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走近洛阳宫灯手艺人:72道程序不容丝毫差错

2012/6/18 18:07:00 点击数: 【字体:


    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王福信想再做个“子母灯”。那是种古老的宫灯,长长的一串,大小不等。


  84岁的他已经老了,耳聋眼花,做起来越发慢了。

  纯手工制作宫灯 洛阳就他一个人

  洛阳市老城区八角楼,是当地最繁华的地方。附近鼎新路4号院,一栋昏暗的老房子里,王福信正埋头剪纸。

  小煤炉小火熬着胶水,已经用了80多年的木钻子——全是旧时模样。

  84岁的王福信,是洛阳王家宫灯唯一的传人。王家世代做宫灯,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专门成立了洛阳宫灯厂,制作宫灯送往北京天安门和故宫。如今,会手工制作宫灯的老艺人,洛阳仅剩王福信一个人。

  这几天,王福信比往常更忙。一些单位慕名前来,要做花篮和五星灯。王福信本不想接这些活儿,但拗不过熟人说,便接了。

  儿女们来帮忙,他在一边盯着,不时训两声:“纸要扭着贴,干什么都要有个章法。”

  他的四女儿悄悄说,原本不用费这么大事,但父亲不依,依然所有活儿都要手工做。

  很快,拿花篮的人来了,等不及自己拿着花就往上贴:“晚上挂那里,谁能看清楚。”

  王福信耳背,这话他自然听不见。

  一个灯笼有72道工序,他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花篮拿走,人家让他说多少钱,他扭捏了半天说:“先拿走吧,回头再说。”最后,十几个灯,人家留下800元走了。

  女儿王建华很无奈,“一群人没日没夜赶了5天,这点钱连手工费都顾不住。”

  耳聋后,王福信说话也不大利落,记不住多少东西,但提起宫灯却讲得头头是道。

  他房间里的,都是古旧的宫灯式样。白色的是唐朝的样式,就是常见的在家宅上写“张”、“王”姓的那种;红色的是清代的,乔家大院挂的就是这种。他做了个黄色的桌灯,“跟乾隆用的一模一样。”

  他的宫灯用料极其讲究,灯架只有用洛宁一个地方的竹子适合,柔韧性刚好,年久也不生虫;灯笼身上的绸子,要从杭州买来,要上等桑蚕丝,晶莹透亮,放上几十年依旧通透;粘的胶是自己熬制的,火候要到,不然就容易开裂;扎灯笼的手劲,力道也要恰到好处。

  72道工序,他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最怕没有人接替他

  2008年,王福信成为洛阳宫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时本来要申报国家级的,因为无人愿意继承,终究作罢。

  他的孩子们,都有工作和优厚的生活,没人愿意做这种出力不挣钱的事。

  他的六女儿在加拿大经商,多次提出要把他接过去。舍不得灯笼,王福信始终没同意。

  他的大儿子王建水,今年已经63岁。王建水也做得一手好宫灯,“甚至要强过老一辈的师傅”,只是他不愿继续做这个。

  作为王家长子,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学,虽然做得很好,但并不那么喜欢。“手工制作没有市场。做这个太费工夫,远没有机械做得快。以后有人让做就做,没人就算了。”

  王建水走了,老屋里留下王福信一人,继续做他未完成的“子母灯”,用老钻子一点一点地钻孔。

  王福信始终不愿用机械。在他看来,那样做出来的灯,没有了竹子的清冽和蚕丝的温润,终究失去了几分灵气。(原标题:走近洛阳宫灯手艺人:72道程序不容丝毫差错)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2012-02-0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