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装,在民间故事中又称垴装,是河南省嵩县民间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社火表演,属嵩县的传统舞蹈,由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旧县镇西店村从先辈文化遗产众多项目中经十几代人继承、改进,并结合现代杂技艺术发展起来的民间绝技。背装艺术造形独态,设计精密,故事性强,反映了嵩县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同时也创造演绎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与艺术,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背装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与舞狮、旱船、鼓铙等民族艺术相比,更具艺术感染力。背装在嵩县境内,分布于旧县镇西店村、车村镇孙店村、大章乡大章村、德亭乡德亭村,西店背装尤为突出。
表演形式
背装,属造型艺术,以表演故事为主。其故事情节大都取材于群众喜闻乐见、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如哪吒闹海、七仙女送子、丑三打柴等。表演者大都以戏剧生、旦、净、末、丑进行化妆和表演。每个故事情节的小组称为“一垛”,每“垛”分上、中、下三部分,用铁架和装饰品固定在一起,既可各自表演,又可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故事整体。上层表演者称“上装”,多为男女儿童或者幼儿表演;下层表演者称“下装”,统一由经过严格训练且熟练掌握技术技巧的成年人表演;中间称“中节”,主要是与故事相关的装饰设备,承上启下,展示故事情节,给人联想,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历史渊源
据说“嵩县背装”已经有1000余年的历史。100多年前,这种艺术形式传到嵩县旧县镇西店村后就在当地生根、发芽并得到了壮大和发扬,逐步享誉省内外。
西店背装是融独特造型与简洁表演为一体的传统舞蹈,始于清光绪3年(1877年),由孟州人李英科随父李装奇逃荒至嵩县定居后首创。当时,背装由火神社承办,用于取悦神灵,祈福消灾,保佑平安。解放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改良,逐步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
据1985年版《嵩县志》载:“清光绪3年,一连三年大旱,五谷不收。河南斗谷两千多钱。山村居民,十室九空。不少人卖儿鬻女,远逃他乡。”李氏父子承家传铁匠技艺携儿带女沿路乞讨到嵩县,先后到旧县镇河南村和大章乡大章村落脚。两年后,因故离开,来到旧县镇西店村。西店村民风淳朴、待人宽厚,视落难又远道而来的李氏父子为亲人,不仅从生活各方面接济他们,而且帮助他们修房盖屋,使李氏父子感激涕零,最终使他们在西店村安居乐业。
李氏父子为答谢父老乡亲们的知遇之恩,在家中垒起了铁匠炉,经常义务为乡亲们锻打和修理农具。后来,村里成立了火神社,由村里殷实的人家轮流当社。火神社每年在正月十五晚上和十六日举行祭祀活动,为兴盛火神社火,李氏父子便开始用自己聪明才智和精湛的铁匠技艺进行背装艺术创作。
据西店村人相传,李氏父子是从过年过节看戏和看各种民间杂耍时,见许多小孩骑在大人肩上的动作由感而发的。尔后又见其鸟类落在树枝上蹦跳十分好看,然后,凭借精湛的铁艺将其组合,最后又用花、叶、树皮等将暗铁架严密伪装,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才创作出了背装这种造型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
基本内容
西店背装是集民间铁艺、彩绘、彩塑和剪纸为一体,以其精、奇、妙、险、绝为主要特色,以惩恶扬善、仗义安良、歌颂爱情、尊老爱幼等富有教育意义为主题的故事内容,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人们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尚,创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枝奇葩,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西店背装的主体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由3个月至7岁儿童化妆成生、旦等角色(称上装人物);下部由成年男女化妆成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称下装人物);中部(称中节)由与本节目相关的风景、建筑、道具、花、鸟、动物,经过浓缩造型艺术地连接上、下装人物。按铁架的造型形式可分为:1、顶垛,即:暗铁架从下装人物的脑后呈半圆形伸出至前额,连接中节和上装人物;2、双垛,即:暗铁架从下装人物的脑后向左、右伸出,连接中节和两个或四个上装人物;3、袖垛,即:暗铁架从下装人物举起的左臂伸出,连接中节和上装人物;4、吊垛,在袖垛的基础上,暗铁架经过艺术造型吊起一个上装人物;5、活垛,即在袖垛的基础上增设一个笼头样的暗铁架,固定上装人物,上装人物可做倒立和左右旋转360度动作。
背装的辅助部分,是一把经过装饰美化的伞。演出时,由一人高举跟在垛后,并做旋转动作。背装表演时,根据选取的主题和故事情节需要,可做喜、怒、哀、乐表情和拂袖、摆臂等简单动作。活垛上装人物可做翘腿、眺望、旋转、倒立等动作。在排鼓、钗、锣、铙等民族打击乐的伴奏中进行表演,可分别作:行进、“○”、“8”等队形变换。
相关器具及代表作
西店背装的相关器具有:暗铁架(上、中、下节),上、下装人物的服装,30公分高的高跷、装饰伞、支杆、十字形支座;器乐类有:排鼓、锣、钗、铙。
代表性的作品有:《断桥》、《宝莲灯》、《蟠桃会》、《丑三打柴》、《游龙戏凤》、《松鹤延年》、《状元祭塔》、《哪吒闹海》、《穆桂英下山》、《杨八姐游春》、《七仙女送子》、《蒋平捉花冲》、《刘元甫双生贵子》等。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西店背装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经过几代人1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不断的发展更新,又发展创新了“活垛”这种能使上装人物倒立和左右旋转360动作的新形式,将背装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西店艺人们又将戏剧、民间传说、和成语典故等故事内容融入背装艺术,增加了背装的文化内涵。解放后,西店艺人又将高跷融入部分袖垛节目,增加了背装艺术的险峻感。近年来,西店艺人们又创作了吊垛,进一步丰富了背装的艺术形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西店背装已面临艺人年龄偏高、青年人忙于发展经济、艺人青黄不接的危机,因此对西店背装艺术的保护、传承已成当务之急。【原标题:神奇的嵩县旧县西店背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