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去石窟上面的附土及岩石并不很难,难就难在对石窟雕刻品区分块切割上。
由于石窟距岸边公路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2 米,大吨位的吊机来现场有一定的困难,小吨位的吊机吊不动大块,所以分割的块体不能过大。再者,块与块之间分割必须是直线,否则无法施工,划直线就要尽量避免穿过雕刻的图案。还要考虑石窟图案上的裂缝,大裂缝依缝切割,小裂缝分在一块。
经过全面考虑,文物专家们最终把石窟浮雕区划分成了大小不等的7块。块割工作开始了,虽有不少现代先进的凿岩机具和劈岩技术,但在这里大多无用武之地。道理很简单,切割必须保证雕刻岩体的完整性,尤其是表层,不能有丝毫的损伤。因此,文物专家不得不采用原始加机械化的劈山法,即在留足雕刻品所依附的岩体厚度之后,用内燃机凿岩机、压缩空气凿岩机在母岩上打排孔,然后用人工打钢钎的方法把岩石劈开。
西沃石窟搬迁到什么地方,当时还颇有争议,包括龙门石窟、千唐志斋博物馆在内的三个地方都在争取,经过反复讨论,1997 年7月6 日,西沃石窟终于被吊运到了百里之外的千唐志斋博物馆内。
石窟复原,很难看出分割裂缝
11月18日,站在西沃石窟的保护房内,端详了很久后,记者仍然没有看出切块后切割的缝隙。
衡剑超自豪地说,西沃石窟被搬迁到千唐志斋后,文物保护专家对其进行了精心的复原,几乎恢复了原貌,很难看出原来的切割缝隙。由于搬迁复原的成功,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好评。
西沃石窟是如何复原的?在复原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哪些技术?千唐志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文物专家考虑到西沃石窟原来面临黄河的环境,在砌筑石窟基台时,特制了7根水泥挑梁,就是为了营造石窟下有栈道,面临黄河的氛围。
复原最关键的是要把原来切割成7块的石窟拼到一起,还要尽量消除中间的缝隙。专家们就把块体间的切缝用环氧水泥把缝封牢,再一点一点地把表面凿平。
石窟正面的雕刻复员后,还要对石窟背面进行技术处理,增加石窟的稳定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文物保护专家们用毛石将背部、顶部和左右两侧进行包砌,使各个块体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其外形也成为一个自然的小山头状,增强了西沃石窟原有的自然效果。
记者11月19日在千唐志斋博物馆采访时,衡剑超不时地接到县委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催他说“领导在等着你开会”。据介绍,千唐志斋已经将西沃石窟拓片做好,还准备了相关的一些资料,将“进京申请一个文化项目”,使西沃石窟和千唐志斋的文物优势更加凸显。衡剑超说,由于洛阳及其周边的石窟众多,西沃石窟若想“出人头地”尚要多作宣传。
衡剑超说,目前千唐志斋博物馆正在进行二期建设,投资达2800万元,涉及西沃石窟部分已经基本完工,神秘的西沃石窟已经具备了与广大游客见面的条件。(此文得到了张大奎先生的大力帮助,特此感谢)【原标题:整座石窟被分割成7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