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伟华近照
拈笔为书留古之韵味,大篆、小篆皆精到。
执刀刻字见文之变化,汉印、鸟虫得天趣。
引子
书法作为汉字的一种书写艺术,在黑白交错之间,体现着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洒脱与自然。篆刻作为书法与镌刻的结合艺术,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一个个字符在金石方寸之间趣味盎然。书法与篆刻古来不分家,像近代之齐璜,早年刻印为生,及至书画名起,署名仍多为“三百石印富翁”。书法篆刻家傅伟华就是这样一位在笔墨与刻刀间自由来往的石印富翁。
学习书法缘于为了能写好自家的春联
傅伟华的家乡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荥阳西部,黄河穿流其西,虎牢关雄踞其北,曾经楚汉争霸的古战场,留给荥阳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魅力与人文内涵。
傅伟华1956年就出生在荥阳市高山镇一个叫许村的小村庄。他小时候也像很多孩子一样,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而春节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红红的对联。每到要贴春联那天,傅伟华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亲起得很早,把红纸对折得整整齐齐,用刀裁好。到晚上拿着红纸请邻村书写春联的老师帮忙撰写,而且一去就要在冬日的寒风里等上几个小时,往往很晚才能回家。年年看着父亲冬日里远去的背影,他在自己心里暗暗较劲:我要是能写一手好字不就可以写自家的春联了吗?父亲也就不用再在寒冬腊月里跑那么远苦等了。就这样,傅伟华开始了他与书法之间数十年的情缘。
自从心中有了目标,他开始自己摸索着练起了毛笔字。一有时间,他就拿起毛笔练起楷书,可能是缺乏老师的指点,他感觉自己进步很慢。不久,他无意中在家里翻出了一本宋代苏轼的字帖,但是苏东坡那浑厚的笔韵对刚刚接触书法的他来说显然太难。
1974年,傅伟华有机会去村办厂上班。上下班时,他发现邻村家家户户的大门上贴得几乎都是那位熟悉的写春联老师的字迹。他每天在下班回来的路上都会仔细打量一下那位老师写的每一个字,回到家以后,他自己再慢慢临摹学习。这位邻村的老师也许是傅伟华人生中的第一位书法老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段时间里傅伟华的毛笔字水平提高很快,也得到了自己村里书法前辈的认可。在这位前辈的推荐下,村里办红白事时都要请他写对联。当傅伟华看着自己写的字贴在门上时,他感到很欣慰,一股成就感从他的心中涌起。同时,一种责任感也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督促着他要把自己的字写得更好。
生活中从来没有间断自己书法的梦想
转眼之间,时间到了1988年,傅伟华有机会找到当时郑州著名的书法家唐玉润写个招牌。利用这个与书法大家难得的接触机会,傅伟华特意写了一副“业精于勤”四字想让唐老师看看。当他忐忑不安地把自己写的字拿给唐老师看时,心里有些许期待,有些许担心。唐玉润老师仔细看过傅伟华的字以后说道:“字还可以,你回去之后多临临古帖,特别是颜体、柳体和魏碑。这对你的书法会有很大的帮助。”
傅伟华从唐玉润家里走出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自己临得都是一些近代书法家的字帖,可能这也是自己的字没有苍劲韵味的原因所在。
经过几年的努力,傅伟华的书法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并加入了荥阳市书法协会,且有机会结识了很多当地的书法名家,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特别是在荥阳市很有名气的张子仁老师对他启发很大,每当傅伟华拿着自己的作品请他指点时,张子仁老师总是循序善诱地鼓励他,在愉快与平等的气氛中指出他书法中的不足与缺点。而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经常萦绕在他耳边的张子仁老师的那句话“你学书法不要学我,书法是一颗参天大树,我连个叶子都不是,你要从根儿上学,兴许你将来还能成为一个叶子。”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交得良师益友,受益终身。张子仁老师在傅伟华的眼中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无论是书法还是做人做事都对他影响颇大。
郑州 别有天地
2002年,傅伟华由于家庭发生的一些变故,来到了郑州这座城市。他想靠自己书法方面的一技之长在这座城市谋得一席之地。
一开始,傅伟华在郑州淮河路古玩城开了个字画店,他想,别人一幅字卖三四百,我一幅字一二百能不好卖吗?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书画市场的情况,字画的买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每个月的收入只能勉强支付字画店的房租。于是,字画店在开张一段时间之后,他在无奈之中关掉了它。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道路。傅伟华为了家人与自己的生活,他没有选择退缩。因为他坚信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去拼搏,既然自己卖字不行,他又拾起了自己曾经深爱的篆刻。那时候,郑州市场上的章料很便宜,一块才2角钱,傅伟华每天在家里一边刻章,一边照顾岳父岳母。每天,他都把自己刻好的印章让他的老伴骑着自行车到郑州市老干部中心、升达艺术馆,古玩城跳蚤市场等地方摆地摊,他的老伴经常风里来雨里去很是辛苦。虽然这段日子里有过困难,有过挫折,但更多的是一块块印章卖出时带给傅伟华以及家人的喜悦。
为了自己的印章作品好卖,他就刻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警句,像“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等。其实,傅伟华每天刻着印章上的这些字何尝又不激励着他自己,帮他走过了那段艰辛的岁月,帮他打开了人生的又一扇窗。
篆刻不仅给傅伟华带来了生活上的收入,也使他在不断地刻划之中深深感悟着生活和人生。平时,爱好很少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刻刻划划中度过。他买了很多篆刻方面的书籍与资料,通过实践和学习使自己的篆刻知识更加丰富,并钻研和摸索出除石质之外的铜、玉石、玛瑙、瓷各种材质的篆刻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篆刻技艺。
傅伟华篆刻作品
说到傅伟华的篆刻,就不得不说他的汉印作品。他喜欢汉印,喜欢那一种方正平整,喜欢那一种雄浑古穆。他也在自己的篆刻作品中追求着这种境界。像作品《傅禺印信》,构图方整,字体圆润,浑厚端丽中给人一种稳重,透露出一种大汉的盛世气势。
时间到了2007年,傅伟华的篆刻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他在郑州北古玩城又开起了自己的篆刻工作室,取名“石缘堂”,自己取字“禺”,意为“生而多劳,精神富裕”。来这里的大部分是篆刻爱好者,也有一些书画家。他与其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好朋友。经一位书画家朋友的介绍,傅伟华认识了对他影响极大的书法教育家王建国老师,开始了他的又一段书法历程。
经名师点拨 得书法要领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2009年开始,傅伟华正式跟书法教育家王建国老师学习书法。在学习过程中,王建国老师首先给他讲解了学书法握笔、行笔的技巧,然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他讲了一些关于书法的理论,使他受益匪浅,感觉自己以前的书法创作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傅伟华对书法艺术有了自己新的体会,对毛笔的握笔有了自己新的方式,对书法的行笔有了自己新的见解,对最后的收笔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他通过不断的临帖练习,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口诀“搭笔要准、行笔要快、手腕要活、收笔要稳。”。
随着对书法艺术的不断探索,傅伟华渐渐改变了自己以前对书法简单的认识,他逐步明白了书法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区别,他有了一些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论认知。而让傅伟华感受最深的就是以前他写字手拙而费力,腕累而僵硬,现在则手轻而灵活,腕飘而流转自然。
傅伟华书法作品
在中国书法中,傅伟华非常喜欢大篆与小篆。他的小篆学赵叔孺,笔致圆婉,结体凝练,行笔流畅,收笔露锋,远观则端庄而不失飘逸,近睹则秀润而绵里藏针。大篆则结合毛公鼎与散氏盘的字型,通过自己的巧妙构思使字体紧凑,结体灵活,然后通过墨的浓、淡、干、湿的变化使自己的大篆更具观赏性,更具艺术性。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一个个奖项与荣誉向傅伟华走来。2010年,傅伟华加入郑州市书法家协会;2011年加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2013年加入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并任常务理事。同时他的书法作品在2013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二届篆书展、全国首届“西狭颂”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三苏奖”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铁人杯’书法展。
谈到自己以后的书法与篆刻的追求与梦想。傅伟华带着笑意憨憨地说道:“小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拿到全国最高奖。”
手记:
一种人生,一段故事;一个梦想,一种追求。傅伟华老师经历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他热爱书法,几十年的情缘,讲起它来滔滔不绝;他喜欢篆刻,悟性极高,刻划之间别有一番洞天。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就是这样一位热爱书法的石印富翁。
【人物档案】
傅伟华,又名付伟华,1956年8月生,字禺,号低能愚夫、大耳;斋号石缘堂、灵山书屋;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他少时即喜爱书法、篆刻,遍临诸帖。隶习汉碑,楷习颜柳,行习三王,小篆习赵叔儒,金文习毛公鼎。尤喜金文,精于篆刻。1995年加入荥阳市书协,2010年加入郑州市书协,2011年加入河南省书协,2013年加入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并任常务理事,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二届篆书作品展】、【全国首届“西狭颂”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三苏奖”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铁人杯’书法篆刻展】等。(
www.yxhenan.com/space/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