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杰出的画家吴道子(约685-785年),被中国古代的评论者和收藏家公推为空前绝后的巨匠——中国“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与其同代的文人张彦远(815-875年)在著名画论《历代名画记》中给予其极高评价:“国朝吴道玄(道子)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意为超越了六朝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后无来者。”宋代大诗人和画家苏轼认为:“诗至杜子美(杜甫),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后世所有画史及画论,几乎无一不尊其为“百代画圣”。
吴道子,河南禹县人,少时孤贫,初学书法,后转习绘画,年过二十岁即崭露头角。吴道子创作的活跃期,正逢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时代。他以民间画家的身份浪迹于洛阳时,唐玄宗李隆基闻其名,任命他作“内教博士”。在唐代两个重要的都会洛阳和长安,诗人、艺术家云集,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称:“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吴道子、王维、张、李思训、曹霸、韩、陈闳、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等人,都是当时声望颇高的名画家。众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胜斗强,各显神通,一时间,绘画之盛蔚为大观。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凭借其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不仅擅长画道释人物,而且山水、鸟兽、草木、台阁无所不能。
后人仿吴道子画作
文献对这位“画圣”的记述带着浓厚的传奇与神话色彩:唐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一张草稿都没带。面对皇帝的责难,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现场作画,挥笔如暴风骤雨,蜀山蜀水、急滩怪石,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满朝赞赏。足见他的山水画很成功。有一次,吴道子在长安兴善寺当众绘画,长安市民蜂拥围观,亲眼目睹他“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众人无不惊叹。由于吴道子“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千余年来不仅被上层文化精英奉为画界至尊,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亦奉其为祖师。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三百余壁,情状各不相同,画人物,即使画幅巨大,或自臂起,或以足先,都能不失尺度,足见其对造型、构图的控制能力。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吴道子的飞扬豪放,被认为与前辈顾恺之的典雅细密有异,顾、吴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将书法的原理运用于画的用笔和布局。吴道子虽然出身为画工,但曾师从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唐玄宗时期)、贺知章(约659-约744年)学习书法,对“狂草”尤有心得,因而吴画的气息中处处透露出草书的灵魂。比如,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飘逸灵动,“吴带当风”的典故由此流传至今。
吴道子的画作有《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为净饭王之子释迦出生的故事,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释迦图》藏于日本京都东福寺,皆为后人托名摹本。另有《道子墨宝》,纸本白描,现存五十页,1910年流出国外,原本已失传,仅存影印本。现存所谓吴道子的画迹,均系后世藏家及画工辗转临摹的版本,只能供吴画及其风格演变研究参考之用,在真迹遗失无法弥补的情形下,保存这些间接材料,聊胜于无。
唐代最杰出的画家吴道子(约685-785年),被中国古代的评论者和收藏家公推为空前绝后的巨匠——中国“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与其同代的文人张彦远(815-875年)在著名画论《历代名画记》中给予其极高评价:“国朝吴道玄(道子)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意为超越了六朝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后无来者。”宋代大诗人和画家苏轼认为:“诗至杜子美(杜甫),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后世所有画史及画论,几乎无一不尊其为“百代画圣”。
吴道子,河南禹县人,少时孤贫,初学书法,后转习绘画,年过二十岁即崭露头角。吴道子创作的活跃期,正逢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时代。他以民间画家的身份浪迹于洛阳时,唐玄宗李隆基闻其名,任命他作“内教博士”。在唐代两个重要的都会洛阳和长安,诗人、艺术家云集,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称:“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吴道子、王维、张、李思训、曹霸、韩、陈闳、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等人,都是当时声望颇高的名画家。众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胜斗强,各显神通,一时间,绘画之盛蔚为大观。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凭借其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不仅擅长画道释人物,而且山水、鸟兽、草木、台阁无所不能。
文献对这位“画圣”的记述带着浓厚的传奇与神话色彩:唐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一张草稿都没带。面对皇帝的责难,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现场作画,挥笔如暴风骤雨,蜀山蜀水、急滩怪石,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满朝赞赏。足见他的山水画很成功。有一次,吴道子在长安兴善寺当众绘画,长安市民蜂拥围观,亲眼目睹他“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众人无不惊叹。由于吴道子“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千余年来不仅被上层文化精英奉为画界至尊,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亦奉其为祖师。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三百余壁,情状各不相同,画人物,即使画幅巨大,或自臂起,或以足先,都能不失尺度,足见其对造型、构图的控制能力。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吴道子的飞扬豪放,被认为与前辈顾恺之的典雅细密有异,顾、吴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将书法的原理运用于画的用笔和布局。吴道子虽然出身为画工,但曾师从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唐玄宗时期)、贺知章(约659-约744年)学习书法,对“狂草”尤有心得,因而吴画的气息中处处透露出草书的灵魂。比如,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飘逸灵动,“吴带当风”的典故由此流传至今。
吴道子的画作有《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为净饭王之子释迦出生的故事,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释迦图》藏于日本京都东福寺,皆为后人托名摹本。另有《道子墨宝》,纸本白描,现存五十页,1910年流出国外,原本已失传,仅存影印本。现存所谓吴道子的画迹,均系后世藏家及画工辗转临摹的版本,只能供吴画及其风格演变研究参考之用,在真迹遗失无法弥补的情形下,保存这些间接材料,聊胜于无。
五代贯休《十六罗汉图》局部
《天王送子图》卷,又名《释迦牟尼降生图》,向为历代收藏家所珍赏。明代《清河书画肪》载:“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纸本,水墨真迹。是韩氏(存良)名画第一,亦天下名画第一。”图据《瑞应本起经》而作,描写释迦牟尼降生于净饭王家的故事。画的前段描绘送子之神及所乘瑞兽向前疾驶的动态,端坐的天王,透露出因处理一件非同寻常的喜事而引起的紧张而愉快的心情,旁侧侍女、随从的反应和神情,也围绕着此情节;画的后段描写净饭王怀着崇敬与感恩之心,小心翼翼抱着婴儿释迦,缓步前行的情形。
《道子墨宝》描绘道教的各种神及其所属诸神,他们腾云驾雾,出没天际间,表示身处仙境,但样子却是唐人现实形象的写照,其中亦有一些篇幅,以“地狱变相”图式,描绘地狱阴森凄惨之状以及罪犯受到的刑罚。这类“天堂”、“地狱”场面,与某些欧洲文艺复兴绘画描绘但丁《神曲》诗意的场景,有不经意的相似之处。
在堪称“盛唐文化博物馆”的长安千福寺西塔院,曾留下了吴道子描绘的道释人物壁画,他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与稍晚的韩 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他所描绘的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表达了一种时代精神。另一个个性鲜明的表现是,他不愿意以人间“供养人”的身份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主宰佛界净土。在其著名的壁画《地狱变相图》中,他还大胆突破平民与贵族的身份差异,将以往不受惩戒的达官显贵披上枷锁“打”入地狱,通过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使人们认识到善与恶是无分贵贱的,表达了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
佛教绘画经历代的传承,曾以北朝时期(386-581年)画家曹仲达(生卒年不详,活跃于550-577年)创立的样式——“曹家样”最受推崇。此种画法体现了佛教主题绘画正在由异域风情朝本土化风格转换的特点,描绘较注重解剖结构,衣褶与人体贴近,中国美术史称之为“曹衣出水”。而吴道子早年行笔较细,风格稠密,中年转为雄放风格,运笔遒劲,线条富有运动感,粗细互变,线型圆润似“莼菜条”,或称“柳叶描”,点划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后人将其与张僧繇并称“疏体”,以别于顾恺之、陆探微劲紧联绵、较为古拙的“密体”,也与曹仲达式的佛画拉开距离,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土画佛教图像的确立。自此中土佛教图像有曹、吴两种主要样式。在六朝、隋和初唐的佛教美术中,“曹家样”居主导地位;盛唐以降,完全中土化的佛教造像则大体为“吴家样”所“统治”。
吴道子对绘画艺术有着巨大的热情和极旺盛的创作精力,这一点堪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相比拟,两者作画,均充满了激情。其艺术成就,不止在中国,甚至在整个世界美术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原标题:“画圣”吴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