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其中的砚,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眩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在中国据说有四大名砚之说,即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为我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澄泥砚分别生产与河南的虢州(今河南陕县新安县)、山西的绛州(山西省新绛县)、山东青州。
我们这里所说的澄泥砚就是黄河澄泥砚,这里所说的洛阳澄泥砚其实就是位于洛阳西部的洛阳市新安县出产的黄河澄泥砚,它的全称应该是黄河虢州澄泥砚。由于黄河虢州澄泥砚出产自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带所以这里的泥土沉淀的也最多,泥土中包含的成分也就更丰富,经这里制作出来的澄泥砚也是所以澄泥砚中最好的。
在河南境内目前有加工生产黄河澄泥砚的地区、厂家有很多,仅记者手头官方给提供的比较显现头角的就有五、六家,其中有虢州澄泥砚为大家公认的正宗流传门派,虽然在行内和社会上也流传着,以安徽籍艺人王玲夫妇经过艰辛磨砺、呕心沥血重新研制出来的已经失传、绝版几百年的黄河澄泥砚的说法并还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在河南三门峡渑池的刘新安也自称:由于种种原因明末清初其制作工艺失传,为发掘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刘新安等兄弟经反复查据考证史料,历经艰辛,锲而不舍,挖掘研制以黄河中下游特殊地理环境形式的优质澄泥为原料,添加多种元素配方,经过特殊的燃烧工艺,柔和现代科学技术,终于使这被誉为"国宝"的黄河澄泥砚研制成功问世,并喜获国家发明专利。但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的黄河澄泥砚并没有失传,一直在民间传承的另一个说法。
据,一直在黄河澄泥砚发源地—新安县从事着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和研究工作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游敏介绍说:河南的澄泥砚始于汉代,兴于唐代,比山西的澄泥砚要早300多年,河南的澄泥砚和山西绛州、山东青州的澄泥砚都是用和黄河淤泥为原材料雕刻、烧制的,所以又被称为黄河澄泥砚,而河南的黄河澄泥砚又是以河南西部的虢州(现在的陕县、新安)为主要发源地,也有黄河虢州澄泥砚之称。就目前河南境内正在生产黄河澄泥砚的厂家所属区域中唯新安最多,就连孟州的黄河澄泥砚李伟也是从新安移民过去的。目前在很多地方传言王玲夫妇因为黄河澄泥砚失传断档而自己又发明出来的成为了黄河澄泥砚的正宗之说是不对的。之所以,流传着黄河澄泥砚失传已久的说法是因为在山西和山东的澄泥砚制作工艺中间断档的事实,虽然,澄泥砚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可是,在外形图案上都有着各自本地区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制作的配料上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澄泥砚失传绝版说法并非是指河南的虢州黄河澄泥砚。因为在新安县我们的祖辈一直都在传承的,只是随着世道冷暖有兴衰的起落罢了。
为了找到最为真正原始的黄河澄泥砚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和见证黄河虢州澄泥砚的生存现状,记者几经辗转在孟州黄河边的移民小村里找到世代以制作黄河澄泥砚为生的李伟一家,这个中年汉子看上去很柔弱,也不善于言吐,虽然从很多的奖牌和媒体的传言中把李伟和他已经逝去的老掌门父亲李留照都是:董事长、企业家、研究会长等等大大小小的桂冠和头衔,可是,他们的所为企业目前还只不过是家庭个小作坊,并且是一个没有什么规模和经营体系。连家人和工人加在一起也不过八、九个人。销售渠道也仅仅是靠设在孟州市政府门口的小店等客上门的方式为主。只有一个称呼对这对爷俩还比较恰如其分,那就是文化遗产传承人。
据李伟说,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以制作澄泥砚为生,从他记事起,他的太爷爷和爷爷以及他刚刚去世快一年父亲就给他留下了对澄泥砚的特殊情节。
谈起他的计划和规划,李伟很无奈和困顿,原来在新安未移民到孟州时一切还有都朝着好的方向逐渐发展着,可是,在孟州后不但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受到应有的照顾和支持,反而遭到一些职能部门的刁难,市政府也不重视,就连某些政府领导在到他与政府为邻的小店调研时还说:“不就是一个泥巴么咋会这么贵重呢,”气的李伟的爱人只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件让老李很不安心的问题就是他的三个孩子中除了已经出嫁在本村的大女儿一直在在家里帮着做澄泥砚外,二女儿和小儿子都对这中在他们眼里没有出息的泥巴巴活计不感兴趣。老李最怕的就是祖辈传下来的事业后继无人。
不懂市场和管理是李伟最大的困惑,前几天一个亲戚接了一个用黄河澄泥做骨灰盒的活,让他来指导。他很委屈哭了,一个华夏文明的主要代表黄河澄泥砚的待遇竟不如骨灰盒的热销真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继续祖传的澄泥砚事业。
在采访中记者也不断的帮李伟分析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后来李伟也准备在自己靠近黄河大堤的责任田里种些果树和蔬菜依靠自己的澄泥砚制作的基础,搞文化特色旅游。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在他的世外桃源里品尝农家饭菜,看到他制作黄河澄泥砚的过程了。(原标题:寻黄河澄泥砚传人 见证传承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