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古代先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中国造纸重镇——新密市大隗镇纸坊村的“蔡仙庙”里,供奉着造纸术的祖师爷、发明者东汉蔡伦。相传东汉初年,在朝中作大司徒的密县人侯霸的后人从蔡伦处学得手工造纸技艺,回到家乡将此技艺传给大隗镇的侯姓后人。手工造纸由此在大隗镇的洧水两岸兴盛起来,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当地人们学会了这种古老的传统技术,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宋金时期,大隗镇已是闻名遐迩的手工造纸制作中心。鼎盛时期,这里有手工造纸作坊2000多处,“陷具”5000多具,从业人员20000余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6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现代化造纸企业100余家,大隗镇也被誉为“中国造纸第一镇”。随着机器造纸的普及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如今的大隗镇,仅剩下黄保灵一家作坊还固守着这一原始造纸工艺。
手工造纸看似简单,其实它所蕴含的技术含量相当高,不但工序复杂,而且劳动强度很大。分为选料、泡料、煮料、晒料、洗料、打料、捞纸、榨干、焙纸等工序。新密手工造纸的原料一般选当地盛产的枸树皮、桑树皮,经过泡、蒸、晒、洗等几个不同的环节,制成“穰”,将“穰”和“浆”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兑浆、踩浆混合在一起。然后倒入“抄纸”专用陷坑的清水中,再通过“兑陷”、“打陷”,使原料均匀地混合在水中。
捞纸群众俗称“抄纸”,是用专用的“簾子”,深入水中,滤出水份,码在“纸坯基”上,用计数器记下来。待捞够1000张,便算是做成了一个“陷”。将“陷”从坯上取出,压净水份,交由扫纸师傅一张张地揭起,扫贴到灰墙上晾干,最后1000张扎成一捆,便成为手工成品纸了。
与机制纸相比,手工造纸具有柔软、吸水性强、耐拉力强等特点。手工造纸的种类很多,根据纸浆原料不同,所造纸张的性能、用途也会有所不同,除了用于书法绘画,还可用于炮捻、中药包装纸、包装箱用纸,以及印刷品用纸。解放前,大隗手工造纸还曾用于中央日报的印刷。目前,黄保灵所制作的手工纸称作麻纸,全部销往外地,都是专门订购的。
2009年6月份,濒临灭绝的新密手工造纸技术,以“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讯员 杨建敏)【原标题:濒临灭绝的新密“麻纸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