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灯传人朱学愈谈洛阳宫灯传奇
元宵节,少不了观灯。洛阳宫灯,远近闻名。
正月十二(18日)上午,记者见到79岁的洛阳宫灯传人王福信时,老人正在老城十字街口自己的宫灯摊上招呼生意。
王福信是老城王家宫灯的传人,也是洛阳现在唯一继续用传统方法制作宫灯的老人。因为是宫灯世家,他摊位上的宫灯格外漂亮,不但有常见的圆形灯,还有老样的蛋圆形长明灯。纯手工制作的宫灯用材考究、造型精美。王福信老人说,从摆摊到现在,他的宫灯少说也卖出去了三四百对。
做灯几大世家
创造昔日辉煌
老城东大街83岁的朱家宫灯传人朱学愈给我们讲了几大宫灯世家的简历。
鼓楼杜家是洛阳最早做宫灯的,杜家做宫灯始于明朝,此后从清初至道光年间,四代人中不断有举人、司训等出现,家里有钱有权了,用不着再靠手艺养家糊口了,做宫灯在杜家也就荒废了。而在道光年间,可能是家庭条件逐渐不行了,杜家后代中的杜占元又捡起了祖宗的老手艺。传到光绪时候,杜占元的儿子杜振玉不但灯做得好,“灯体字”写得也甚为出色,声名居然传到了北京,以至于北京不断有达官贵人派人到洛阳,专买杜家的宫灯。
继杜家之后,洛阳做宫灯有名的还有东李家和西李家。两家都住在东大街,只不过一个在西头,一个在东头。
东李家宫灯始于清康熙年间,先是李炜,后有其子李钰和孙子李绍武,都是靠做灯为生,技艺高超。李绍武命途多舛,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多亏了其能干的妻子,带着工人做灯不息,东李家的技艺才得以传承下去。当时的东李家宫灯,品种全、质量好,四方购买的人络绎不绝,东李家收入锐增,家境渐至富裕。后李绍武妻认同姓人李谟为子,继承了东李家的宫灯作坊。
李谟有3子7孙,都会做宫灯。东李家兴旺时,据传有7间门面房,长年生产六角龙头宫灯、罗汉白绢灯和纱绸宫灯,是当时的做灯业首户。至清末,东李家几个后代先后改行,都不做宫灯了。
西李家宫灯,有名的当属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李文林。李文林继承的是父业,其4子9孙都参与做宫灯,加上雇佣的工匠学徒,鼎盛时,传说西李家常年有20多人从事宫灯生产。1894年,慈禧与光绪从西安回北京时路过洛阳,李家献大宫灯一对,慈禧奖铜牌一枚。
朱家宫灯在光绪初年由朱文田创立。朱家宫灯质量好,式样美观,长期不走形,很受买家欢迎,陕甘宁等地到洛阳买灯者,往往非朱家宫灯不买。
此外还有田家宫灯、赵家宫灯、张家宫灯等,都在洛阳宫灯发展史上留下过灿烂的足迹。
灯分四大种类
可观可玩可用
洛阳宫灯在品种上分为四大类,即张合架纱绸宫灯,拼装架方型彩绘宫灯,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和玩灯、花灯类。
具体来说,张合架纱绸宫灯分三种形式:圆样宫灯、老样宫灯(蛋圆形)、清化样宫灯(长圆形)。
圆样宫灯,也叫门灯,主要用于大门的装饰。老样宫灯,即蛋圆形宫灯,是老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式样,灯型自然流畅,主要作为商店的字号灯。清化样宫灯为长圆形,据传由清化县(今焦作博爱县)流传而来,多为“官衔灯”和“还愿灯”。
拼装架方型彩绘宫灯呈方形,骨架由木头做成,能拆能卸,收藏十分方便。分类有“方白绢”、“方罗汉”、“粗方灯”等。骨架用木有胡桃木、椴木、杨木等,也有富贵人家用红木、紫檀木的。
方形宫灯灯架有透雕花边,灯面讲究写字画画,一般由当地名人动笔,字写古今诗词,画画山水花鸟。
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也是木架结构,能拆能装,也有不能拆装的固定架。木质与方形宫灯相同,品种有六角龙头宫灯、扇面宫灯、蝴蝶型宫灯、各种壁灯、桌灯、盒灯等。花边有透雕,有浮雕,也有不带花边的。
至于玩灯、花灯、纸灯类,则多为灯节中儿童提灯游玩所用,灯型多样,五彩缤纷,有固定型,有活动型,有操纵变换型。常见的有猴灯、羊抵头灯、走马灯,还有玉兔灯、仙鹤灯、龙头灯、三节龙灯、宝塔灯等。因为属玩物,此类灯一般做工粗糙,但也有做工细腻的。
旧时洛阳宫灯并不像现在所见的几乎清一色的红灯。传统的洛阳宫灯,除了一些具有特定用途如“还愿灯”外,红颜色的很少,绝大多数为白绢或白纱做面。用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宫灯作为灯笼的实用性,白灯显得更亮照得更远,而且灯面题字看得更清楚。(原标题:洛阳宫灯 名震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