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善寺高僧辈出,元同、净藏及一行等皆出该寺。其中,一行不仅留下了《大衍历》,还在此修筑了琉璃戒坛。据《会善寺戒坛记》记载,此坛平面为方形,四角立有石柱,四周镂刻天王像,栋柱磴石,各雕鬼怪山水,十分精美。五代时,为营建汴京宫门,撤去会善寺的许多建筑,戒坛石槛亦遭厄运。今存石柱一根,柱正面雕金刚像,右手仗剑,足踏两鬼,手足及胸部皆裸露,头部已毁。金刚像背刻八角柱,柱身两侧及背部留有梁枋榫眼数处,并镂刻精细的阴文卷草,尽展盛唐气象。
会善寺还有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朴实。外跳五铺作重拱双下昂,模仿宋代做法,昂首下垂,昂的后尾是卡接的假昂尾,没有宋代通昂的实用价值高;角梁的后尾嵌入殿角下的垂柱上面,而不是和相邻的斗拱后尾互相交叉;梁架带有宋代月梁的做法,但表面雕饰粗糙;檩、柱也有同样特点;殿内作减柱造,即当心间减前金柱两根,次间减后金柱两根。梁架为四椽袱搭牵,结构严谨,保存完整。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会善寺山门西边山坡上的净藏禅师塔,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结构亭式砖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6),由基座、塔身、塔顶组成,平面作等边八角形,通高10.35米,坐北面南,立于台基之上。自台基至顶约9米,基座上部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每面均雕壸门,下为四层台的基座素壁;塔身每角砌出壁面呈五角形的倚柱,柱头承托一斗三升斗拱,两柱头之间用人字拱。塔正面南向为拱券式塔门,可入塔室,塔室平面亦作八角形,顶为穹窿形,以八角攒尖式收结。塔身北面嵌净藏塔铭一方,东西两面各作仿木结构门窗。其余各面砌破子棂窗或人字斗拱;塔顶由叠涩砖檐、砖雕花纹及火焰宝珠组成。
净藏禅师塔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和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评价说:“净藏禅师塔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结构建筑”。早在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刘敦桢先生也都曾指出:“唐代砖石结构的墓塔中,采用木结构式样最多的,只有净藏禅师塔一处,盛唐木结构的式样,可由此推测一部分。但单就平面采用八角形一点而言,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资料里,没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的了。”
另外,位于寺东300米的柏林中,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琉璃塔,即佛定意公和尚塔,它也是嵩山独有的一座琉璃塔。而在佛定意公和尚塔西边的两座清代楼阁式砖塔不同寻常,给古老的会善寺增添了一些谜。这两座清代楼阁式砖塔均为砖雕,形制相同。其中,东边的为丛首杰尊塔,西边的为普度林上太尊塔。两塔皆嵌有塔铭,东塔为“浙江兰溪弘宗青霞丛首杰尊窣堵坡位,康熙六九年立”;西塔为“山东清源传律普度林上太尊浮图位,康熙六九年立”。我们知道,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这“康熙六九年”从何说起呢?笔者曾对此做过调查和分析,并请有关专家学者予以解疑释惑,到目前为止,关于“康熙六九年”的释读有以下三种。这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孰对孰错,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