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传拓名家讲述技艺传承

2013/8/21 10:11:02 点击数: 【字体:


传拓名家讲述技艺传承

马国庆在演示指拓

传拓名家讲述技艺传承

观众在参观传拓技艺展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传拓技术至少在1500年前就已经在我国问世了,传拓术为我们保存了众多的文献资料、博大精深的汉字书法、美轮美奂的绘画、巧夺天工的镌刻艺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古老发明的功能已经或多或少被高科技所替代,但是,具有古老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拓技术仍在沿用,以它千年不变的传统方式为我们继续做着重要的贡献。

    6月9日,在第7个“文化遗产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国传拓技艺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来自北京、河北、上海、山东、河南、广西、陕西的13位传拓技艺名家齐聚展览现场,展示他们精湛的技艺。展览期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对传拓名家进行了口述史访问。现将此次访问的口述资料摘编刊发,以供公众了解传拓技艺。

    ●马骥(陕西省彬县人,64岁)

    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从事文博工作30年。西安碑林传拓碑石,一般事先将纸闷好,以便上纸时不再用白芨。上墨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区别,一般是倾向于颜色比较深的乌金拓。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与西安华山墨汁厂联合研制了拓印专用墨汁,我们现在传拓都是用这种特制的墨汁。

    ●贾双喜(北京市人,60岁)

    我于1974年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金石拓片组工作,师承张广泉学习甲骨传拓,主要从事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的传拓。38年来,传拓甲骨数千种,拓片上万张。甲骨因为长期埋在地下,朽脆易碎,传拓时需用油泥做托进行固定。传拓甲骨基本上都是采用干纸上纸法,即把干纸敷在甲骨表面,刷上白芨水,再用打刷打、棕刷刷。拓甲骨的扑子是把棉花揉成蚕豆大小的圆球,以绸子包裹后,再用线绳或皮筋扎上。扑子的大小视甲骨上字的大小而定,松紧靠皮筋去掌握。

    ●王凤兰(北京市人,58岁)

    我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美术公司从事文物复制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初跟随传拓工艺名师学习墨拓、彩拓技艺,为北京地区彩拓、墨拓技艺的第三代传人。我曾受邀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传拓铜器、碑刻等。我们的彩拓是根据碑刻和壁画上原有的颜色、年代、服饰制作的。我们擦拓使用的擦子也很有特点,形状为马蹄形,用力方便,速度快。

    ●张云涛(北京市人,58岁)

    我现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住建委工作,业余从事北京地区石刻的传拓工作。1986年开始对民俗和民俗研究感兴趣,后来发现石刻碑文可以为民俗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初期多是靠抄写和照相复制碑文,但效果都不好,后来逐渐发现只有传拓才能准确地反映石碑上的文字,因此对传拓有了兴趣,并开始学习传拓技艺。我传拓的主要对象是反映北京历史的碑刻。

    ●马国庆(北京市人,56岁)

    我的传拓技艺师承父亲马宝山。传拓对象涉及甲骨、青铜、封泥、陶片等。对拓法我提出了立体拓的概念,即对器物的形、质、文字与文饰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再选择最佳角度,运用艺术的手法,分析出主次虚实,制成效果图,反复推敲后绘制出一比一的形状图。近年,我总结自己多年的传拓经验,撰成《中国传拓技艺通解》一书。

    ●裴建平(河南省偃师市人,55岁)

    我是从1975年开始了解和学习传拓技艺的,后师承传拓名家石庚寅。2011年,我被命名为洛阳市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传拓的主要对象是碑刻,也做过青铜器全形拓,还在白马寺传拓过树皮。我们河南做扑子的方法是,以毛毡为主体,将毛毡剪成圆片,从大到小,层层叠放,用布包成圆锥体。最外面是包布,我们也叫拓布。我曾主持和参与拓制了《洛阳名碑集释》、《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偃师碑志精选》等著作的图版拓片。

    ●李仁清(河南省郑州市人,49岁)

    我是通过自己学习摸索掌握传拓技艺的,至今已从事传拓工作30余年,足迹遍及河南、上海、江苏、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市。我擅长高浮雕传拓技艺,曾为河南嵩山、巩义石窟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高浮雕拓片建档。我曾将自己的拓作汇编成《中国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我拓高浮雕分三步,第一是上纸,第二是上墨,最关键也是最难做的一步是粘结修复。粘结时,线条的位置在哪儿,怎么能粘结在一起都很需要功夫。另外,平棊拓制时上纸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杨计法(河南省安阳县人,48岁)

    我1998年到河南省安阳县灵泉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1999年开始跟随李仁清学习传拓技艺。我传拓的对象以塔形龛、碑形龛高浮雕为主。拓高浮雕一般采用湿纸上纸法,上纸时,要根据佛像大小,外凸部位需将纸剪开后压下去,这样拓出来的拓片不容易走形。

    ●郭玉海(北京市人,48岁)

    我1983年到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金石组工作,师承纪宏章学习传拓技艺。师承可上溯到传拓名家马子云和清末时期的庆云堂。我传拓的对象非常广泛,凡是古器物部管理的文物对象基本上都拓过。最早开始是拓青铜器和铜镜,后来拓甲骨、石刻、墓志、印章各类,也拓玻璃、漆器、紫砂。其中甲骨和漆器容易损坏,传拓难度较大。

    ●韦可祥(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人,壮族, 43岁)

    我于1997年到广西桂海碑林博物馆工作,跟师傅学习拓碑技艺,主要以乌金拓技法传拓摩崖石刻,是桂林乃至广西摩崖石刻传拓技术的第三代传承人,至今已从事传拓工作15年,传拓桂林诸山摩崖石刻3500多件。桂林摩崖石刻大多地势险峻,石面潮湿,有的还需要仰着拓。经过多年的摸索,现在已经能够一人完成难度较大的摩崖石刻的传拓。

    ●邢跃华(上海市人,42岁)

    我于1985年到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部工作,主要从事碑帖拓本修复。1989年开始跟随赵嘉福师傅学习传拓技艺。我们古籍修复部有个传统,就是自己刻石、自己传拓、自己装裱。我们扎扑子的方法与众不同,是个体力活,要把外面裹的布一圈一圈拧紧,然后把布头缠进去,主要是自己的手感,感觉舒服了就可以。

    ●张兴(山东省文登市人,42岁)

    我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山东博物馆从事纸质文物修复和金石传拓工作,传拓技法师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几位老师。多年来,参加过山东博物馆馆藏精品石刻、长清孝堂山郭氏祠堂、嘉祥武氏祠堂、嘉祥宋山小祠堂、曲阜碑碣、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等的拓制工作。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多为砂岩质,表面颗粒大、不平整,因此我一般采用湿纸上纸法,直接用打刷上纸,不用刷。我们扑子的制作也比较有特点,内心用小米麸皮,外用白棉布扎紧,让墨直接渗到麸皮里,通过麸皮出墨。

    ●李广民(河北省衡水市人,40岁)

    我曾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做过义工,潜心研究拓印技法,后拜衡水法帖拓印技艺传承人阎长浩为师,擅长擦拓技法。曾为《衡水阎庄法帖集》、《衡水文物》、《衡水墓志》、《衡水石刻》等书拓制图版拓片。我们扑子的制作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内心是木制的,再加上双层的羊毛毡,要是扑子挺小的就加上单层羊毛毡,外面再加上两层棉布,这种吸墨快、出墨快。

    ●冀亚平(河北省顺平县人,60岁)

    我是1975年来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金石拓片组的,主要从事石刻拓片的整理和编目工作,同时兼做石刻的传拓。传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能够以1∶1的比例、 90度的夹角,如实地再现石刻上文字和图案的原貌。传拓可以最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器物上的所有细节。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乃至将来,传拓技术也有其重要的价值。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大气污染,很多石刻上的文字和图案快速消失。比如有一块刻石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镌制的,148年后的1976年我们拓制它时,上面的文字一个也没有损坏,而在34年后的2010年再去拜访它时,上面的文字已经消失殆尽了。所以,我们要在对石刻保护的同时,加强对石刻文献的保护,而传拓就是对石刻文献最好的保护方法。可以说,传拓技术和印刷术一样,都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原标题:传拓名家讲述技艺传承】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6-22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从普通技工到“高浮雕拓片第一人”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