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总面积233平方公里,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厚重。这里312国道、宁西铁路、上武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这里有亚洲最大的金红石矿;这里青山环抱,碧水长流,年均气温16℃,四季分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4.7万个/cm3;这里梅家峪野生猕猴桃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华猕猴桃的活标本”;这里自古以“重阳”命名,是现存中国唯一以“重阳”命名的乡镇;这里有重阳村、重阳寺、重阳河、菊花山、菊花潭、菊花洞、重阳女传说、菊花圣母传说等与“重阳文化”源渊颇深的实景实物;这里“尊老、敬老、爱老”蔚然成风,全民健身强体方兴未艾;这里生长的人们长寿者多,聪惠者广,深深得益于重阳文化的滋养和佑护。
“重阳节”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源渊流长。它语出《易经》,月日均为阳爻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饮。”这是重阳节民间活动的最早记载,也是古南阳一带重阳节活动的确凿记载。据《汉书》记载:东汉安帝时宫中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豫陕交界的重阳乡一带,民间传说她当时自身难保,却心系百姓,忠于朝廷,寄宿重阳寺,施医舍药,救助灾民,惩恶扬善,尊老爱老,并将重阳节从宫中引入民间,“重阳节”自此在民间迅速普及开来。
重阳节主要有登高、插茱萸、赏菊、饮酒、吃重糕、对奕等活动,在全球华人及受汉文化启蒙的其它地区影响很大,是深受他们喜爱和推崇的节俗活动。 1989年国务院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2006年国务院又将其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重阳人民正积极弘扬重阳文化,努力使这里成为全国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最佳典范,成为文人骚客闲暇健身游玩、赏菊对奕的最佳圣地,成为全国人民体验重阳节实地实景实物活动的最佳场所。【原标题:中国重阳文化发源地──河南省西峡县重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