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长葛的莲花灯舞,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曾兴盛一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莲花灯舞曾濒临灭绝。上世纪80年代,在张庭树等人的努力下,它开始逐步复兴、发展、繁荣。
昨日,莲花灯舞亮相许都公园,原汁原味再现了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民间舞蹈。
100多年前的莲花灯舞,至今孩子们仍喜欢跳
既能体会到跳舞的乐趣,又能锻炼身体、交朋友
莲花灯舞,起源于长葛市老城镇。那里,是长葛古县衙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长葛的行政中心。
2月2日早上,在距长葛古县衙不远的和平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内,金黄的阳光下,10多名头戴紫金冠,身穿彩衣,足蹬薄底绣花靴,腰系彩绸的孩子,分别执两盏莲花造型的灯笼,在欢快的锣鼓伴奏下翩翩起舞,慢时如行云流水,急时如万马奔腾,时而“二龙戏珠”,时而“孔雀开屏”……
这个小院是村民张庭树的家。74岁的他,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灯舞的传承人。孩子们跳的就是他家祖传、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莲花灯舞。2月5日,他们要到许都公园表演,现在正在加紧排练。
跳完一段休息时,胡怡霏、谢晓雅等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老城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分别来自和平、东关、西关等村,寒假在家没事,自愿来练莲花灯舞, “觉得可美、可好玩儿,还能锻炼身体”。今年除夕,他们还在和平村进行了巡演。当时,男女老少都端着饺子出来看。一大群孩子,大的十来岁,小的只有五六岁,跟在后面边跑边放鞭炮。
张庭树说:“跳莲花灯舞的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寒假在家做完作业就没事了,来这儿跳跳舞,既能体会到跳舞的乐趣,又能锻炼身体、交朋友,比看电视、去网吧、放炮强多了,所以家长都很支持!”
今年莲花灯舞跳的仍是“天下太平”
晚上表演时,莲花灯灯光闪烁,舞蹈气势磅礴、变化无穷
为了元宵节期间在许都公园内的演出,2月2日上午,张庭树组织孩子们到距家不远的老城镇中心学校校园内排练。
表演莲花灯舞的12名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他们头戴紫金冠,身穿彩衣,足蹬薄底绣花靴,腰系彩绸,分别执两盏莲花灯,在欢快的锣鼓伴奏下,随着指挥红旗的摆动,分成两队开始翩翩起舞。他们时而是点字步、十字步、莲步,时而是碎步、搓步、跑跳步,动作整齐划一,优美大方。两三分钟后,孩子们开始做穿插、翻滚等动作,先后变换出“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等队形,令人心潮澎湃,十分赏心悦目。
张庭树说,如果是在晚上,表演时莲花灯灯光闪烁、交错辉映,舞蹈气势磅礴、变化无穷,到最后,还会变换出“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等各种队形,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记者了解到,在100多年的历史中,莲花灯舞也与时俱进,除“天下太平”外,还先后编排出“国泰民安”、“三民主义”、“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队形。不过,张庭树最喜欢的,仍是最初的“天下太平”。“我们将在许都公园进行表演,庆祝当前的太平盛世。由于是龙年,我们还加入了‘龙年大吉’等新队形。”张庭树说。
制一对莲花灯,张庭树得花一整天时间
他希望社会共同关注莲花灯舞的传承、发展
张庭树所制的莲花灯,直径从20厘米到30厘米不等。制作时,他先用细铁丝缠绕出一个盛开的莲花状骨架,下面装上底座和手柄;然后,用纸做的白里透红的花瓣一片片粘满骨架,并在旁边固定上逼真的荷叶、荷花;最后,在底座上安装一个带开关的电池灯,这样才算大功告成。制作一盏莲花灯,需10多道工序,他至少要花费半天时间。
张庭树说,以前的莲花灯,使用的是蜡烛。跳莲花灯舞时蜡烛是燃烧着的,孩子们稍不小心,不是蜡烛灭了,就是花瓣被烧着了。使用电池灯,是他的发明,既美观,又安全。现在,他家有五六十盏莲花灯,都是他自费购买原材料,花大半年时间做出来的。
莲花灯舞始创于清咸丰年间,兴盛于同治、光绪年间。张庭树说,莲花灯在张家出现以后,一开始,他们只在家中使用、观赏;后来,在元宵节时让孩子们拿出去玩耍、展览。由于样式别致,制作精美,又有皇宫“背景”,村民们纷纷仿制,很快在当地流行开来。
由于元宵节期间拿莲花灯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在街上玩耍时,经常因为相互碰撞哭闹不止,甚至酿成火灾等事故。在清咸丰年间,张家一位名叫张喜的老祖宗,便组织拿莲花灯的孩子们排好队伍,并编排出各种舞蹈动作,在大街上巡回表演。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莲花灯舞。
作为我市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文革”期间,莲花灯舞差点儿灭绝。上世纪80年代,张庭树等人靠记忆,才一点点将其整理、挖掘出来,并逐渐发展起来。2009年,莲花灯舞成功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庭树说,现在和平村、老城镇和长葛市都对莲花灯舞十分重视。对此,他非常感动。现在,他的最大愿望是,把自己制作莲花灯的技艺及莲花灯舞的各种套路、技巧,用书籍、影像资料等保存下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莲花灯舞进一步发扬光大。【原标题:百年莲花灯舞 舞出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