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玄奘故里说玄奘

2013/7/4 17:31:56 点击数: 【字体:


    引子

     说唐僧的老家,或许比说玄奘故里更让人听得明白。这唐僧的老家,就在偃师市缑氏镇,离洛阳不远。

    多少帝王驾崩,当时惊天动地,过后烟消云去。 而一个和尚,无权无势,死了1000多年,却叫人每每想起他西天取经的好处——玄奘若是个懂“规矩”的人,也该在九泉之下摆上一桌,宴请吴承恩。若不是人家写了本《西游记》,对他取经之事大肆渲染,唐僧的大名,至少在民间不会这样响亮,弄得妇孺皆知。 

    可如今的人们,都把唐僧与唠叨嘴碎、善恶不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周星驰怪诞搞笑的电影《大话西游》播出之后,这种观念更是甚嚣尘上,不免又让人替他叫屈。 

    唐玄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啊!他不仅是中国佛教学界的大人物,而且是中国翻译界、探险界的大人物。
如果对历任驻外大使进行评奖,他还可以稳拿沟通中印文化突出贡献奖呢! 

    (小标)出生在凤凰山下的美少年 

    唐僧本名陈(yi)  ,洛阳偃师人,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  要彻底认识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寻根溯源。1月9日,我们来到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拜望玄奘故里。据说,这个又名凤凰谷的地方就是玄奘的家乡。 

    冬日的午后,小小的陈河村很安静。过去的陈家大院,现在的玄奘故里,窝在深巷古街之中,悠然自得,从容地接纳着远近游人。院门前一石碑,题写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书的“玄奘故里”四字,似在点明宅子的分量。隋唐风格的青瓦白墙,朱门红柱,印证着这里经历的千年风雨。 

    遥想1300年前,那个叫陈 的漂亮小家伙刚出生时,陈家大院里是多么热闹啊!美男子陈惠(玄奘的父亲)的老婆抱着他左亲右瞧:“眉目疏朗、相貌端严,哎呀,多象我相公!” 

    不知是出身名门望族,天生就遗传了好基因,还是多喝了院中老槐树下的井水(人称此井“慧泉”),这个小男孩自幼聪明绝顶,悟力特高。八九岁时,就开始捧读古代经典。或许是过于早熟,他很少跟同龄人玩耍。即使外边鼓乐喧天、歌舞动地,他也不去看热闹。这一点,倒真象《西游记》中那个木讷不通的呆唐僧。 

    (小标)落榜和尚反成佛门“千里驹” 

    玄奘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学问渊博的“国家干部”,可到玄奘这一代,“三品官”却变成了光头和尚。这与当时流行出家之风有直接联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玄奘出生时,南北朝刚刚被隋朝取代,佛教还很盛行。那时人人都想出家做和尚,但和尚却不是人人做得的。据说要经过国家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被录取。 

    玄奘的哥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长捷。这长捷自己“有幸”入佛门,不忘提携弟弟当和尚。当时洛阳有4个道场,不少高僧在道场里讲经,长捷就常约了玄奘到道场学习佛经。玄奘在和尚堆里呆得时间长了,也就萌生了当和尚的念头。 

    隋炀帝大业10年(公元614年),朝廷决定要选拔27个和尚。10多岁的玄奘欣然赴试。可惜他读经时间太短,落榜了! 

    玄奘徘徊在公门外,哀叹自己的命运——众位别忘了,玄奘相貌端丽,美男子忧郁思索的神情,恐怕酷得很。果然,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被吸引了。他上前叫住这位小帅哥,问:“你为什么要出家?”答:“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就是:我要继承释迦牟尼的事业,弘扬佛教。 

    郑善果本来就欣赏他的好相貌,闻听此言,又敬佩他有志气,于是破格录取了他,并向同僚表示:“诵业易成,风骨难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于是,玄奘在净土寺出家,得名三藏法师。 出家后的玄奘,没有辜负郑善果的厚望,他聪敏过人,所有佛经一听就懂,很令大家敬佩。 

    4年之后,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杀,群雄四起,中国大乱。洛阳因是都城兼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纷乱中被李密领兵攻破,遭到严重破坏。 

    战乱频仍,佛门也难清净。玄奘感到在洛阳待不下去了,听说李渊占据长安,颇得人心,就同哥哥离开洛阳,前往观光。说是观光,实际上是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光耀佛门。可惜那时的李渊只重军事,对学术兴趣不大,很令玄奘失望。 

    无奈之下,玄奘只能同哥哥一起去四川观光——当时精通佛学的人,大多喜欢到四川旅游。这次算来对了地方。玄奘在四川遇到了不少高僧,领会了许多佛学经义。之后,他又离开四川四处云游,访求高人。荆州、扬州、相州、长安(今西安),一路逢寺就进,与人切磋经义,辩论大德。一时间声名远播,誉满京都,连当时的佛学权威都对他大加赞赏,称他是佛门“千里驹”。 

    (小标)万里取经,好男儿志在四方 

    在玄奘故居的厅堂里,挂有一幅玄奘取经图。画上的玄奘策马西行,栩栩如生。而玄奘西行取经的硕果之一——《大唐西域记》,已被译为5种文字,赫然摆放在西厢房里。 

    书画不能言,却默默见证着18年万里西行的艰辛。《西游记》上说,唐僧往西天取经时,是以“御弟”的身份被皇帝亲自送出京门的,沿途还收服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以及沙僧、猪八戒保驾护航。实际上,历史上的玄奘取经是个体行为,且是不被政府批准的“偷渡”行为,一路上也并无一个弟子陪同。 

    按说在当时的国内,玄奘的佛学造诣已经很高了。但当时国内佛教宗派虽多,对佛教经典却都没有很好的翻译,使得人们莫知适从,不知该信谁的。“众口不一,如何普度众生?”玄奘决定“誓游西方以问所惑”——这个“西方”,指的就是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 

    主意打定,他就正式上表申请。此时是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当政。因当时国内还未完全平定,朝廷曾下令禁止国人出番,玄奘的出国申请没有被批准。 

    但玄奘是个很顽固的人,他决意要排除万难,西天取经,完善祖国佛教。当年秋天,陕甘一带发生霜灾,灾民四出逃荒,玄奘乘机混在灾民群里,由现在的甘肃出发,准备经过新疆前往天竺。 

    那时去天竺是非常不易的,万里路途只能骑马或步行,不像现在,坐上飞机眨眼就到了。《西游记》中讲述唐僧取经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事实上,因沿途自然环境恶劣,时有强盗拦路抢劫,玄奘一路上遭遇的困难远不止81个! 

    那时往关外去要过五烽(古时边防),这五烽都有重兵把守,且各烽间没有水草,可怜玄奘的马一烽没过就死了。偏偏祸不单行,朝廷的通缉令也在此时到达,要抓玄奘归案。幸好当地的州吏是个信佛的人,感动于玄奘的执著,撕毁了通缉令放他西行。 

    但无马如何西行?无人指引又如何过五烽? 

    愁闷中,玄奘同一帮胡僧窝在道场里诵经,不意中结识了一位老翁,据说很熟悉西域地形。这老翁听说他要去天竺,非常惊讶:“西路环境险恶,要经过沙河(今戈壁沙漠),沙漠里鬼魅的热风,遇到就要丧命!你单身一人还是多作考虑,不要自轻身命。”玄奘却说:“我为求大法誓要西行,不到婆罗门国决不东归!就算死在半路也不后悔!” 

    老翁见他意志坚定,就将自己的识途老马送给他,指引他西行。从此,玄奘孑然一身,越戈壁,翻葱岭,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最终克服千难万险到达天竺。 

    (小标)曲女城大会,声震天竺 

    当时的天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印度”,“五印度”中又分立许多小国。玄奘于公元628年前后到达天竺,前3年一直在北、中印度各国游学。公元631年,才到了摩揭托国的那烂驼寺——别小看了这寺庙,在当时,它可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有一万多名常住僧员,每天都开办专题讲座,学术气息极浓。 

    因为佛学造诣过人,玄奘在那烂驼寺受到了最高礼遇:1200名僧众焚香持花,对他热烈欢迎。他还得到了最高一级的生活待遇,据说享受这一待遇的全寺只有10人。这还不算,连早已停止讲经的该寺主持——戒贤法师,也破例收他作关门弟子,为他开课讲经。 

    玄奘在那烂驼寺学经5年,不仅深入掌握了佛学经义,还学会了熟练使用印度的语言和文字。戒贤法师赞赏他的才学,请他主持本寺的讲席。玄奘的名字,由此传遍印度各地。 

    这时印度各国中,曷利沙国非常强盛。该国国王戒日王笃信佛教,非常仰慕玄奘,他下令约集各国僧众,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召开佛教辩论大会,并推举玄奘作“论主”。 

    玄奘端坐论坛18天,读了他写的长篇论文《破恶见论》。结果,上万名僧众没一个敢站出来与他辩论。戒日王于是发布了一道命令,称:“支那法师(玄奘)……为降妖伏魔,来我国显扬大法,破除愚昧。” 

    本是到印度学经,却被认为是去传经——能在佛教发源地受到这样的推崇,玄奘不虚此行! 

    (小标)没有玄奘,就没有奉先寺? 

    先要声明,玄奘与龙门石窟奉先寺没有必然关联。但武则天弘扬佛教,修建此寺,当初的确是受了玄奘影响。 

    这得从玄奘东归说起。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一条特大新闻轰动了唐都长安:玄奘法师回来了!此时距玄奘离国已有18年。虽然印度方面执意挽留,许以最高礼遇,但玄奘心怀祖国,不忘故土,带着657部佛经,毅然辞谢东归。 

    对于一个载誉而归的高僧,他当初私自出国所犯的小小错误,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完全可以既往不咎了!皇帝亲自出城迎接,百姓自不待言,一时间万人空巷,对玄奘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玄奘拜见唐太宗时,武则天就站在旁边。当时的武则天只是唐太宗身边的小才人,她见到玄奘“谈吐文雅,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毅力惊人”,不禁惊呆了,遂由此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并于称帝后广兴佛事,续建龙门石窟,建奉先寺,造卢舍那大佛。 

    当然,这是后话。对重修不修龙门石窟,玄奘当时是不关心的。他关心的只是如何尽快翻译出经书,普度众生。 

    翻译比原创更难,因为要以本国读者熟悉的理解方式,去讲解外国作者的创作思维。可玄奘却“专务翻译,无弃寸阴”。他每日给自己定了工作目标,白天完不成,夜里就接着干。其间,皇帝数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但他答应将西行所见的风土人情写下,这便是后来的《大唐西域记》。 

    翻译工作持续了19年,玄奘以身殉道,死在了工作台上!至此,他共译出佛经74部、1300多卷,为中国的佛教文化贡献了灿烂一笔!同时,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文笔优美,为研究古代中亚,以及印度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还有一点,恐怕各位不知道:“印度”这个译名,就是玄奘首先确定的。 

    片言只语,难述玄奘之伟大。鲁迅先生曾盛赞唐僧舍身求法,是“中国的脊梁”。【原标题:玄奘故里说玄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05-12-27 作者:张丽娜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