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浏览信息

方城石猴 踏着宋代脚印而来

2013/6/20 11:30:45 点击数: 【字体:



方城石猴 踏着宋代脚印而来

  南阳国家级“非遗”探访④

  □本报记者 黄 翠

  通讯员 王玉金

  方城石猴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谐音“时候”,有“时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的说法。它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以别致的造型、生动的形象、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方城石猴名列其中。

  历史悠久

  从宋代一路走来

  方城石猴产于方城县独树镇的砚山铺村,它采用一种黄白色天然石料雕刻成型,再用红、黄、绿、黑四种颜料勾画而成,故又称“画成猴”。相传方城石猴源于宋代,有据可查至少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由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建奎代代传袭至今。

  方城石猴开始以玩具的形式出现,后民间艺人为了便于出售逐步赋予它一些民俗文化内涵,当地俗称“好时候”。那时候方城人雕石猴主要是为生计,而且出售的时机大多选在过年时候和每年的庙会。这些小石猴身上钻有小眼儿,赶庙会的农民花钱买来,穿上红绳带在身上避邪消灾,豫南、豫东一代村民把它视为一种吉祥物。来赶庙会的人踊跃购买,并相互赠送“好时候”,渴望能给自己和亲朋带来好运。

  石猴除了作为吉祥物,据说还有药用价值。在商丘、周口一带,农民下地干活时身上总会带上一个小石猴,说是一旦哪里碰伤、划破,只要在石猴身上刮些粉末擦上就可以止血、祛痛。

  石之精灵

  育就千年“猴文化” 

  方城石猴造型别致,刀法简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小的石猴仅三五厘米,大的石猴有二十多厘米,工匠们根据石料的形状决定将猴刻成什么样,石猴的形态无需设计,没有图纸也没有现成花样可以模仿,全是雕刻者用“心”刻出来的。石猴造型古朴、粗犷、精灵,朴拙率真,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泥土气息。

  方城石猴的形态多样,有单猴、母子猴、猴背猴、猪八戒背猴等等。因石猴和“时候”谐音,人们希望加官封侯,就给“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如:“单猴”寓意“祖师封侯”,“母猴背小猴”寓意“辈辈封侯”,“马驮猴”、“狮子驮猴”寓意“马上封侯”、“世世封侯”,猴与桃的结合寓意“猴桃瑞寿”……当地人逢年过节便以此为吉祥物让孩子佩戴,逐渐演变成“猴文化”。   

  跻身“非遗”

  石猴遇到好时候

  方城石猴从宋代一路走来也曾经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

  民间艺人王忠义老人是方城石猴的传承人,他从15岁起一直从事石猴雕刻。早些年,由于石猴价廉费工,销路不好,并不被人们看好,随其学艺的人也寥寥无几。也曾收徒三四十人,但大多人都因耐不住“清贫”半途而废。为了让这门艺术传承下去,2009年9月,王忠义将他的手艺传给他的三儿子王国庆。

  为了使方城石猴能发扬光大,方城人一直在努力。随着被评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城石猴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方城县成立了石猴文化公司,集石猴文化传播、研发、生产销售、遗产传承保护于一体,并注册了“王忠义”商标和“好时候”商标,形成石猴产业,在保持方城石猴古朴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理念,让石猴走向了全国。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阳网(2010-6-29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