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花
卢氏剪纸艺术始于春秋,发展于唐,鼎盛于宋,普及于清,至新中国成立在民间颇为盛行,上世纪七八十年后濒于消亡.进入新世纪,经抢救和发掘,再现生机……2007年,卢氏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卢氏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据清代卢氏县志记载,远在春秋时期,卢氏民间的劳动妇女就有在树叶上描花的习惯,这可能是卢氏民间剪纸的萌芽。到西汉时期,卢氏民间开始有在民俗节日或特定的时期,用树叶等比较柔韧的植物表皮等,在上面描出所需要的图案,然后折叠分割,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到唐代,每逢民俗节目或特殊日子,剪纸贴花习俗已开始流行。此外,一些农家妇女把剪纸图案用于鞋帽等装饰。到宋代,卢氏民间剪纸活动广为流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家妇女用剪刀和彩纸或染纸剪出各种花、鸟、虫、鱼、植物、人物图案装点生活,赠送亲朋。到明朝时期,大规模的移民进入卢氏,也把山西等地的民间剪纸带入卢氏。卢氏瓦窑沟乡代柏村的灯笼剪纸,据说就是那时开始的,一直流传至今。到清代,卢民民间剪纸活动十分普及,每个小村落都会有一名以上的剪纸巧手,应付本村及附近周边村寨的民间活动。
卢氏民间剪纸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题材上主要以人物、动物和植物为主。人物以二十四孝和戏剧人物为代表,动物以十二生肖和猫、鱼等为代表,植物以四季花草为代表。同时,一些民间艺人还可剪一些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等。从用途上看,主要是在传统的民俗节日和婚姻庆典、小孩满月时装饰用。种类主要有喜花、团花、窗花、灯笼花、墙围花、门帘花、鞋面花、衣袖花、裤角花、肚兜花、童帽花、枕头花等等,所以在卢氏民间把剪纸称为“剪花”。
在卢氏民间剪纸中,主要以红色剪纸为主,还可根据需要创作黑色剪纸、白花剪纸、染色剪纸、套色剪纸等,总体上尺幅都比较小。
同时,卢氏民间剪纸中,有寓意象征性的作品比比皆是,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
如象征家业兴旺富——诸事如意;象征喜事来临——喜上梅梢;象征多子——鱼戏莲;企盼幸福——百年合好;寓意延年益寿
——鹿鹤同春;寓意招财纳福——万年富贵;象征伦理——二十四孝图;寓意安康富裕——平安富贵;消灾避邪——五毒驱邪等等。
现在卢氏民间剪氏正向着大尺寸方向发展,和绘画相结合,装饰性更强,还可以创作连环画,开辟了卢氏民间剪纸的新途径。
卢氏民间剪纸有着农耕文明的鲜明印证,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同时,一些中年民间剪纸艺人剪刻并用,更增加了民间剪纸的艺术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卢氏民间剪纸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一批具有绘画基础的文化人加入,进一步推动了卢氏民间剪纸的发扬光大。
在卢氏民间长期的剪纸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卢氏民间剪纸形成了两种风格,也可称为两大流派,即粗犷豪放的卢氏黄河流域民间剪纸和委婉流畅的卢氏长江流域民间剪纸。
卢氏民间剪纸是卢氏民俗文化中群众性和普及性最广的文化。现在能够从事剪纸活动的传人尚有60多人,年龄最大的也将近90岁,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亟待抢救保护。
进入新世纪一来,许多民间剪纸艺人先后去世,使这门已流传了数千年的民间艺术瑰宝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为了抢救和保护卢氏剪纸艺术,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走村串巷,调查走访,为仅存的60多位民间剪纸艺人建立了档案,并鼓励他们广招弟子。在这60多位民间剪纸艺人中,最多的招收弟子20多名,最少的也有五六位。2010年秋,这些学徒还隆重举行了拜师仪式。新鲜“血液”的注入,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目前,活跃在卢氏民间的新老剪纸艺人约有200余人,在当地文化部门的鼓励和引导下,这些民间艺人逐步转变传统观念,正在尝试把传统文化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让一大批民间剪纸作品走出农门,进入市场。他们开发的剪纸年画挂历畅销豫、晋、陕,为古老的卢氏剪纸艺术走向市场开辟了先河。
卢氏剪纸的节日民俗特色
卢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卢氏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卢氏剪纸就是民间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品类,而且极具节日特色。
卢氏剪纸诞生在民间,发展在民间,剪纸的主要创作者是农家妇女。她们用纸张剪出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剪出她们对人生的美好祝福。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民俗节日,也是民间剪纸最大的展示舞台。这时也是剪纸艺人最忙碌、最风光、最受人尊重的时候。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端。这时卢氏民间就有“家家贴窗花”的习俗。
春节民俗剪纸春节主要是剪贴窗花。比较小型,贴在方格状的用白棉纸糊的窗户上,一个格一朵窗花,红白相间,最为鲜艳。内容大多为动物、植物、人物等。动物以十二生肖为主,植物以牡丹、梅花、莲花等为主,人物则剪一些戏剧人物或一些百姓中流传的财神以及关公、秦琼,敬德等。颜色全以红色为主调,寓意红红火火,四季平安吉祥。
为什么春节剪纸最多最集中,形成高潮,特别是孩子们最高兴,他们穿着新衣,相约到一家一家看谁的窗花最好,最多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农耕时代人们比较贫穷,物质文化生活又相对贫乏单调和落后,而民间剪纸这种大众性的普遍的文化娱乐形式正合民心,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表达了百姓祝福一年中家庭幸福、日子红火、富裕、平安的美好而质朴的感情。
元宵节民俗剪纸一年内第二个民俗节日就是元宵节了。这又是一个民间剪纸小高潮。这时候的剪纸贴花是在灯笼上,俗称灯笼花。因为农耕时代广大农村大多没有照明电灯,家家户户都要用灯笼照明照夜路。贴灯笼花的灯笼以用粗铁丝拧成的长方形的有网眼的灯笼最为代表,内糊白棉纸,灯笼底盘上放上油灯,四方贴上灯笼花。灯笼花主要剪贴莲花、海棠花等。
正月二十三民俗剪纸正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不仅是灶王爷从天上返回人间的日子,也是祭礼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也要剪纸贴花。迎灶王爷剪贴门笺,门笺上剪贴灶王爷的八个干儿子,祝愿一年丰衣足食。祭祀老子则用黄纸,最好金纸剪一头金牛贴在门上,旁边还要写上四句话“正月二十三,老君来送丹,家家贴金牛,四季(岁岁)保平安”。相信老君能为百姓送来防治疾病的灵丹妙药,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端午节民俗剪纸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是一个特殊的民俗节日。这一天除了人们包槲包祭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外,也要剪纸贴花。主要是剪纸绣花。为孩子们剪花刺绣新肚兜、新鞋面。肚兜和鞋面上都要有绣花。肚兜和鞋面均用大红布做成,上边用五色金线刺绣成花为莲花、石榴、梅花、牡丹等。小姑娘则要刺绣裤腿花、上衣花等,也都为石榴、荷花等。这一件件工艺品,无不反映着农家妇女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民俗节日进入下半年,卢氏民间剪纸活动相对减少了,大概是因为一天繁重的田间劳动,没有空闲时间有关。
生嗣习俗剪纸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孩子出生满月,邻里和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也有剪纸贴花刺绣活动。主要的剪纸贴花刺绣是在小孩子的姥姥家。新生儿满月这天,主要是小孩子的姥姥要送上婴孩穿的衣服、鞋子、帽子等。这些衣服上要剪纸刺绣。衣服的胸前和裤腿多绣石榴、莲花、牡丹等。鞋是虎头鞋,多绣太子坐金莲等。帽子上多绣如意、佛手、莲花等。其它舅妈、姨妈等至亲,也可送剪花刺绣的衣服,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尔后成才立业,光宗耀祖。
人到60岁以后,就可以接受儿孙们和亲戚朋友们的祝寿。在老人生日这天,也要剪纸贴花,主题以祝寿为主,寿馍上要点红花,寿桃、寿面、礼品上要盖红色的寿字剪纸或鹿鹤同春,八仙过海等图案剪纸,剪一个大红的寿字贴在中堂,边上饰以松、鹤等图案,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祝福家庭添丁进口,祝福老人健康长寿,这不仅是卢氏代代相传的民俗民风,也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龙凤大喜剪纸所谓龙凤大喜,就是男女婚配,这是剪纸贴花最为集中的一个时刻,也是剪纸贴花的一个高潮。在卢氏传统的新婚民俗中,剪纸贴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首先从娶亲的男方说起,大门口两旁上首先要贴上大红对联,大门两侧要贴一对双喜,也可以是一对红底金纸的双喜。新家俱要贴上喜花。新房内的要剪贴龙凤双喜图,新房顶棚剪贴“顶棚花”,也叫“团花”,团花中间一个红双喜字,团花周围是富贵不断头图案,四角有四个角花,大多为四只蝴蝶,也可剪喜上梅梢、鲤鱼戏莲、凤凰戏牡丹、鸳鸯、莲花等。新婚的被子上也要敷以喜花,图案多为鸳鸯牡丹、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迎亲的礼馍上也要剪纸敷花,主要是石榴、莲花、牡丹等。迎亲的酒壶上也要剪纸敷花,主要是喜字花、小团花。女方陪嫁的家俱、被褥上也要剪纸敷花,衣饭碗上也要敷花,图案内容与男方大同小异。
男女成婚,龙凤大喜,这是美好的时刻。这一时刻的剪纸以红色为主调表现得最为突出,以大红喜字喜花为主题,祝福夫妻双方和和美美、早生贵子、团圆幸福、相偕百年。
丧葬剪纸人生谢幕,去世,称为丧事,在豫西卢氏称为“白事”,所以办丧事的人家以“白”为主。门前挂上用白布做得绣球,名曰“挂彩”,大门上要贴上菱形的白纸,大门外放置“表牌”、“寿条”。寿条用要白纸剪成同死者一样年龄,一岁一条。亡人的枕头顶上要剪花刺绣云、日、月、鸡图案,鞋底上有剪花刺绣的云和梯子图案,寿衣的帽子上剪贴一些桃、李、杏图案。祝福死者与日月同在,四季同在。寿木板内要贴上星星、月亮的剪纸图案。男女寿木的两头剪纸贴花也不同,男寿木大头为梅花鹿,脚蹬“寿”字或“福”字,女寿木两头则为刻花,可以是莲花、牡丹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卢氏的剪纸与民俗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民俗依托剪纸更有意义和韵味,可以丰富民俗内涵,为民俗增光添彩,提升档次和品味。民间剪纸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剪纸也依托民俗丰厚的土壤发展壮大,形成民俗剪纸文化,构成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卢氏的民间文化。(原标题:瑰丽的民间艺术奇葩——卢氏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