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浏览信息

“泥泥狗”第八代传人遭遇“徒弟爷”

2013/3/23 11:01:43 点击数: 【字体:


    中新社郑州2月28日电 题:“泥泥狗”第八代传人遭遇“徒弟爷”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许述章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泥土”打交道。

    从两米深的土壤中取粘性较强的黄土,再用水和好,许述章便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轻轻揉捏,然后在泥坯上刻、画几笔,不多时,一个古朴怪诞的“人面猴泥泥狗”便已成型。经过两周晾晒后,涂以黑底,再着以青、赤、黄、白四色点线勾画,一个“泥泥狗”完工,可以上市出售了。

    过去的40多年里,61岁的许述章,这位河南省淮阳县“泥泥狗”制作第八代传承人每天都这样重复着。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创作的对象和灵感来源。”许述章说,这所有的技艺、造型都是一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

    然而,就是这样保持着最原始的“土方法”、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泥泥狗”,在淮阳太昊陵庙会上只卖到几元钱人民币。

    “四个泥泥狗仅售一元钱,这是最便宜的。”许述章的妻子孙秋玲无奈地说,只有为期一个月的古庙会是每年的销售黄金季节,一天收入能达到几百元。这较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那里,孙秋玲曾在几分钟内售出上千元的“泥泥狗”。

    但大多数时候,这些民间艺人的日子并不好过。许述章称,制作“泥泥狗”年收入不过几万元,而出去打工一个月也能挣几千块钱。

    淮阳是位于中国中部的小县城,当地盛产胶泥黄土,这也造就了该县城北陈楼、许楼、金庄等10多个村庄农民祖祖辈辈从事“泥泥狗”制作的传统。

    目前,许述章主要负责制作,妻子则四处销售。在“泥泥狗”价格低的前提下,雇人打工或者收徒对于许家来说,还是个奢望。

    “在不远的将来,这个技艺可能要消失了。”许述章毫不避讳地指出,现在不是收徒不收徒的问题,关键是免费教都没有人愿意学,“如果找一个年轻人过来学,还得给发工资,都成‘徒弟爷’了!”

    孙秀玲则认为,年轻人不愿意学,一是坐不住;二是天天跟泥土打交道,又脏又累。更重要的是,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

    唯一令夫妻俩欣喜的是,包括儿子、女儿在内的许家老小都会做泥泥狗,就连不谙世事的小外孙女也跟着“玩泥巴”。

   “能动一天,就要捏一天。”许述章有个梦想,就是让“泥泥狗”这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2月28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