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红旗渠精神 永不断流的长河(2)

2013/7/19 14:45:28 点击数: 【字体:


 

  这位59岁的女党支部书记黝黑的脸庞上,写满了倔犟和自信。

  一样的林州女子,不一样的精彩人生。21年前,沿着村头那条小径,一个16岁的少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背着母亲打好的行李卷,走出家门,走向茫不可知的未来。21年后,这个姚村镇大柳滩村的女子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公司开到了上海,资产上千万元。在林州市最繁华的地段,有个广场名叫梅平广场。这个女子就叫石梅平。

  脾气倔,心眼直。年少时,秋收季节收玉米,她单身推着小推车,摔在沟坎里。爬起来,连土都不拍,梗着脖子继续推。连摔7次,7次都咬着牙爬起来,不叫一声疼,不掉一滴泪!

  父亲修过8年红旗渠,虽然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但是家庭重担没撂下。石梅平继承了父亲的倔脾气和吃苦精神。盖房、砸坯、砌墙、种地,男人能干的活儿她都能干。

  农家女孩赚钱的门路少,她靠赶集一分一分挣。

  林州市536个村庄的庙会日期都记在她的小本本上,逢会必赶,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衣服,不分昼夜。一次,石梅平赶完合涧庙会连家也顾不上回,就顶着冷风跑了30多公里赶到东岗镇东冶村,占下自己的摊位,已是第二天凌晨3时。一群姐妹在路边点燃了捡来的柴草,围着火堆在街上取暖,闪闪的火焰照亮了石梅平的泪花。石梅平的脚上磨出了几个血泡,鞋袜粘连在一起,血肉模糊。

  创业过程中,石梅平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委屈,她不记得了。但是,她记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登上山顶,或者上到红旗渠上放开嗓子大喊一阵,或者坐下来哭一阵。哭罢了,她问自己:“还有比父辈修渠更难的事吗?”

  回到喧闹的城市,穿梭于竞争的商海,她展示给人们的是灿烂的笑容。

  26岁那年,石梅平有了一家服装专卖店。31岁,这个倔女子拥有一家百货商场,员工300余人。去年,这个林州女子投资上千万元,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公司。

  “咱走出困境还要帮帮别人。”石梅平先后两次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价值11万元的物资。这两年的重阳节,她都回家给村里每一位老人送一套衣服。今年,她向留守儿童较多的原康镇北大荒小学捐款50万元,向林州市慈善总会捐款2万元,她旗下的300多名员工全部加入了慈善义工队。

  今年7月,石梅平带领300多名员工徒步走红旗渠。她说:“看看我们的父辈们是怎么干的,想想我们干了什么?”

  她的员工都会唱四首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敢教日月换新天》、《推车歌》。

  “当我老了的时候,我会告诉后代,不要指望我给你们留下多少财富,但我要给你们留下一种精神。”石梅平说。

  采访结束时,这位女子端坐在古筝后,信手拂弦,给记者唱起当年赶集时最爱唱的一段豫剧:“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一群人的奉献情怀

  “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慈善,是红旗渠水,在千家万户,在田间地头,在山中林间,汩汩流淌……”

  在今年2月20日的慈善颁奖晚会上,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动情地朗诵他即兴而写的诗。

  晚会后,有人对郑中华说,你感动了很多人。他说,是林州人感动了他,是红旗渠传人的慈善胸怀感动了他。

  郑中华感动:当年修建红旗渠,有81位干部和民工献出了生命。在7月13日的林州市“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三年水利大会战动员大会上,他倡导与会干部为献身的英雄默哀。

  郑中华感动:在民间,还有很多因修渠而伤残的民工,他们默默地生活着,不居功不自傲,无欲无求。
 
    去年6月13日,林州市慈善总会、民政局和红旗渠灌区管理局经过调查统计后,计划邀请40位红旗渠伤残民工到慈善总会,向他们发放慰问金。

  这些功臣们来了,但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他们中,有的断腿,坐着轮椅让家人推着过来,有的断了一条胳膊,有的眼睛失明,有的面部有被炸伤后留下的疤痕。

  有一位老太太留着和她年龄不相称的刘海,遮住了一半脸。不经意间,工作人员发现,老人刘海遮住的眼睛是瞎的。原来,老人的那只眼睛在修渠时被炸瞎了。

  热心慈善的建筑经理万福生担任“慈善大使”,眼含热泪为每一位伤残民工发放了5000元慰问金,并深深地向他们鞠躬致敬。

  邀请的是40名伤残民工,但是有的老人因病没来,其中就有原康镇柏尖沟村的赵崇明老人。

  赵崇明79岁,20多岁时修红旗渠的配套工程弓上水库时,被炸瞎了双眼,后来终生未娶,生活由侄儿和侄媳妇照顾。发放慰问金那天,老人正在林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林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慈善总会会长翟建周带着慰问金赶到医院看望老人。

  老人几近垂危,翟建周嘱咐医务人员要照顾好老人。

  3天后,老人与世长辞。

  “慈善大使”万福生也是一个让人感动的人。

  万福生在采桑镇秦家坡村出生时,他的父亲万荣魁正在红旗渠工地劳动。度过那段峥嵘岁月后,父亲又凭借在红旗渠上练就的手艺外出搞建筑,稍有了点积蓄,就捐款20万元建设村西的采桑二中。

  父亲病故后,万福生秉承父亲的奉献精神,捐款35万元建设了村小学。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父子开创了林州个人捐资助学之先河,村民都觉得他们父子两代的贡献已经够大了。可是,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万福生捐资20余万元,建设了村委会办公大楼,捐资60余万元为村里修路、打井。

  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他先后出资20余万元,连续5年为全村群众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他先后3次为慈善事业捐款达110万元,并定向捐资50万元为村里建设了文化大院。

  ……

  “我不认识你,可早听说过你,今天我就是专门赶来,想看看福生这样的好心人!”今年4月7日,林州市慈善总会在秦家坡村给万福生赠送“慈善家”牌匾,来自东沟村的老人付二妞拉着万福生的手,激动地说。

  在林州,“万福生”三个字,是好人的标志,是善良的化身。

  “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八千里。”这句诗说的是2500年前就出现在《诗经》中的秀美淇河,如今,淇河依然秀美,依然缓缓地流过林州市南部。

  水生灵气,生在淇河边的郝合兴头脑灵活,事业兴旺。水更生乐于奉献的慈善之心,10多年来,郝合兴已为村里、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800余万元。

  郝合兴是五龙镇岭南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的捐款来源于他在山西沁水县的建筑企业,更来源于他的慈善之心和慷慨之气。

  走进岭南村,村民就会扳着指头给你数郝合兴的一桩桩义举:

  10多年来,他给村里、村里学校、村里老人捐款、打机井、献爱心超过300万元;去年,向林州市慈善总会捐款80万元。

  红旗渠的干渠、支渠延伸不到岭南村,红旗渠的水流不到岭南村,但是,郝合兴的父辈修过红旗渠,父辈们修渠时相濡以沫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他对儿子说:“你们自力更生吧,我的钱不是给你们留的。”

  在林州,说起慈善,还得说说翟建周这个人。

  年轻时,翟建周曾经到红旗渠配套工程桃园水库推车、挑担、背石头,饱尝过劳累、饥饿的滋味。他是从基层上来的干部,现在是林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慈善总会会长。

  去年秋,他嗓子患病做了手术,医生嘱咐恢复期少说话。可是,一到慈善救助现场,他就把不住门,雅言俗语汩汩滔滔从他的肺腑流出来,放羊的、拿笔的,谁听了谁觉得在理,谁听了谁动真情。

  慈善大院是林州市慈善总会办公的地方,但是,在林州百姓的心目中是“圣地”。

  林州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唐兴顺说,林州市慈善总会自2010年4月1日成立以来,围绕实施“安老、抚孤、济困、助医、助教”五项工程,把握关键节点,选准重点弱势群体,先后开展了数十次救助活动,共发放救助金及物资共计1598.85万元,75017人受益。目前,林州市慈善总会收到社会各界人士捐款5160.55万元,义工队伍发展到5168人。

  有外地慈善总会到林州市,想学点儿办慈善事业的经验,问:为什么林州市的慈善事业这么红红火火?

  翟建周答:“当年修红旗渠时,一个民工省下来的一个红薯面窝头儿都要分成四份给工友吃。共患难,同甘苦。”

  百万太行儿女的铮铮誓言

  “现在,假如说需要,林州人还能再修一条红旗渠吗?”

  外地游客到林州旅游,看了红旗渠,无限感慨一番,会向导游提出这样的问题。

  提这个问题,有的游客只是随口开个玩笑,找个说话的由头;有的游客就想听到认真的答案。言外之意,老一代修渠人下山后,享福的后代还有父辈的干劲吗?还能创造出祖辈的业绩吗?这个问题,林州人也扪心自问。

  山里人不善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他们以坚硬得像石头一样的行动回答。

  “重修红旗渠”的号角吹响,林州2046平方公里再度展现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场面。从车水马龙的洹河沿岸到渔舟荡漾的淇河之滨,从一脚踏三省的牛岭山村马刨泉,到鸡鸣闻三市交界处的占元村秦王垴夕照,从石大沟村干部的会议到小屯村父子两代人的义举,随处可见红旗猎猎招展,随时可闻锤钎铿锵回响。

  “村里修渠道缺钱,浇地困难,我捐出一年的工资!”10月26日,在合涧镇刘家洼村,驻村干部赵云峰将2万元钱给了村里。

  赵云峰35岁,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并不宽裕,有人问他:“图啥?”

  赵云峰说:“小时候我也跑远路挑过水,现在我不能再让刘家洼村村民受苦,我年轻,钱还可以再挣。”

  在横水镇杨伯山屯村,驻村干部王国军正奔波在水库工地上,他是林州市交通局的工程师,在村里水利、道路建设中大显身手。村里哪项工程遇到了难题都喊“王工”去处理。

  深秋时节,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河口桥头,一个铁塔一样的汉子跑过来,他的双脚砸在路上,山好像在颤。

  他叫付富林,今年49岁,是红旗渠河口管理所的所长。他在北京当了5年兵,1986年复员后,一直坚守在河口管理所,成为一名铁杆护渠人。河口管理所管辖从红旗渠源头到河口挂在悬崖峭壁上的20多公里长的总干渠。

  天并不算冷,付富林上身却穿了一件皮棉衣。他说:“山上冷,漳河河道里也有溜沟风。”他提了一个布兜,记者问他里面装的是什么。他掏出来一把钢卷尺,原来他正带人维修红旗渠。

  介绍罢河口管理所的情况,他又匆匆地跑去,“咚咚咚”的脚步震得山响。

  10月28日,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内,鲜艳的国旗高高飘扬,教室里书声琅琅。记者走进去,发现这个学校的少先大队叫“红旗渠少先大队”,学生的课桌上可见学校自编的乡土教材《红旗渠》,楼上有红旗渠精神展览室,学生们说,修红旗渠的老爷爷任羊成是他们的校外辅导员。去年,红旗渠少先大队还沿红旗渠开展了红旗渠补源工程调查。

  这些人都是红旗渠的传人。林州土生土长的散文作家唐兴顺说:“红旗渠精神流淌在林州人的血液里,长在林州人的骨子里。”

  半个世纪前,一个个血肉之躯,一双双百折不屈的手臂向着上帝造物时就造成了这样的太行红岩撞击,撞击,再撞击,奏出了一支生命向自然求自由的壮丽颂歌,表现出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主动出击和有效作为。

  “精神立市!”在新一届林州领导班子确定的发展战略中,作为传家宝的红旗渠精神被放在了第一位。其发展战略是: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百万太行儿女誓言铮铮——

  把血肉砌进坚石之间,

  用生命铸就精神家园。

  长渠如歌,高山是碑,

  让我们再次镌刻豪迈誓言。

  红旗不倒,精神不泯,

  奋斗不止,恒心不变,

  林州当做时代潮头的航船,

  破浪扬帆!【原标题:红旗渠精神 永不断流的长河】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安阳日报 2011-01-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