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千年杜寨书会能否再现辉煌

2013/9/3 16:11:46 点击数: 【字体:


    正月十二,阴冷。

  天刚擦黑儿时,许昌县苏桥镇杜寨村53岁的胡海甫忙得不可开交:他把家里几乎所有的棉被都抱了出来,铺好床;同时,还将小饭店里的煤火捅开,为大家烧起了丸子汤!因为,此时他家已聚集了来自开封、禹州、民权、周口等地的10多名民间说书艺人。

  饭毕,大家伙儿凑在一起嘘寒问暖,共叙友情,切磋技艺。次日,村头简易场地上,桌凳一摆,喇叭往树上一绑,简板这么一打,热热闹闹的书会就正式开始了。河南坠子、道情、大鼓、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一时间,会场上人头攒动。民间说书艺人摇头晃脑,各展绝技。闻者动容。

  □ 传说:当年刘秀为报恩,召集各地说书人

  据传,约2000年前,这里已经形成了村落,村子周围沟河环绕。有一年正月十三,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处境十分危险。当时有一名说书艺人把刘秀藏到了村北芦苇坑内,使其躲过了这一危难。后来,刘秀称帝,为了报答此说书艺人的相救之恩,就委派当地一个富户,每年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说书艺人到此聚合,展示技艺,亮书、写书(术语。亮书就是展示说书技艺;写书就是签订表演合同,更多是口头上的)。所有来此的说书艺人都管吃管住,并为其提供各种方便。若有写不出去书的,还要送往返路费。年复一年,正月十三就成了说书艺人一年一度的聚集时间,经过多年的沉淀,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书会。

  正月十三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民间艺人,负鼓携琴,在麦地中、高岗处、低洼里,扎下摊子,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竞艺,期待写书人前来写书。周围百里村民,也身着彩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听书。杜寨书会还吸引了周边小商小贩来此进行物资贸易,促进了周边百里的集市贸易,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经过长期发展,宝丰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为我国北方的两大书会。与之相比,年代久远的杜寨书会如今显得有点儿“势单力薄”,但每年仍会吸引一批忠实的民间艺人。

  □ 探访:技艺难舍情意浓,民间艺人“不了情”

  每年的正月十三,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的艺人都会先后赶来赴会,并自找主家住下。“今年人少了点儿,有10多名!”胡海甫的家并不大,三间堂屋外带两间偏房。据他讲,往年最多的一次,他家曾接待过34名说书艺人。而他和家人只是象征性地收取点儿房费。一些说书艺人为了“回报”,往往要唱上几段拿手好戏。“感情深了,一年才见一回,好像老朋友叙旧一样,很是开心!”胡海甫说道。

  来自禹州市小吕乡小吕村的裴玉卿,这次同样又住进了胡海甫的家里。与共和国同龄的他擅长唱《包公传》、《八美图》、《黄九龄》等曲目。17岁就开始学艺的他靠着曲艺收入,养活了3个子女,还在老家盖起了两层小楼。谈及学艺之苦,他感慨道:“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学。装男扮女我自己,恰似一台大戏。”

  “走南闯北,钱不好挣啊!”裴玉卿老人去过湖北、陕西、河北等地,自然也吃了不少苦头:嗓子发炎,手指磨出老茧,偶尔还会遭人白眼,受到“要饭的”之类称呼的“羞辱”。裴玉卿老人回忆起当年吃的苦,历历在目。

  “是艺都养身,就怕艺不真!”裴玉卿说,当初老家周边说书艺人有90多名,现在很多早已不干了。

  裴玉卿也想过转行。有时气急了,发下狠话再也不说书了,可气一过,他就又唱了起来。“一辈子辛辛苦苦学来的技艺,哪里舍得丢掉啊!”

  □ 现场:天作幕布地为台,亮书竞技自精彩

  农历正月十三天一亮,整个会场就热闹了起来。小商小贩在通往该村的路两侧摆起货摊,剃头人、算卦人也挤着赶场子。8时许,村头树林中已摆下七八个书场,负鼓携琴的艺人、成群结队的摄影师及方圆百里的人们,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整个会场黑压压一片。

  会场中有一个“五不闲”,吸引了不少听众。他右脚绑一脚板,左脚系一小铙,腿上支一二胡,右手边拉弦边打简板。这个艺人名叫杜俊清,今年50岁,来自河南西平。和他搭伙的有于贺明、王尚云两人。“我赶杜寨书会有15年了,我们仨是一个县的,彼此认识就搭起了伙!”杜俊清说,去年书会他刚到就被人写走了,可不幸的是今年刚到扩音器就坏了。“太耽误事了!”

  赶了18年马街书会,来自开封市曲艺家协会的陈先增一行,尚未亮书就被人以3天3200元的价格写走。“去年在马街书会上没有写出去,本来今年不打算来,但心里憋了一股劲儿,不服气!”陈先增说。

  艺人借助书会这个平台,展示着独特的风采,为争取尽快被人写走而飙戏,直至大汗淋漓。说唱的内容大多是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有人说,一到杜寨书会就会感觉特别亲切。这是一种特殊的聚会形式,生长于民间,符合民间的“阅读”习惯。

  □ 前景:青黄不接艺人忧,杜寨“非遗”谁来疼

  “老艺人越来越少了,好多老朋友都不来了!”今年67岁的黄喜瑞老人不无担忧地说,“现在民间曲艺青黄不接,年老的不少已先后辞世,年纪轻的又不愿学!”据其介绍,以前,安徽、河北、山东等地来杜寨 书会赶场的艺人一拨儿接一拨儿。“近年来,书会的规模越来越小,写书价格也低,写不出去书的艺人还要搭上往返路费,好多人都不咋来了。”

  “以前在乱坟岗里摆场子,今年好些,村里专门安排了桌子、场地。”对于这一可喜变化,黄喜瑞感到很欣慰。据了解,今年的杜寨书会,许昌县划拨了资金,当地一些婚庆公司及企业也提供了赞助,杜寨村还有人专门负责接待艺人,并提供场地、桌凳等。没有写出去书的艺人,还将得到一定的路费补助。

  “以后要多搞一些策划活动,政府搭桥,企业参与,邀请著名艺人到场助阵,扩大咱杜寨书会的知名度!”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许昌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胡润芝曾八夺马街书会“书状元”,在2007年的马街书会上,其表演的《秦琼打擂》以3天6场戏18000元的“天价”被某建材公司买走。对于目前曲艺的现状,她十分担忧:“演员队伍青黄不接,急需政府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激发艺人说书的积极性,将民间曲艺发扬光大。”

  “必须重视咱身边的文化遗产,要不然慢慢地就消失了!”到杜寨书会摄影的不少“摄友”表示,用镜头将原生态的民间文化以图片形式加以展现,希望能为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 保护:民间曲艺“借东风”,期待实现“多赢”

  2009年6月,许昌县苏桥镇杜寨书会被河南省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是一个亟待保护的信号。

  与之同日开锣,由中国曲协、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宝丰马街书会,可以看到当地政府精心组织、策划、引导的影子。当日,马街书会共有1000多名艺人参加,支起书场190多个,前往观看的群众约30万人。河南省曲协,宝丰县委、县政府承办的“中国·宝丰马街书会曲艺擂台赛”正月十二、十三连续两天举行。当晚,在宝丰人民会堂举办的马街书会曲艺擂台赛颁奖晚会上,曲艺名人刘兰芳、张保和、范军等被邀助兴演出。

  杜寨书会上的说书艺人越来越少,和目前曲艺不景气的大环境有关,整个曲艺界都后继乏人。许昌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陶义红表示,为让杜寨书会避免“人亡艺绝”的命运,政府还应加强与民间艺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抢救工程并培养一批新人,加强曲艺创新。

  “明年准备进一步扩大场地,加强对著名老艺人的保护!”陶义红表示,今后将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杜寨书会的支持力度,确认一些技艺超群、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传承人,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活态保护”,同时书会举办期间将从实际出发,多为民间艺人考虑,争取为其带来更多的实惠。

  “活鱼要在水中看,遗产要在用中传。”陶义红说,自发兴起的民间曲艺集会活动,若没有官方的科学组织、引导,很容易自生自灭。对此,他表示,杜寨书会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后政府会更加重视,多策划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关注,让政府、企业、民间艺人、民众实现“多赢”。【原标题:千年杜寨书会能否再现辉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许昌晨报  2010-03-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