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垛子杂耍艺 惊险又神奇—老艺人苗永民谈“垛子”奥妙

2013/8/23 16:17:54 点击数: 【字体:

  
    连日来,洛宁县下峪乡举办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喜庆元宵佳节。其中,崇阳村的民间杂耍“垛子”成为一大亮点,近几天连续演出颇受群众欢迎。下峪乡崇阳村艺人苗永民今年52岁,是该村民间杂耍“垛子”的负责人,谈起“垛子”,苗永民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垛子”的玄妙

  苗永民介绍,“垛子”的独特风格都表现在铁架子上,每次演出时,表演者根据办桩内容,不断用变换架子的戏法表现桌台上多层次人物的艺术魅力。“垛子”的特色突出六个字:新、奇、妙、精、活、巧。
  “垛子”的表演队伍由几部分组成,有招旗队、秧歌队、锣鼓队。一般是招旗队开道,旗上写明“垛子”表演队伍的单位名称;锣鼓队、秧歌队跟进,渲染活动气氛;最后出来的才是人们期盼的“垛子”。“垛子”队伍出动时,大街小巷人潮涌动,鼓乐喧天,彩旗飞舞,十分壮观。

  “垛子”又分高桩和低桩。在排练时间充裕、排练费用有保障的情况下,“垛子”常常一连出动十几台高桩和低桩,鱼贯缓行,场面宏大。低桩,通常是上下两人来表演,下边是一个经过化装、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其肩头上站着一个四五岁、身着盛装的儿童,一上一下,十分美妙、奇特。高桩,是“垛子”的精髓。根据演员的多少,有双人“垛子”、三人“垛子”、多人“垛子”等。表演以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演员浓妆艳抹,高站空中表演,惊险、生动。如,表演古装剧《穆桂英挂帅》,一个八人抬的特制大方桌,桌上的主道具就是磨盘,磨盘上站着威风凛凛的“穆桂英”,其肩上的大刀一头站着“杨文广”,一头站着“杨金花”,3个人还可以随着磨盘的转动而旋转着表演。又如,表演《西游记》,桌上可站立师徒四人,一同西天取经,场面美不胜收。

  “垛子”工艺独特

  “垛子”的制作较为复杂,既要有安全保障,又要玄妙、惊奇,还要造型优美,这样才能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垛子”的底座是一个由工匠们精心设计制作的大方桌,方桌上面根据表演的内容摆上不同的饰物。底座中央竖穿着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钢筋,表演者称其为“铁拐”,支撑着整个“垛子”的重量。表演时,桌子上站立的演员把“铁拐”裹在戏服内,不被观众看出。如《状元祭塔》,美丽的“白娘子”踩在“小青姑娘”的剑尖上,“小青姑娘”则站在“许状元”手持的塔尖上,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些都是靠底座中央穿出的“铁拐”来支撑的,将钢筋在垛底牢牢固定以后,紧贴着下边人物的身躯通过,再从其手部出来,延伸至上边扮演者的腿部、腰部等,让观众看不出端倪。

  “铁拐”上端是一个T型铁腰卡,将化好装的在空中表演的演员抱上垛顶,踩在兵器上,然后用白布、棉絮将演员从脚到腰和支撑演员的钢筋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外面再罩上宽大而漂亮的戏服遮住缠绕的痕迹,底下露出假脚。

  为制造惊险效果,制作者通常会在底部只设计出一只假脚,而把另一只露在后边稍高的位置,形成“金鸡独立”之势。这样,观众远远望去,看到的仿佛是演员单腿站立在兵器等道具上,显示出威武的气势。
 
  踩“垛子”的演员,一般选择5岁至12岁的孩子,一则身小体轻,立于四五米高的“垛子”上不易摔下;二则尽量减少整台“垛子”的重量,减轻抬垛队伍的压力。一台高桩大“垛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很多,8个抬“垛子”的,外加8个换班的,4个拿护杆的,所以每台“垛子”需有20多人。

  抢救出来的珍稀杂耍

   苗永民说,崇阳村的“垛子”是我国珍稀的民间杂耍,始于明朝晚期,盛于清末。

  “垛子”是社火中杂耍的精粹项目,开始多用于古庙会、元宵节、春节,供人们观赏、娱乐、欢庆太平盛世。

  由于“垛子”是大型集体表演活动,需要近百人同时演出,编排、制作非常麻烦,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几十年来,“垛子”在下峪乡崇阳村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演出,就是小型的“垛子”表演,也时断时续。近年来,很少有人看到过“垛子”表演,热衷于“垛子”制作、编排的人越来越少,“垛子”面临“灭绝”的境地。2007年,下峪乡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时机,对“垛子”进行保护,终于使“垛子” 重现洛宁。 (记者 陈占举 通讯员 丁少玮 文/图)【原标题:垛子杂耍艺 惊险又神奇—老艺人苗永民谈“垛子”奥妙】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08-02-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