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关于山阳城遗址

2012/3/13 18:07:27 点击数: 【字体:


    景观特点
       
     现存的山阳城古城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见,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缺东南角。北城墙长1850米,破坏严重,有断有续;东城墙长1350米;西城墙长1000米,除自然风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墙中间大部分已无痕迹。城墙周长为5000米,有9门(北5门、西2门、东1门、南1门)的痕迹。城墙宽14-35米,残墙高4-6米,为夯筑而成。城墙断面夯土层明显,每层厚10-15厘米,厚薄均匀。城东北有汉献帝的墓冢。在城的西北角发现有汉代的完整瓦当与碎瓦片等遗物,在城南挖掘出用青石板平铺的地面,在城墙上多次拣到过铜镞,在城的附近还发现了被箭射穿成孔的人头骨,在城外马作墓群区曾经出土过刻有"山阳"铭文的陶器。城内原有法明寺、藏梅寺(佛教称千佛殿),城北的墙北村有石岩寺(下院)等名寺古刹。现寺院的古建筑虽已无存,但还存有"千佛石刻造像碑"、"重修神农庙碑"等文物。 从有关文献资料及城墙遗址的夯土层看,山阳城为汉代所筑。建筑雄伟,结构合理,城墙坚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规模、市区规划等方面的实物例证.

    历史文化
关于山阳城遗址
 
    山阳城遗址
       
    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汉代到东魏一直为山阳县治所在的古城墙遗址.“山阳”铭文陶罐,是1987年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只有19厘米高的小陶罐;“山阳万年”陶罐也只有31厘米高,为泥质灰陶,平沿方唇,折肩斜腹平底,为西汉早期器物。山阳城遗址是东汉末年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被魏文帝曹丕废帝后封“山阳公”的地方。《后汉书》记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山阳城里住过“皇帝”,并允许刘协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祭祀天地宗庙,并在此居住了14年,死后葬于距山阳城不远的古汉山。山阳城是当时一座重要的城邑。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是当时历史社会的见证,可以通过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的不同组合或有文字的器物的出土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面貌与社会现象,特别是带有铭文的器物的出土,可以对史书记载进行补充,更正与纠正史书记载的错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实物资料。“山阳”、“山阳万年”铭文陶罐的出土,印证了史书记载有关“山阳城”遗址的文献材料。

    山阳城起源
       
    据《后汉书.君国志》载:"周文王子蔡叔监殷,食邑于河内,山阳有蔡城,或曰蔡叔邑"。《史记》载:"秦时,长信侯于山阳之地居之"。《三国志》也记有"东汉末年,曹丕称帝,贬汉献帝刘协于山阳城","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城墙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见。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缺东南角。北城墙长1850米,破坏严重,有断有续;东城墙长1350米;西城墙长1000米,除自然风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墙中间大部分已无痕迹。城墙周长为5000米,有9门(北5门、西2门、东1门、南1门)的痕迹。城墙宽14-35米,残墙高4-6米,为夯筑而成。城墙断面夯土层明显,每层厚10-15厘米,厚薄均匀。城东北有汉献帝的墓冢。在城的西北角发现有汉代的完整瓦当与碎瓦片等遗物,在城南挖掘出用青石板平铺的地面,在城墙上多次拣到过铜镞,在城的附近还发现了被箭射穿成孔的人头骨,在城外马作墓群区曾经出土过刻有"山阳"铭文的陶器。城内原有法明寺、藏梅寺(佛教称千佛殿),城北的墙北村有石岩寺(下院)等名寺古刹。现寺院的古建筑虽已无存,但还存有"千佛石刻造像碑"、"重修神农庙碑"等文物。 从有关文献资料及城墙遗址的夯土层看,山阳城为汉代所筑。建筑雄伟,结构合理,城墙坚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规模、市区规划等方面的实物例证。(原标题:山阳城遗址)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