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为四化育英才
2014/11/13 15:39:2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电子学会“人才培训荣誉证书”金光熠熠溢金流彩,凝聚着他的心血,撩拨着他的情思;河南省家电办公室“人才培训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美誉菲菲,芳华灼灼,升腾着他的才智,折射着他的信念。他就是河南省荥阳县侨联电子技校校长孙文彪同志。
荥阳侨联电子技校是1984年兴办的,它已经走过了四年的历程。然而这四年却凝结着孙文彪的汗水和心血。
从零开始
成功往往是磨难的升华,荣誉常常是拼搏的结晶。孙文彪在事业上的成功,如同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别人的成功大半都有个基础,而孙文彪同志的事业则是从零开始的。他14岁就在大队工作了,经过公社会计学校的短期培训,他回村当了会计,用他那晶莹的童心编织着金色的梦。由于他精明能干,聪颖大度,性格开朗,善于应变,16岁被提拔为大队团总支书记,后来被推荐到县团校学习,这个急于起飞的幼雏,又添上了金色的翅膀,他可以在自己的理想王国展翅高飞了。在团校学习期间,年少的孙文彪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领导的器重,学习结业了,他被分配到公社当团委副书记,并被选为团县委委员。卓越的才干,辛勤的工作,赢得了荣誉,他的名字,他的事迹竟在《河南日报》上变成了铅字,这对于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年来说,怎能不激动,又怎能不自豪呢?
正当他在人生征程上扬帆奋进之时,可悲的瓦普几司之夜降临了,刹时间,日月隐辉,山岳潜形,亿万人民出现了狂热的愚忠。正如浮士德描写的群魔淫媾的瓦普几司之夜,“风住星飞,昏月式微,灵歌如海,火花乱开。”在这可悲的震颤灾疾之中,多才多艺的孙文彪同志拜倒在了修斯脚下,成了一名文艺工作者。在那一切都超越了极限的动乱年代,他吹拉弹唱画样样都干,他放开自己的歌喉违心地唱出了时代的悲哀,他挥动生花的妙笔绘出了人民的不幸,灾难啊,沉重的灾难!可悲的是这种灾难不是来自外部,而完全是产生于内耗。这是我们民族意识弱点的大暴露,这是我们民族的大灾难,但它又象一个人害天花一样,使我们的人民在灾难中增强了免疫力,受到了炽烁,增长了才干,促使我们的人民与传统意识的彻底决裂,也在沉痛中催熟了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春天。孙文彪就是在这社会的大熔炉中炼就的新一代,在祖国的大动荡中,他确实校正了自己生命的斜率,丰富了阅历,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为了到更广阔的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他辞去县交通局公路段的工作,返乡当上了生产队长,他当官可不象官,每天和社员滚爬在一起。早晨推开晨雾披着朝霞走向田间,
傍晚又扯着炊烟暮霭,潇潇洒洒,坦坦荡荡地牵回晚归的小路,牵回劳动的愉悦,牵回丰收的惬意,牵回人间的挚情,也牵回一家人的温馨。就这样,一年时间,全队的粮食产量由原有的19万斤猛增到40多万斤。
有志之士向来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功,而是向着更加遥远的目标奋进。这个当过干部,搞过文艺,干过交通,搞过农业的青年人,又向化学王国进军了。他到湖北省十堰市一家化工厂搞过技术,成绩斐然。他又回到家乡搞过科研,获得过专业证书。孙文彪同志的青少年时期是才华初露的时期,也是他踏着困难,踩着荆棘在人生旅途上风雨兼程的时期。然而,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散了压在我们民族心头的阴云;当改革的春风,吹拂了陈旧观念,吹绿索河之滨的时候,有胆有识的孙文彪怎甘寂寞?于是,他在竞争中崛起。把握时代的脉膊,以改革者的气魄,审时度势,认准方向,果断决策——在荥阳兴办一所电子技术学校。
在当时,要白手起家,办一所电子技术学校谈何容易!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无校址,无经费,无师资,这“三无”正象千钧磬石一样重重地压在他的肩头,但是,久经风雨洗礼,倍受艰险磨砺的孙文彪,胸中跳动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在困难面前,他毫不畏惧而是自豪地说:困难、压力是对我意志与毅力的检阅,风险算什么?不是能把平庸锻炼得更壮丽吗?生死又算什幺?不就是反证灵魂的价值吗?孙文彪靠着自己执着的追求,为着自己的事业奔波了。为了筹借经费,他跑断了腿,磨烂了嘴。为了校址他费尽心思,东租西赁,办校至今不到三年曾六迁校址,光花掉的租金就达九万元之多。这里遇到的困难谁能说得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招聘合格教师是个大难题,为了获得支持,他千方百计和爱国港商唐宪国联系,并聘请其为名誉校长。他又专聘有丰富经验、有高深理论的五五四台高级工程师做主任顾问,并亲自授课,经过他昼夜奔忙,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充分准备,克服各种困难,一所以修理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为主的科技学校应运而生了,孙文彪同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所奇特学校的奇特校长。就这样,这所从零开始的学校崛起于索河之畔,投身于改革洪流,象一颗引人注目的卫星一样纳入了自己的轨道。
识才爱才惜才
孙文彪不仅有着事业上执着的追求,而且还善于发现人才,把热爱电子事业、富于开拓精神的青年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大胆使用,这些同志不仅懂理论,懂技术,而且善管理。在教学实践中,他们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骨干、多面手。校务主任刘子贤、李留强,教务主任张书忠,教师李长渝、康平修,电子辅导员潘志祥等都是校长发现、培植并委以重任的。他们大都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进取心,有超越一般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他们都在历届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因此,当他们负有一定责任时,都能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并立即发出能量,展出才华。由于他们来自学员,又最能表达、体现、满足学员的愿望与要求,所以他们都成了学校与学员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李长渝同志原是临颍县团委委员,乡农机站试验场场长,1984年7月电子技校正式招生的广告发出之后,这个有现代意识,有科学头脑的试验场场长兴奋不已,他想,荥阳人不简单,真正掌握了时代脉搏,把握了当代青年人的心理,抓准了开拓新领域,靠社会办学,为国分忧的契机,这是一件大好事,他决心到荥阳学艺,多掌握一门技术,多为社会奉献。就这样,李长渝远道而来,报名入学,成了学习电子技术的学员,原来他打算学习三个月,把技术带回去,为群众服务。然而,电子技校却象一盆火,这个火热的集体很快融入了李长渝一颗火热的心,三个月中他不仅在教师的辛勤辅导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而且也大开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他认为在改革的洪流中,中华大地是一盘棋,只要能够为改革推波助澜,不分荥阳、临颍,哪里需要,哪里就是家。孙文彪同志慧眼识才,主动找长渝交换思想,希望他学习期满能留校任教,为全国天南海北培养更多的电子技术人才,为祖国的振兴大业奉献才智。李长渝这位胸怀祖国、志在天涯的有志青年,马上应允,决心扎根技校,扎根异乡,利用自己学到的一技之长,留校任教。李长渝任教后,家乡有三位女友多次给他寄来惠书,频频传来缕缕乡情,盛情邀他回乡干一番事业。但李长渝同志培养技术人才是铁了心,认定:“觅遍天涯芳草,风景这边独好。”对于女友的邀请一一婉言谢绝。他这种纯真的、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感染了校长,感染了教师,感染了学员,顿时化为一股爱校热流。李长渝同志热爱学校,学校也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校长知道长渝三十多岁还没成亲,就由校方出面牵线提婚,几经周折,终于在巩县为他物色到配偶,不久由孙文彪主婚,一对青年合意成婚,结为伉俪。为了报偿李长渝对学校一片诚心,校长又克服困难,把女方从巩县调到学校,以使夫妻携手并肩为学校努力工作。这种感情投资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精神反馈”作用。一两真诚胜过一吨许诺,校长的真诚温暖了大家的心,电子技校出现了以校为家,精诚团结的局面,孙校长就是这样一个爱才、惜才、精诚待人的好领导,黑龙江的潘志祥、汲县的谷振国等人都是校长在历届学员中发现、又动员他们留校任教的。由于孙文彪同志的不懈努力,初步解决了办校中的经费问题、师资问题,侨联电子技校不仅办起来了,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规距与方圆
荥阳县侨联电子技校之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逆境的检阅,除了孙文彪爱才、惜才、知人善任外,就是他有卓越的管理才干。试想,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能够聚拢一块,潜心学习,尊重师长,严守校纪。如果没有一个治校有方的校长行吗?孙文彪治校严谨,他首先组建了一个过得硬的教学班子,这些人大部分生在农村,勤奋纯朴,精力充沛,潜心业务,锐意进取,有一颗爱学校、爱学员的心。学校就靠他们把全国各地有志于电子技术的青年一批又一批地引到学校中来。其次是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这一新型学校的特殊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拟定了两万多字的学校工作条例,人手一册,认真执行,严格落实,新生入校,孙文彪抓住学员心理,作一次感人肺腑的动员报告,然后摸底考试,了解新生,并组织教师修改本期教学方案。同时,学校配备了强有力的班主任、辅导员、主讲教师、班长、寝室长等,并明确职责,定期检查。学校主讲教师全部具有工程师职称,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每位学员求知的心。另外,教师精心制作教具,加强直观教学,教学效果明显。由于学校严格管理,教师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所以办校以来,届届纪律井然,形成了严明的校纪校风,严明的校风、严格的校纪,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个学员经过15天的学习之后,一般都能将一套错综复杂的零部件,装成一部音像清晰的成品机,三个半月学习期满,他们满载而归,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己的用武之地。
关心与爱护
人生比鲜花还美,而友谊则是馨香的花蜜。荥阳侨联电子技校之所以得到社会认可,久办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孙文彪和教师对学员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深深懂得,学员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要的是技术,要的是温暖,要的是理解,要的是真诚。学员千里迢迢来到荥阳,人地两生,举目无亲,尤其是没出过门的女孩子,遇到困难,常常以泪洗面。孙校长看到这种情况,组织教职员工以谁是主人,谁是仆人为题,进行讨论,以端正办学宗旨和服务态度。他们尽最大努力,妥善安排了学员的住宿、伙食、课程、文体活动等,尽量使学员学得尽心,吃得满意,还要求教师和学员同吃同住,这样'师生生活在一起,感情十分融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领导时刻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员小潘患阑尾炎。学校先支付住院费,教师轮流端吃端喝,喂饭喂药。教师张书忠精心守护,学校的关怀,温暖了他的心,结业后。他留校当了电子辅导员。来自安徽的学员刘学东,学习中途,其女友中断经济支持,学东痛苦难奈,走投无路,孙文彪知道后,当即决定补助他生活费20元,并决定暂不收他未交的学费,同时,学校亲自给其女友写信,鼓励她以事业为重,以情谊为重,支持小刘的学习,女方受到教育,重与小刘重归于好,比翼双飞。学校既管“三尺门里”,又管“三尺门外”,杨延春、赵洁玲两位女学员去上街购物,被汽车撞伤,学校知道后,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孙文彪让教职员工轮流值班照顾,并亲自送去住院所需费用,让其安心养伤,校长又出面通过政法机关帮助妥善处理事故责任及合理解决赔偿问题,这两位学员伤愈出院后,教师耐心为其补课,她们对此感激涕零,激动地说:“我们虽然远离家乡,但同样感到了家庭的温暖,孙校长和老师胜过亲人,对我们关心无微不至,我走到天涯也不会忘记。靠1986年底结业的黑龙江卜林钱洋尔林业局学员刘江生、魏亚娟夫妇俩因汇款未到,没法按时返黑过年,校务主任李留强同志知道后,将自己取来过春节用的100元钱,给他俩60元作路费,其余40元又给了经济困难的职工乔留根,刘江生、魏亚娟感激万分,他们感激地说:“相处时间短,师生情谊长。我们远离家乡来这里学习,校长、老师对我们关心倍至,我们真过意不去,现在我们要分手了,愿我们靠真挚的友谊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桥梁。”就是这样,电子技校上自校长,下到教师职工,靠真诚的友谊建立了一个精诚团结、互相关心的战斗集体。他们良好的教风,靠一届又一届的学员传遍三江四海,电子技校的美名、信誉象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就这样,他们在这块奇异的教苑里站稳了脚跟,越办越好。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会在这所奇特学校的奇光异彩里感受到一个全新的天地,无知的会变得有知;浅薄的会变得厚重;狭隘的会变得宽广……。这里,是造就四化人才的摇篮。
孙文彪为了事业,他乐于吃苦,两个春节,他一家几口人仅仅花了四十元钱;为了事业,每天他仅仅休息4-5个小时;为了事业,他积劳成疾昏倒在开学典礼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师生树立了献身教育、献身事业的楷模!
桃李满神州
有了这样的校长,有了这样的教师,才有了这样的学校。几年来,他们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在荥阳大地上从零起步办起了这座誉满中州的电子技校。他们的学校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符合全国教育转轨的大方向,开拓了待业青年就业的门路,为四化建设,培养了人才。短短的三年中他们送走了三千多名学员,他们接受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多次视察,他们迎来了香港华商、美、日外宾的惠顾,他们的事迹上了《华声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收获。今天,侨联电子技校培养的学生已经象种子一样撤播到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并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们当中,有开业在深圳、上海等工业中心的,有继续在大专院校深造的,有到电子工业企业工作的,有在各类电子技校任教的;他们当中,有军人,有干部,有农民,有工人,还有待业青年。这些人学到专业技术后,有的在家乡,有的到边疆投入祖国改革的第一线发挥自己的作用,贡献自己的才华,谱写人生壮丽的交响曲,绘就东方巨龙起飞的蓝图。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里,仅举几例,可略见一斑了。如家居三门峡穷山区的薛景玉,回去后集资四万元办了两个家电服务部,业务范围横跨两个县,个人产业累计资产六万元,最近又购置了汽车,村委、乡政府评他为青年发家致富带头人,县里评他为青年突击手,因发明捕鼠器,出席县青年科技发明大会。开封蔡景斌的“三响维修车”流动服务,被传为佳话。扶沟的王文亮身残志坚,刻苦传艺,走村串户,受到好评;安徽的张玉红办门市部,出售电子零件,几年赢利三万元,走上了致富道路。这些学员灵心送春风,巧手绘蓝图,把电子技术带给千家万户,把荥阳电子技校的名声传到四面八方,人们高兴地称他们是“及时雨”、“小喜雀”、“送福人”。群众需要他们,他们也离不开群众,社会主义的广阔背景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不仅能够立足本乡本地建功立业,一样也能凭着真才精艺到外地开花结果,学员张广政、高宏善到了新疆,张松林奔了青海,包长江扎根甘肃,孙国涛献艺内蒙,杨河清驻足吉林……他们把技术传到了天涯,也把学校的情谊带到了海角,
为了把技校办得更有生命力,他们以工养校,几年来学校生产的产品就有: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音箱、节日闪光灯、电子捕鼠器、电光打鱼器、电子门铃、电视机交流稳压器、避雷器等。其中电视机交流稳压器已打入郑州市场,受到用户好评,国家侨联的一位负责同志在视察了这所奇特的学校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荥阳县侨联电子技校能在同类学校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有重要原因就是既管三尺门里,又管三尺门外。学校规定校长每年要用两个月时间,有计划地到全国各地往届学员那里,了解情况,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孙校长曾到襄城罗志家了解情况跟踪教育。第一次去时,罗志家一贫如洗,姊妹五六个住着两问破草庵。校长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除在技术上给以指导外,还给介绍了经营方法,致富门路,罗志握着孙校长的手感激不尽,热泪盈眶,时隔一年半,他第二次去看罗志时情况迥异,罗志家新盖了五间平房又在县城搞了一个襄县家电服务部,经营情况良好,进一次电视机,就是一汽车,昔日穷家庭,今日万元户.学校为了达到“培养三个月,负责一辈子”的目的,学员一入校就健全了一切身份档案,学员毕业后以便保证密切地联系,现在他们已在全国各地建起七十多个联络站,为互相交流电子市场的信息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强联系,学校出面由学员出资办起了一份校报,专款专用,免费寄阅,小报内容丰富多彩,有通讯报导、有技术资料、有产品广告,小报的发行沟通了学校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感情,大家远在天涯,又近在咫尺.平时凡学员来信,见信必复,凡学员求援,有求必应。就是这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学员的信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矢志不渝
孙文彪是一个在事业上奋进不息的人。他没有躺在已有的功劳上睡安稳觉,而是在成绩的激励下向新境界攀登。最近,他又排除万难,费尽周折,四方筹款,八方求援,集资十万元在北方水上乐园附近兴建一所使用面积近8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现正在加紧施工,年底可望投入使用。为了办好这所学校,他还打算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荥阳这块土地上开办一个“教工商”联合实体,以工带商、以商养校。他深深懂得,志不绳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一万句空话,不如一个行动,因此,凡是他认准的东西,就紧抓不放,矢志不渝。现在他已办起了餐馆、印刷厂、物资供应站等。他经过多年考察、权衡、慎思,认定社会越发展,工业越发达,节能问题越重要,因此,节能问题是个永恒课题。认准了他就紧抓不放,他决心办一个节能电子工厂,既和自己的教学紧密相关,又能让产品具有较长的生命力,他们准备生产煤火淋浴器、电视节能器(节能15%—65%)、煤火余热水箱、化学长明灯等。如果孙文彪的“教工商”联合体能够实现,荥阳侨联电子技校就可以立足中原飞向全国,参加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了。
——选自1989年《企业家成功之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企业家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