载周文王相貌魁伟,龙须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大家对这几句描述,不必当真。根据读史经验,凡英雄人物出场,必有“相貌魁伟”、“虎背熊腰”这样的好词儿伺候着。这样的形容词能用到一千人的头上,无非是说此人不同寻常,优于常人。
读史不可拘泥,历史从来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这里只需注意后两句,一句是“身长十尺”,算算周文王的身高就行了——当时的1尺相当于现在的0.571尺,换算结果:周文王身高1.88米以上,这确实“优于常人”,放在今天,当个篮球运动员没有问题。
再就是“胸有四乳”。这种记载可信,也不可信。当今医生的解释是:“人长四乳”完全有可能,此属小小变异,不算什么大病。而且男子长四乳,不突出,不难看,就当多了两颗青春痘,不会影响市容。
史官这样写,无非说周文王不是凡人罢了。古代史官写帝王,必写其有异相,用来区别普通人。譬如写项羽是“重瞳”,写刘备是“两耳垂肩”,一个个都很神奇,非寻常之辈。
那么,周文王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这还得从他的周部落说起。
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还在偏远的西部,即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因遭到戎、狄侵扰,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定居下来。
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继位时,周部落已经很强大。当时是商朝,天下由商纣王统治着,论身份纣王是君,周文王是臣,文王应服从纣王的领导。
但文王却处处和纣王作对,比如纣王喜欢饮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文王却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这样一来,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辅佐他,周部落就更加强大起来。这对商朝是威胁,有人向纣王打小报告,说周的势力越来越大,迟早要夺取商的天下,应该提早对付。
纣王就利用文王进贡的机会,把他软禁起来,关在羑里也就是今天的汤阴县。文王就利用这7年(《史记纲目》记为3年)时间,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没有浪费一点儿光阴。
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为了赎回父亲,带着美女、骏马来献纣王。他说:我那个老爸已经80多岁了,哪儿有反叛之心!你放了他吧,获释后他决不会反叛。传说纣王为了考验周文王,下令将伯邑考处以醢刑。所谓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酱。文王为不引起纣王怀疑,忍痛吃下了自己爱子的肉。
监视的人走后,文王把吃下的肉全吐了出来,唉!吐出来的肉块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儿,都成了文王的儿子!史传“文王百子”,儿子竟是这样造出来的。
这当然是传说,是揭露纣王残暴,褒扬文王隐忍的。文王被释放之后,下决心要讨伐纣王。他不断扩大周国势力范围,把都城迁到岐山东面的丰,在丰地筑起城墙,命名都城为“丰邑”。这样有利于联合东方诸侯,推翻商朝。他积极网络人才,吸纳精通兵法的人,其中还包括他的众多儿子。
二
“文王百子”,不过是极言文王儿子多而已,我们不能轻信。因为文王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孩子,尽管他可以妻妾成群,但毕竟还要领兵打仗,若精力都用到生孩子上,别的事情怕就顾不上了。
不过,周文王生殖能力强,这倒是真实的。历史记载“文王53岁生武王,54岁生周公”。你想,到了54岁还在生孩子,那么年轻时一定更厉害。现在姑且不论他有多少个儿子,单说他其中的一个妃子——周公的母亲太姒,就为他生了10个儿子。
周公的同母兄弟共有10人,这是有历史依据的,他们分别是:老大伯邑考,上面已经提到,被商纣王杀了;老二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灭商建周,功勋卓著;老三管叔姬鲜,武王克殷后,被封于管(今郑州一带),为“三监”之一,后参与武庚叛乱被杀;老四周公姬旦,辅助武王建立统一基业;老五蔡叔姬度,武王克殷后被封于蔡,后因参与叛乱被放逐;老六毛叔姬郑,武王克殷后被封于毛(先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迁于今宜阳);老七成叔姬武,被封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老八霍叔姬处,被封于霍(今山西霍县一带);老九康叔姬封,先被封于康,后被封于卫;老十姬季载,因被封于冉(今河南平舆县一带),故称冉季载,或称聃季载。
周公的异母兄弟更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周公的身材不是很高,有点儿其貌不扬,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之一。据说在周文王诸子中,周公以孝悌仁爱、多才多艺、多谋善断而出众。他天性聪慧,异于常人,而且为人处事谨慎谦恭,不骄不躁。
周公不满周岁时,就对音乐有兴趣。每当他哭闹时,只要听到母亲弹琴,便会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出神,并伸出小手拨几下琴弦,咧开小嘴甜甜地笑。
所以周公之秉性,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温文敦厚之特性,或者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周公的温文敦厚,他制作的“周礼”才融入了温文敦厚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后来的孔子入周问礼后,生发了儒学,造就了儒家文化。
三
但当时的商纣王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周部落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力量,周文王已集结了一群像周公、周武王、姜尚这样的高级人才,他们都是商朝的掘墓人。荒淫自大的纣王仍一味地吃喝玩乐,大修宫殿园林,让宫女在酒池肉林中裸体嬉戏,他哪知来自周地的危险,已在悄然逼近。
尤其是周部落大刀阔斧地进行军政改革,积极团结诸侯,向中原进军,先后攻克了须密、黎、耆、崇、濮等国,国势日益强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周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大大超过了商王朝。
但历史没有把灭商的机会给文王,这个目标还没实现,他就含恨病死了,享年近百岁,时间约为公元前1050年。他死后该谁接班呢?自然是在诸子之中,按长幼有序的原则选择——老大为了营救他,早就被剁成了肉酱,自然无从谈起。周公是老四,自然也轮不到。于是老二姬发就接了班,成为周国领袖,是为周武王。
武王接班之初,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是完成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他继续任用文王原班人马执政,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这是表示子承父业、感恩受命的意思,从而赢得了人心。
武王即位后,凡事都与周公商量。他知道周公既是弟弟,又是可以信赖的左膀右臂,所以无论军国大事,还是日常占卜,都来问周公。《史记》记载:“及武王即位,旦(周公) 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其间有3次重要对话,表明了武王不忘灭商计,周公尽到了兄弟情。
武王即位第一年,就秘密与周公议事,说:“我日夜想着灭商之事,如何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呢?”周公回答:“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决定的因素在于德。第一,不要冒犯远近诸侯;第二,不要失去已经和好的诸侯。”
武王即位第二年,担心灭商的事情难做,又把周公召到跟前说:“我早晚都在戒备殷人和准备灭商,可不知道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请你告诉我,我一定恭听并去履行。”周公回答:“你顺着道德谋事就行了,灭商的时机马上就要到了。”
武王即位第三年,他又对周公说:“现在商纣王罪孽深重,人人都盼着灭商,我们眼下该怎么办?”周公回答:“灭商的时机已经到来,准备实施吧!”但武王日夜谋虑,焦躁不安,已经有点儿神经质了。周公及时为他疏导,减轻压力,成了武王的主心骨。
公元前1047年,已到了灭商的前夜。这年的四月初一,武王惊慌地召见周公,说:“我担心灭商的计划已经泄露了!怎么办?”周公从容道:“慢慢说,怎么回事?”武王说:“我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梦,梦到殷人了!他们惊吓了我,我感到很慌乱。” 周公劝慰道:“只要懂得天、地、人三德,就找到可以依赖的法则了;只要使远方的人亲近和睦,就是我们进攻的资本了。”周公还说,只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不骄不躁,就会所向无敌。
武王向周公咨询灭商的最好办法,周公又给他讲了一番道理。武王每次与之交谈后,便更加有信心。到了最后,一套完整的灭商战略,在周公的辅佐下形成了——军事上,“统一兵器型号,官吏一律任能,箭镞一律无声”;经济上,“向商贾施资,让市场近民,使物价降低”;治安上,“道路不驱牛羊,使人皆居邑中,边境不侵内地”。
当这一切都理顺时,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周公认为还需要进行一次“彩排”。他决定在孟津搞一次诸侯大会盟,一来鼓舞士气 ,二来试探一下——看商纣王意识到什么没有,看诸侯对灭商的支持率有多高……【原标题:周公与周公思想(1):武王灭商计 周公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