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和农历三月三,南阳方城县小顶山(黄石山)都有庙会,庙会上有石猴出售,当地俗称“好时候”(谐音,寓意好机遇),赶庙会的人都踊跃购买,并相互赠送。独特的造型和吉祥的谐音,使它誉满中原,长久不衰,是研究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
2006年至2008年,“方城石猴”石雕艺术先后被市、省、国家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方城石猴传统的手工技艺、独特的外形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记者去探访。
源远流长“猴文化”
近日,记者在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见到了正在刻石猴的王国庆。 白色粉末不断从他指间滑落,脚边两个篮子里分别装着白色和彩色的小石猴。这些小石猴一个个憨态可掬,有单个猴、猴背猴、母子猴、猪八戒背猴等等。
王国庆介绍,其父王忠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城石猴”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冬天,父亲将绝技传授给了他。如今的“方城石猴”已成为砚山铺村的“招牌”和“名片”,十余户人家、30多名从业人员执著地继承并拓展着这一民族瑰宝。
“小石猴过去在商丘、周口
一带卖得尤其好,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王国庆边说边用指甲在石猴底部刮了一下,“农民干农活时如果碰伤、划伤了,这些白色石头粉末可以止血、祛痛。”
“除了独特的外形、药用价值,小石猴被百姓喜爱的背后,还包含着深厚的“猴”文化。”王国庆说,“猴”与“侯”同音,人们希望加官封侯,就给“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小石猴有许多造型,如:猴跨骏马而行,称为“马上封侯”;一只猴骑在另一只猴的背上,表示“辈辈封侯”;猴与桃的结合,恰应了民间谚语“猴桃瑞寿”……
薪火相传小石猴
王国庆的讲述让记者了解到刻小石猴是多么不容易:一个3厘米的小石猴得刻一天,一个稍高一点的得两三天;刻石猴不仅费工费时,还费脑筋。老人说,得根据找来的石料琢磨刻成什么样子,没有图纸,也没有现成的花样可以模仿;成品小石猴身上有红、绿、黄、黑四种颜色。给石头上颜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祖祖辈辈传下来诀窍:先上笼蒸十几分钟,蒸过的小石猴就容易上色了,还不容易掉色......
王国庆说,父亲的年代,村里人刻小石猴的技艺都是代代相传。艺人从来不去参加任何一种民间工艺品比赛,想不到、也不会搞宣传,任凭岁月流逝,方城小石猴仍鲜为人知。
庆幸的是,2000年,河南省著名民俗学家倪宝诚偶然发现了方城石猴,极力推介,终于引起了外界尤其是艺术界、收藏界的关注。现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地搞收藏的人常来砚山铺,成批购买小石猴。如今,常有人专程开着车到村里,将刻好的石猴全部买走。民间草根艺术,似乎有了别样的魅力。
石猴迎来“好时候”
经过各方努力,从2007年至今,方城石猴先后在中原文化庙会、澳门河南春节民俗展、洛阳牡丹花会邮展、南阳玉雕节上展出,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
为加大对方城石猴的保护开发力度,发扬光大石猴雕刻技艺,2009年1月,方城县成立了石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集方城石猴文化传播、研发雕刻、生产销售、礼品开发、遗产传承保护于一体,现已开发出财运猴、平安猴等新的石猴种类。
“小石猴终于迎来了‘好时候’!”王国庆有些喜不自禁。今年年初,方城县还决定建设“方城石猴”雕刻培训基地;在砚山铺村与豫01线交会处建设“石雕一条街”,招收学徒搞好传统艺术传承。“龙年里,我愿多刻好石猴,送去‘好时候’,祝愿我们的国家风调雨顺,繁荣昌盛。” 王国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