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是老城的标志,它所在的东大街,曾经是老城最繁华的地方,这里一度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李占标膏药老店就位于东大街,距鼓楼仅百步之遥。
该店自创办至今已百年有余,它和鼓楼默默相对,一起见证着世事的沧桑。
2010年,李占标膏药被列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还获得“河南老字号”称号。
传奇经历
李占标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故事。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占标的父亲名叫李振声,曾学武于少林寺,后任镖局武师。清咸丰年间,他因率乡勇剿灭盗匪有功,被朝廷封为“五品蓝翎”,但只是虚职,难解家庭困窘。
1864年,李占标生于偃师史家湾,幼年家贫,随父练武,但他很爱学习。当时,他家西邻史家祠堂虽设有私塾,可李占标无钱上学。练武之余,他喜欢跑到私塾听学生读书。老师念其好学,免费将他收为学生。
刚过18岁,李占标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光绪癸未年(公元1883年)除夕,家中无粮过年,第二天鸡鸣头遍,李占标就与弟弟李占魁起床,带上刀、枪、剑、戟,来到附近驻驾庄表演武术。他们先练单刀破花枪,后李占标借来20枚铜元,放到弟弟头上,然后拿绳鞭远远地抽过去,每次击落1枚,引来阵阵叫好。李占标对围观者说,我们大年初一到此献艺,是因为父母年迈,家贫无法过年,希望大家随意给一些果腹之物养活父母。大家听罢,纷纷回家取来黑白蒸馍、菜包等送给他们。
1898年,李占标参加武举考试,掷弹射箭,百发百中,最终凭骑马蹲裆“抱石舞刀开硬弓”的技艺中了武秀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避西安。第二年,两宫回銮,途经洛阳。李占标以武秀才身份为两宫献艺。他在三丈远的地方,用泥丸向影壁墙上连连发射,组成“天下太平”四个大字。两宫赞赏,当场赐予李占标“五品蓝翎”,并赐“神弹弓”绰号。
弃武从医
李占标本想靠武艺报效国家,不料不久科举被废,他的抱负落空,于是改攻岐黄之术,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中医和武术历来有不解之缘。习武之人在练武或是打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皮肉之伤,甚至筋断骨折,所以习武之人往往都懂得如何治疗骨伤科病症。
立志学医之后,李占标苦读医书,并仿效医圣孙思邈,到处做游医积累经验,足迹遍及豫西、晋东南和陕西东部。此外,他还对针灸、炮炙、推拿等医术颇有研究。
后来,李占标在老城东大街开办药店。因存济世之心,他为药店取名“济世堂”。
开业之初,药店前店售药,并由李占标坐店应诊;后店设为作坊,炮制中药。
在前店应诊时,李占标对患者宜针则针、宜药则药。穷人到店治病,他非但分文不取,甚至还给一些资助。他还立下店规:救死扶伤,医者天职,穷汉吃药,富人拿钱,世代相传,牢记心田。
在后店,他研制生产了30多种膏、丹、丸、散,其中以万应灵膏(后更名“除风活血膏”、“愈风痛膏”)和阿魏化痞膏最为著名。前者主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炎等,后者主治痞积。另外,李占标还炮制参茸白花蛇药酒(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病症)等药酒和清凉散、拨云散等眼药。
这些药品曾经行销豫、山、陕、甘一带,闻名遐迩。时间长了,大家习惯称他的药店为李占标药店或李占标膏药店,济世堂的名称反而鲜为人知。
享誉四方
李占标膏药配料独特。其他人制作膏药多以花生油、芝麻油作为基质。他则以狗皮或羊皮作底、以桐油为基质,佐以乳香、没(mo)药、冰片、血竭花、麝香等多种中草药熬制而成。狗皮、桐油性温,因而对风寒湿痹等病症疗效格外好。
林东郊是光绪年间洛阳翰林,他手腕患腱鞘炎,肿起的疙瘩如核桃般大小。李占标以膏药外敷,施以针灸、推拿之术,为其治愈。林东郊说:“华佗在世,亦不过如此。”
晚清辫帅张勋患宿疾,找到李占标求治。李占标诊断他为气血双亏,为他开了调活气血、大补元气的药剂,再施以灸疗,最终治愈。张勋赠送李占标一柄七星宝剑。
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的大将上官云相进驻洛阳。上官云相患腰腿疼痛,步履维艰。李占标为上官云相外贴膏药,内服白花蛇药酒治愈。后来,上官云相授予李占标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国医证书”。
除了医术高明外,李占标还格外注重医道、医德。他炮制的药品选料好、制作精、价格低廉,百姓信得过;他态度和蔼,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药店不但节假日有人值班,就是晚上也设一窗口,以解病人燃眉之急;在20世纪30年代,药店门前还摆放药茶供行人饮用。
李占标性格豪爽、乐善好施。他晚年每到年关,都要到药店附近的民间慈善团体同善局买些米票、馍票,施舍给鳏寡孤独之人。1935年,伊洛河水暴涨,家乡史家湾村被淹,李占标拿出3000块大洋、10石麦赈灾。他还在故里建茶亭两处,雇人暑天烧茶免费供应给过往行人。
由于药效显著、医德高尚,李占标膏药店在患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后继有人
1938年,李占标去世,其子李永韬、李永斌继承父业。1939年,李占标膏药店分为两家,都在东大街经营药铺,一家是“兴记”,一家是“元记”。1944年,日寇攻占洛阳,药店被洗劫一空。
李占标膏药店历经清末、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几度兴衰。至十年浩劫时,李占标膏药逐渐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后,李占标膏药经过卫生部门批准,恢复生产,得以重新发展。李占标后人纷纷在老城、关林或偃师史家湾村开设药店,传承李占标膏药技艺。
如今,在老城东大街李占标故居坐堂行医的是第三代传人李四成。
李四成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后在天津医科大学任教。为传承李占标医药精华,1986年,他由津返洛,在东大街李占标故居创办了济世堂李占标风湿专科。
今年75岁的李四成介绍,李占标在熬制膏药时注重火候的掌握,深谙“观烟知火候”、“滴水成珠”等技巧,注重药物入油的时机,使油丹充分化合,并有效保留药物成分。后来,李占标膏药第二代传承人又对膏药熬制方法屡次推敲改进,调整了下丹的剂量,使膏药不老不嫩、软硬适度。
“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在潜心钻研医书药典的基础上,熟悉中西药理论的李四成又将李占标的膏药制作技艺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在原料的甄选上,他淘汰了高温时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并添加了可以起到协同作用的辅药。在膏药制作过程中,除了将易挥发的药物在低温时下药外,他还创新采用浸制法取代了传统的油炸法,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得到保留,疗效更加显著。
如今,到李占标膏药店应诊、购药者依然络绎不绝。除了市区外,李占标后人还将药店开到了郊县,为人们购买膏药祛除病痛提供了方便。同时,李占标膏药的第四代传人也已成长起来,不少人已经掌握了李占标膏药的熬制技艺,他们正在逐渐担负起传承李占标膏药这一名药的重任。【原标题:李占标膏药:穷汉吃药 富人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