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上蔡县杨集毛笔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9/13 15:01:22 点击数: 【字体:

 
    6月13日,河南省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29个项目入选,上蔡杨集毛笔名列其中。
上蔡县杨集毛笔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集,自古以来,就有制笔的传统。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困于杨集镇西五公里之距的厄台而绝粮七日,遂以麻段绑于棍端蘸泥水书写诗句,后杨集人以此为业,杨集镇“毛笔之乡”由此而得名。宋明时期有浙江白姓笔工定居杨集,笔业开始兴盛,名满天下。白家毛笔迄今已传十八代。民国时期,在豫南乃至苏皖、湖广,文人视书案上的“小大由之”相来如珍,“白云翁”这个名子在黉学蒙馆几乎成了毛笔的金字招牌。

    “白云翁”毛笔约有80个系列,四个类型。分羊毫、狼毫、鼠须、貂毛、香锂、马毛等。其中,尤以羊毫、狼毫混合者为上品。笔头园润、饱满、坚挺而富弹性。从原料到成品须经浸、落、梳、拔、整、配锋等百余道工序。

    “白云翁”毛笔制品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颇为书画大家视为珍品,被书画大家们誉为 “如锥画沙”、“如意神笔”。清探花程元璋对“白云翁”笔情有独钟,曾回县邑专程拜访,誉白家为制笔大师,清代著名理学家张沐对“白云翁”毛笔推崇备至,县邑李景梅在知赵县时曾以“白云翁”之笔书写“赵州桥”三字而轰动京师。

    建国以来,第十七代传人白山林先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使笔锋与牛角、塑料,有机透明玻璃进行了新的组合,具有实用耐久性和观赏性。中国书画院,河南省书画界及北京、西安、太原的书画大家欣然题写赞笔墨宝:“纵览云飞”、“青山白云”等,全国著名书法大家陈天然欣然题写“柔胜刚”。1991年 9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亲临杨集视察白家毛笔制作,并亲题“妙笔生花”四个字。现今,上蔡县杨集毛笔已成为书画家和海外侨胞的案头之宝。2007年入选河南首批“百年老字号”保护名录。该传统工艺品广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与日本。

又一篇
   

    曾被河南省誉为“中州名镇”的上蔡县杨集镇是大江南北久负盛名的“毛笔之乡”。杨集毛笔饮誉全国,走向海外。

    杨集毛笔种类繁多,用料考究,质地精良。笔分大楷、中楷、小楷、寸楷四大类,80多个系列。笔锋用料分羊毫、狼毫、鼠须、貂毛、香狸毛、细光风羊、白尖羊毛、马毛等。以羊毫和黄鼠狼尾毫混合为上乘佳品,制出的笔圆润、饱满,坚挺且有弹力,锋尖而又柔颖,修削整齐,书写流畅等特点。具有不掉头,不脱毛,不发叉,楷、行、草、隶书写,绘画之功能。在制作过程中,杨集人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从整理原材料到完成制作,要经过浸、落、梳、拔、拌、连、索毫、配锋等近百道工序,仅选料就需20余道。

    为了提高毛笔制品的新档次,杨集人运用现代化的操作工具,采取传统工艺与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笔杆的牛角、玉米采用机床车磨等工艺,并将竹杆、塑料、牛角和有机透明琉璃进行了新的组合。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杨集毛笔,历史悠久,渊远流长。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用麻皮操作细丝,捆挪一起,据说,这就是我们最原始的“笔”的雏形。后来,老樵夫的子子孙孙都做起了制笔的生意,并逐渐改麻为羊、马、鹿、黄鼠等畜、兽毛,改木棍为竹子,于是就有了毛与竹的“笔”;改蘸有色植物的浆汗以研磨黑蘸色的土或石,于是就有了黑与土的“墨”;有了笔蘸墨的笔,就不必再用刀锋与锥尖在石头、甲骨、竹片、木片上刻刻画画。在绢帛上书字及其后代纸的发明,用毛笔书写和绘画,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飞跃。【原标题:上蔡县杨集毛笔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2009-6-2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上蔡:“白云翁”毛笔驰名东南亚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