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的洛阳牡丹,令我心仪已久。今年五一节前,我终于得以一偿夙愿,有幸前往古都洛阳,观摩并领略了第30届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盛况。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天生丽质,雍容华贵,素有“花王”之称。我到达洛阳的时候,正是牡丹花开最旺盛的时节。只见洛阳国际牡丹园和中国国花园内数十万株牡丹竞相绽放,“姚黄”超逸群卉,“魏紫”妩媚多姿,“欧家碧”晶莹剔透,“洛阳红”傲骨怒放,“烟绒紫”墨里含金,“飞燕红妆”花团锦簇,“酒醉杨妃”姹紫嫣红,“凌花晓翠”艳冠群芳……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兴致勃勃地徜徉在牡丹园里,园中一望无际的牡丹花争奇斗妍,形成花的海洋,赤、橙、黄、绿、青、蓝、紫交相辉映,蜂戏蝶恋,凤舞龙翔,汪洋恣肆,数十万株牡丹五彩缤纷,蔚为壮观。我置身于此地,沐浴在花香之中,被无边的花海团团包围,顿觉亦仙亦幻,心旷神怡。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这里出了105位皇帝。洛阳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誉。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故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之称。
据记载,洛阳为中国最早的牡丹栽培地之一。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洛阳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闻名遐迩,还以其万紫千红、瑰丽多姿而独领群芳。洛阳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牡丹之圣地。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考察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为花中之冠,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开时节,古都洛阳花海人潮,万人空巷,竞相争睹牡丹的天姿国色。
盛唐时代,在洛阳出现了从事牡丹种植行业的专业人员。“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异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牡丹的颜色或殷红、或深紫、或桃红、或通白、或鹅黄,真可谓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后唐庄宗曾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其规模不亚于长安唐宫。
北宋时,洛阳牡丹规模为全国之冠。牡丹出“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洛阳人对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谓天下真花独牡丹”。“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洛阳人养牡丹、赏牡丹已成民风。其时,牡丹的栽培技艺普遍提高,在播种繁殖的同时,用嫁接的方法固定变异,使得新品种不断出现。名冠神州的牡丹极品“姚黄”、“魏紫”就在那个时代出现了。
北宋时,洛阳不仅成为中国牡丹栽培中心,同时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为牡丹的研究推广及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这是全世界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洛阳具有丰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从唐宋开始出现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绘画、刺绣等民间文艺内容丰富,广为流传。由于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至爱,千百年来流传的关于洛阳牡丹的种种神话和趣闻逸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们把牡丹比作造福人类的天使、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把她塑造成美丽、善良的仙女,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洛阳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众多的品种、宏大的规模、丰富的资源、高超的栽培技艺、具有深邃内涵的牡丹文化,在国际园艺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驰名华夏,香飘***。历代骚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牡丹的诗文。大诗人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名句;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家喻户晓;白居易的《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叙述了当年人们到集市上购买牡丹花的情景;邵雍的名诗《洛阳春吟》“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则是对当年洛阳花市的真实写照。
关于洛阳牡丹,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据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之风俗记第三》载,宋时有一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来年春天见花再付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张帮基《墨庄漫录》亦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极为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开得更盛。
洛阳牡丹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始见于唐代记载。白居易《移栽牡丹》诗中有“金钱买得牡丹栽”的词句。其价值有数十千买一株的,有数千买一株的,还有“一朵值千金”的。牡丹花王姚黄、花后魏家花嫁接苗的一个接头竟值钱五千。明代亳州人尚以黄金购洛阳牡丹一株魏家花者。
据导游介绍,1982年9月,牡丹被定为洛阳市“市花”,此后每年都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30届牡丹花会。2010年11月,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2012年的洛阳牡丹文化节,从4月5日到5月5日,为期一个月,是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后的第二届活动,以“花开五洲、情系洛阳”为主题。
洛阳牡丹得到大自然的爱怜,得到上百位皇帝的垂青,得到天下百姓的钟情,得到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定然会绽放国色天香,展示万种风情。正如唐代大诗人皮日休《牡丹》诗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每当清明和谷雨前后,古都洛阳举城欢乐。一株株牡丹枝繁叶茂,吐露娇蕊,生机盎然。来自中华大地以及世界各国的观光客,怀着极大的兴趣,向洛阳的各大公园涌去。人们皆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阳牡丹为此生莫大的荣幸。唐诗人徐凝《赏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正是这种盛况的生动写照。
春日到洛阳观赏牡丹已是一种风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并且越来越盛。赏花的时间自花开至花落。花开之时,也是全城沸腾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谢之后,古都洛阳才渐渐趋于平静。
“今日牡丹花更好,四海宾客争相来。”在洛阳牡丹绽放的日子里,花开如海,人似潮涌,中外游客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慕名而来观赏洛阳牡丹的独特风采,无不为这“花中之王”所倾倒。
古都洛阳之行,我每天都沉醉在牡丹花海之中,我已感受不到“本我”的存在,仿佛自己已幻化成一位飘逸的牡丹仙子……(原标题:唯有牡丹真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