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黄河船工号子:喊尽人生悲与欢(5)

2013/9/13 9:07:47 点击数: 【字体:

  
    就在结束本次采访时,我们又一次来到孟津铁谢村北的黄河堤上,眼前的黄河平展如镜,清澈悠然,更像一个温顺可爱的湖,无论如何不能让我跟想象中的“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联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已经枯萎,同样枯萎的,还有曾经与它耳厮鬓摩的船工号子。

    枯萎的记忆 

    其实,这次寻访黄河船工号子的过程本身就是艰难的。

    我们先到了孟津,虽然事先被方家告知,黄河船工号子可能很不好找了,但我们还是满怀希望,毕竟孟津有许多村庄都在黄河岸边,这些村庄曾经是船工辈出的地方,到这些地方寻访船工号子,就如到花园里采花,菜地里拔菜,能空手而返吗?更何况,事先已经托张正轩老师“踩好了点”。

    我们想错了。

    我们先来到白鹤镇王庄村,进了77岁老人任遂奇的家,这是一位有着50多年船龄的老船工,善良纯朴。我们坐下和老人拉起了家常,忆起以前水上生涯的风风雨雨,他显然很兴奋,他给我们讲起顺着黄河东下山东,西上山西,讲起行船的种种禁忌以及船上生活的,如数家珍。但说到船工号子,老人却现出孩子般的羞赧,“记不清了”并且下意识地挠了挠头。我们安慰老人不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张正轩老师甚至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小录音机。我们满怀期待,但遗憾的是,说出一首完整的和一首不完整的号子后,老人再无表现。完整的号子是“脚蹬地,手扒沙”,前文我们已经说过,不完整的记录如下
喂—嗬— 喂—嗬—

哼哼嗨嗨拉上来,

船是木龙离了号不行,

樱桃好吃树难栽,

想吃樱桃栽下树,

等着樱桃开花来,

。。。。。。
 
    我们拉上任遂奇,带着那首残缺的船工号子,来到了离任家不远的阎兆太家。任遂奇和阎兆太很熟,我们期望这老哥俩能互相提醒,把残缺补全。但同样是失望,阎兆太老人也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船工号子是看见啥说啥,东一笊篱西一马勺,随便得很,谁能记下来?”

    我们又来到铁谢镇铁谢村89岁的谢金锁老人家,老人也是耍了几十年的老船工了,走出他家的后门,就是黄河大堤,再跨一步,黄河就出现在眼底,他总能说出几个号子吧。但我们的希望还是落了空,老人以同样的理由抱歉,都忘了,记不得了。

    我们的心情失落到了极点,半天的功夫就这样白费了,可是能怪这些淳朴善良的老船工吗?不能,怪只怪我们来得太晚,几十年,半辈子的光景啊,他们的记忆之锁早已生锈,很难再打开了。

    我们告别谢金锁老人,告别张正轩老师,饭也顾不上吃,立马驱车赶往偃师,希望在那能捡回失落的希望。

    在知情人的指点下,我们直奔山化乡山化村,连找几位老船工,仍然一无所获。最后,我们来到了石家庄村,按山化村几位老人的推荐,打听到了老船工刘焕东的家。80岁的老人坐在椅子上双手捧着脑袋沉思了半天,最后,遗憾地摇了摇头。我们叹了口气,心里说不出是一种怎样的滋味,采访前的种种准备,以及今天满怀信心的寻找,都化作黄河水无声无息地流了,啥也没有了。

    多亏了几位热心的石家庄村村民,他们起先涌到刘焕东老人的院子里,是来看热闹的,记者?船工号子?采访?这些生疏的词语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当刘焕东老人无奈摇头时,他们中有人叫了起来,我们村老船工多着呢,我再给你找几个。几个人热情地走了出去,不一会儿,各拄一根拐杖的程大欣、程满仓和齐子和颤颤巍巍进了院。

    这最后接触的三位老人重新点燃了我们的希望,他们各自沉思着,互相提醒着,说出了一首又一首生动活泼的船工号子。我们的惊喜无以复加,激动得心儿怦怦乱跳。我们虔诚地听着,静静地记着,大气不敢出一声,生怕哪怕是轻轻的一声咳嗽就会打断老人的思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十几首内容各异的船工号子落在了我们的本子上。

    日落西山,老人们起身要告辞了。他们很抱歉,说还有很多很多,但年纪大了,年代远了,他们实在是想不起来了。目送着他们相跟着蹒跚离去,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脑海中黄河船工号子的身影,竟也是如此的苍老和苍凉。

    黄河船工号子是唱的,是喊的,是有着独特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的。采访船工号子,除了内容,记录它的曲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可惜的是,这方面我们没有做到。自身音乐知识的缺乏,懂音乐又愿意一起寻访的人又不好找。在孟津采访,我们只听了一首船工号子的简单唱法,在偃师,在我们的再三恳求下,齐子和老人才为我们哼了一首。有很多曲调老船工们说已经记不清了,就是记清的也没力气唱了。我相信纯朴的他们不会说谎,以他们70、80甚至90的高龄,喊唱出四五十年前的东西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儿。

    船工号子离不开船,可“上下五里长白帆点点”的场景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儿,遥远得甚至在想象中都无法出现。我们在铁谢村寻找船的踪影,可努力所得,只是几个一人单肩都能扛起,放在自行车上就能带走的小划子,就这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称之为”船“的小划子,我们见到的时候,还是寂寞地靠在人家的墙上,我们猜得出,它它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下河沾水了。

    没了船,就没了船工号子生存的阵地,没了船工,就没了传工号子传承的载体。眼前浮现着程满仓等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身影,我们知道,黄河船工号子的消失已经不是一种担忧,而是随随时时都可能发生的事儿。对他的抢救已经为时过晚,但这已经为时过晚的抢救总还能弥补哪怕只有一丝丝的遗憾,可是,这项迫在眉睫的工程谁来做呢?

    我们告别热情的石家庄村村民,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对黄河船工号子深深的歉意,踏上了归途。【原标题:黄河船工号子:喊尽人生悲与欢(5)】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07-06-26 作者:陈旭照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