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之旅——石窟记忆,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属洛阳八景之一,洛阳南郊东西的山对峰,伊水东流,形若门阙,隋唐时遥对皇宫南门,故称龙门。
未到洛阳之时,已闻洛阳之名!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属洛阳八景之一,洛阳南郊东西的山对峰,伊水东流,形若门阙,隋唐时遥对皇宫南门,故称龙门。
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以石头为载体。龙门石窟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以石刻的形式记下了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世纪之间的那些古老的而富有价值的但已经消失了的文明,堪称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岂有不看,不拜,不敬仰之理?
去年中秋之际有幸来到洛阳,一睹龙门风采。一下火车就想着:走,看龙门去!那份雀跃,那份期待,那份骄傲和那份不安,至今让我难以释怀。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我却觉得很长很长。就这样我到了龙门镇,沿着遗留着隋唐古汉的龙门镇往南走,便可望见缓缓北流的伊水河。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伊水河静静流淌,两岸杨柳轻拂,随风飘荡,婀娜着向人民展示着迷人的风姿。薄薄的轻雾,在水面上浮起,遮得远处的游人若隐若现,似在画中又宛若仙境。雄伟的石拱桥如长虹卧波,似蛟龙戏水,横跨龙门口上。站在桥上,凭栏四顾,远处青山如画伫立两岸,山上,林木葱茏,鸟名婉转,碧泉飞溅,滚珠落玉。
进入石窟,也就走进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渊源深邃睿智之处。据史料上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北魏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期,开凿时间长达四百多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多个,遗像十万于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进入西山石窟,拾级而上,潜溪寺便映入眼帘,这是北端的第一个石窟,洞高9.3米,深6.65米。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顺弥坐上,面部丰满,胸部隆起,姿态静穆慈祥,衣纹斜垂座前../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菩萨,面部圆润,双目含蓄,从分展现了初唐时期的纯朴,开放的民风和当时雕刻的艺术风格。
沿石阶前行十几米,便到了石窟最著名的洞窟宾阳三洞。宾阳三洞中的宾阳中洞也叫宾阳洞,又在此三洞中最为出名。此洞前后用来24年才竣工,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也是用工最多,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洞窟。洞内有大佛像十一尊,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修长,高鼻大耳,体态端详,微露笑意。左右两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画,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杰作。
宾阳洞南边的万佛洞,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雕满了小佛像,很多仅一寸之长或几厘米之高!我们不得不称赞那些雕刻巧匠们!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宝座之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壁顶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让我不禁遐想:女佛像都这么漂亮?谁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不禁说到:后面还有更好看的。
继续沿阶前行,便是药方洞,右阳洞,火烧洞,石窟寺,八作寺,极南洞。这些洞窟各有千秋,其雕刻艺术也都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龙门东山,又名香山寺,在伊水河东岸,因因出庐香葛而得名。其北为琵琶峰。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所在地,周围翠柏环绕,风景异常优雅。峰南香山寺,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寺内僧人静坐诵经,游人如织。
从香山寺出,天色已近黄昏。在石拱桥上走,看落霞与孤鹜齐飞,赏秋水与长天一色。游人渐渐的少了,但足以领略到了我中华民族能工巧匠的雕刻艺术和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实属世界罕有之物,难怪会有人在龙门石窟的佛像之前抱头痛苦!
龙门石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大的仅存的雕刻艺术石窟.。追溯到源远流长的历史,拂去千年岁月的风尘,龙门石窟,这条时刻艺术奇葩,将永远绽放在世界的东方!龙门石窟,这颗历史文化的珍珠,将永远璀璨在世界的东方!(原标题:洛阳龙门石窟之旅——石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