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记黄河博物馆馆长、黄河摄影家殷鹤仙

2012/3/19 11:58:59 点击数: 【字体:

 

     让黄河从这里流向世界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这样与中华民族有着这么深的联系;也没有哪一种力量像黄河这样对塑造华夏文明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所以,毛泽东曾感叹:"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在中原郑州,坐落着我国惟一的一座以河流为专题的博物馆--黄河博物馆。它是国家为了展示黄河风貌,表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宣传保护、治理黄河而建的。黄河博物馆里,那初露曙光的仰韶文化、闪烁着生命火焰的青铜时代、震人心魄的万里长城、气势飞扬的汉唐艺术、坚固的"水上长城"、雄伟的三门峡大坝及世人瞩目的小浪底工程……以珍贵的文物,翔实的资料,精美的图片,把一条河"装"进了博物馆,成为中外人士了解黄河的"重镇"。
      
    黄河博物馆原来只是一个展览馆。80年代初,殷鹤仙出任馆长后,为建馆上下呼号,四处奔走。在原水利部部长王化云同志的直接关心和多方支持下,原黄河展览馆终于在1988年正式改建为黄河博物馆。当时资金少、文物无法从地方平调,殷鹤仙一方面从各地征集水利文物和黄河文物,一方面从自己做起,建立资料库。从此,大河上下留下了他数不尽的足迹,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博物馆有了珍贵的图片资料库。从黄河源头的涓涓细流,到壶口飞瀑的震天波涛,从巍峨壮观的三门峡大坝,到如剑在喉的"地上悬河",他的作品无不透射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数观众被他极有感染力的作品所震撼,在他的作品前思索、回味。
     
    如果谁想拍一张照片,只要轻轻地按一下相机快门即可,简单极了;但要拍一张文化深厚、内涵丰富、构图精美的好照片,则非易事。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考察黄河,国家防总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准备汇报材料时需要一张"悬河"图。拍"悬河"的照片不少,但挑来挑去,最能表现"悬河"特点、最有特色的照片还是殷鹤仙1984年拍摄的"悬河"图。这张照片是他在黑岗口拍的。黑岗口是拍摄"悬河"形势的最佳河段。那时,他为了选取一个好角度,东奔西走 反复比较,最后以大堤坡面上的一条小路作陪衬,把黄河河床与大堤之间的地势差充分地表现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照片上,临河是高悬的河水,背河是低洼的村落和田地,"悬河"形势一目了然。现在之所以再也拍不出这种效果来,并不是"悬河"不存在了,而是大堤背后新建了百米宽的淤背大堤,那条小路已消失,"悬河"的特点无法再很好表现出来,殷鹤仙的这张"悬河"  便成了绝版。现在有许多报刊杂志凡是要表现"悬河"照片,大多是采用殷鹤仙的这一幅,有的杂志发表这张照片时,甚至特别注明"本刊资料",殷鹤仙对此只有苦笑了。
    
    像"悬河"图之类的绝版照片还有许多。比如他在1984年拍摄的黄河花园口和小浪底坝址的作品,现在花园口已经建了一座大桥,小浪底工程已经开工,因而再也无法重现花园口的原貌,再也无处寻觅小浪底的旧容了。

    心与黄河相连           
    
    1940年,殷鹤仙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在田野里无拘无束长大的。外祖父是办学堂的文化人,受其影响,殷鹤仙从小就痴爱读书。1961年,他考上了武汉测绘学院。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西安国家测绘局,在西北五省搞测量。从长江畔走到了黄河边,殷鹤仙开始认识黄河并爱上黄河。他喜欢黄河的壮美和大西北的粗犷。这一切激励着他,感染着他,影响着他,母亲河更令他魂牵梦绕。所以,在他以后的摄影作品中,黄河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殷鹤仙以黄河作为自己创作的立足点,拍雄美壮阔的黄土高原,拍波涛震天的壶口瀑布,拍蜿蜒回转的九曲黄河,这些作品无一不透着万古黄河的浩气、泱泱黄河的恢宏及他对这条河的深情。有时为了拍好一幅作品,他常常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爬山越岭找角度,为等光线一等就是好几天,经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每完成一次集中拍片,人都要瘦许多,胃炎和低血糖还常年折磨着他。   
    
    殷鹤仙的摄影作品,能直入人心,让人久久难忘。与别人相比,他的作品最大特点是角度新颖,构图简洁,直扣主题,具有美术主题画的效果。他全方位地把黄河展示在人们面前,无论是搞美术的,搞摄影的,还是搞工程的,搞地理的,都喜欢欣赏他的作品。翻开《河颂》画册,不少人会被其气势磅礴的画面震撼,又会被其细腻表现的人文内蕴感动。在他的镜头中 黄河的身体是多姿动人的,黄河的颤音是凝重悠远的:既有逼人的庄严肃穆,又有母亲河的怀抱温情;干涸的伤痕无语裸露,呼啸的激流不息奔腾;仿佛传来了远古的呼唤,又见新建大坝的壮丽巍峨;似听驼铃声声,又见绿波盈盈……
    
    在黄河博物馆展厅,有一幅巨作《九曲黄河》。只见从天与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从容不迫地游来了黄河,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呼啸的怒涛,它像一条无头无尾的金色丝带飘来,千回万转,把人的思绪引入漫漫的历史长河。画面上,黄河是那么静谧,那么温柔,缓缓地就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常常在这幅作品前驻足停步,思索回味,他们被这幅作品表现出的历史穿透力所震撼。但在这张作品的背后,是创作者经受的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这是一幅空拍照片。空拍对飞机领航的技术要求极高,颠簸是常见的,而一旦飞机颠簸,就会使千辛万苦等来的光线、构图再觅难寻。有时,选好了地段,由于种种原因飞机不能起飞,他就要在机场苦苦地等。有时因为气流不稳,"运五"飞机就剧烈晃动,机上人员包括副驾驶员都晕得一塌糊涂。后来由于受不了这种颠簸,几个同志相继退出了拍摄。在黑山峡河段拍《九曲黄河》时,同机有人忍不住喊起来:" 受不了了,恨不得跳下去算了!"殷鹤仙也吐得手脚发麻,半躺在飞机上仍在调焦,总算抢拍出了这幅作品。
    
    拍黄河的人不少,可像殷鹤仙这样回回云天鸟瞰,每每痴留驻足于黄河上下的人,并不多。他拍照片已达到了忘我的境地。拍摄时,他的全部感觉与乐趣都集中在按下快门的一刹那,世界仿佛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右手食指尖的感觉,那一刻的喜悦与满足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殷鹤仙说,如果心有杂念  是拍不出什么好作品的。有一次,他凌晨从陕西吴堡水文站动身拍片时,天还是黑的。当时,拍摄没有好的角度和光线,他就跟着纤夫一起走。走到一个悬崖边时,从上面往下看,沙滩呈S型构图,太阳刚刚升起,河中的小船像摇篮一样在水中荡漾,船上的人正生火做饭,一股炊烟袅袅升起,寓意无穷,恰好又是侧逆光线,他马上用135毫米定焦镜头以反转片拍摄下来。这就是那幅被人交口称赞的《摇篮曲》……确切地说,殷鹤仙的一幅幅佳作,是黄河赐给这位捧着心来见她的人的。
      
    黄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以及沿河生态环境的恶化,黄河面临上段部分断流枯竭,下游洪水相逼的困境。这一切,殷鹤仙是清楚的,也是焦虑的。他把镜头一次又一次对准了黄河的焦点。汛期,黄河浊浪滔天,惊涛拍岸,殷鹤仙就赴抗洪第一线。1982年8月,黄河下游发生了每秒15300立方米的大洪水,中央决定启用东平湖分洪区,他及时赶到现场,抢拍了分洪的镜头,留下了历史的瞬间。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筋骨嶙峋,在殷鹤仙的作品中,既壮观,又悲怆。他以图片为形象的语言,从水土流失的状况、成因、危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的效益几个方面,编辑出版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画册,作为反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资料。他还把镜头对准了断流的黄河和被污染的区域……迄今为止,殷鹤仙已经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公开发表的数以千计,参与编辑出版有关黄河的画册十多本。
    
    殷鹤仙的镜头中还跳动着黄河流域各族的黄河人。常年沿着黄河流域拍摄,在陕北、甘肃、青海一带来来去去,殷鹤仙对黄河人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热情淳朴的黄河人感染着他,吸引着他。有一次,在甘南草原玛曲,殷鹤仙在阴雨绵绵中随车走了十几个小时,又冷又单调。云雾中,远处突然出现了几顶黑白帐篷,五六位藏族妇女和她们的孩子奔车而来。当时光线较暗,从镜头中一看,红红绿绿,高高低低,他们一会儿重叠,一会儿散开,彩巾飘动,笑容满面。殷鹤仙一下子兴奋起来,职业的习惯使他意识到就要"出彩",他紧贴相机,屏着气,不断地对焦、按快门,草原、羊群、帐篷 虚化成背景,女人和孩子的笑容灿烂极了,在这动人的瞬间,他抢拍出了《喜相逢》。又有一次,在甘肃洮河边上一次藏族运动会上,他看到远处一对藏族男女趴在野草中盯着赛场,褐色皱纹的脸在草丛中格外醒目,他没敢惊动他们,用100毫米长镜头拍下来,他的作品又多了情趣与沧桑相映的《草青青》。
    
    英国博物馆协会参观团在观看了黄河博物馆之后十分钦佩地说:"我们在世界各地参观过很多博物馆、展览馆,却没有见过你们这样把一条大河装进了博物馆,而且这样引人入胜。希望这个有意义的展览能在英国展出,让不能来中国的英国人都能了解伟大的黄河。"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对黄河博物馆的所见赞叹不已,曾三次到黄河博物馆参观。台湾《大地》杂志的记者王美媛女士参观后激动不已地说:"黄河是中国大地上桀骜不驯的巨龙,也是我们梦中久违的母亲,感谢让我们参观了黄河博物馆,我们永志不忘!"她积极联系,促成《大地》杂志与黄河博物馆在台北大地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黄河、黄土、黄种人》展览,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澳大利亚一位女市长看了黄河摄影后说:"这些图片太漂亮了,希望你们的展览能到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它不但是黄河展览,同时也是摄影艺术展,拍这些照片的人了不起,一定是知名的摄影艺术家。"
    
    殷鹤仙以他创作的大量黄河摄影作品名扬大河上下,而他的足迹依然深深地踏在黄河两岸,他仍然在为黄河忙碌着。百折不回的黄河,深深影响着这位跟黄河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学者,他已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这条大河之中,把自己的爱融进了他的摄影作品中。(原标题:记黄河博物馆馆长、黄河摄影家殷鹤仙)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人物杂志社 作者:邓红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