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苌家拳:欲借鉴少林模式重振声威

2012/6/12 15:17:59 点击数: 【字体:

 

    2007年2月,苌家拳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苌家拳在濒临失传的边缘,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作为曾与少林拳、太极拳齐名的河南三大拳派之一,苌家拳因固守传统授徒思想而江湖落寞,此次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能否东山再起重振昔日声威?能否像少林拳、太极拳一样,找到合适自己的传承出路?……
 
    苌家拳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沉寂多年后,八十余名体育教师“拜师习武”
 

     “吼、嗨……”白衣少年腾转挪移,拳法绵柔脆快,淳厚刚正,一套青龙出海拳完毕,少年双手抱拳,答谢,围观人群叫好声不断。
  
    7月16日,在郑州市樱桃沟,苌家拳教师培训班首次开班。
 
    白衣少年陈砚腾,荥阳苌家拳第九代传人,围观者是他的“徒弟”——荥阳市中小学80余名体育老师,他们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强化训练,学习掌握苌家拳的基本拳法之一:青龙出海。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苌家拳将作为体育课地方课程纳入当地中小学生的学习范围——沉寂百年的苌家拳将破除清规戒律公开授拳。
 
    苌家拳乃荥阳市王村镇苌村的苌乃周先生创立于清朝乾隆年间,苌家拳讲究内外双修、形气合一、刚柔相济、攻防一体,曾与少林、太极并称为河南三大拳派。
  
    苌家拳创立至今近300年,历传九代,内传外传,名手辈出。
   
    民国《重修汜水县志》记载苌乃周“四海英杰联袂来访,先生与角艺,愈出愈奇,无有能胜者,虽山东、直隶世产英杰,亦无不顶礼膜拜而去”。 

    《重修汜水县志》记载,苌乃周一日去徒弟秦成宗家串门,上楼需经过六级石头台阶,附近村民久闻苌乃周武功高深,于是试探问“能不能踩断石头”。乃周笑而未答,走过之处,六级台阶断了五级,在荥阳高村乡油坊村的秦家大院内,现在仍可以看到五块断裂的石阶。
  
    苌家拳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历来受到高度评价: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香港恳谈会上的主题演讲》中说,“苌家拳正大淳厚”。民国河南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将苌家拳“定为大中至正之学”,誉其为“国术之圭臬”。武学理论家葛廷贵先生说:“苌家拳集易理、医理、拳理之大成,熔内气、外形、技法于一炉。”武学泰斗、四川体育学院习云太教授评价:“苌家拳是中国武术百花园中一枝艳丽的奇葩。”
  
    然而,威震江湖盛名之下,苌家拳面临的是濒临失传的困局。
 
    苌家拳内外皆传,然择徒极为严格,有“非其时不传,非其地不传,非其人不传”等清规戒律。时至今日,苌家拳传人仍抱定“宁可失传,决不滥传”的信条。
   
    这一方面保持了苌家拳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限制了苌家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苌家拳墨守陈规濒临失传
 
    据苌家拳第八代直系传人苌毅军回忆,在他小时,附近练拳依然成风,每到傍晚,周边村庄的传人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在家里练功房,相互切磋,练拳看拳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那时练功房天天挤得满满的,一个人还没有表演完,另一个就开始登场。”所有习武者都是免费传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练拳人就明显减少”,使得昔日闻名荥阳的“拳窝”一去不复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006年6月,少林功夫、太极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与之江湖齐名的苌家拳却不在名目。相反,在武术书籍市场上,苌家拳的武术理论精髓却被众多“纸上高手”竞相抄袭。
  
    苌家拳传人、荥阳文史专家陈万卿分析认为,造成苌家拳传承之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几百年来收徒而不收费,苌家拳传人因养家糊口的经济原因,不愿收徒“浪费时间”。二、传人都受传统思想和本门戒律的影响不愿抛头露面,呈自由散传状态。因无人组织,各地传人间鲜有交流切磋。三、苌家拳的理论拳械谱都是文言文,理论高深,用典甚繁,没有文字功底及医理、易理修养,根本无法登堂入奥。
  
    除自身因素外,资金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苌家拳事业的发展。因无经费,各种研讨和比赛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甚至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费用也是苌家拳传人和组织者个人垫资。
  
    2007年2月,苌家拳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苌家拳传人称:“看到了苌家拳的春天。”
   
    民间寻访、登门求谱,传人奔走呼号求复兴
 

    苌乃周自幼饱学诗书,20岁即参与《汜水县志》编修,曾是全国武考第三名,两任河南巡抚,曾被聘为河南巡抚部院(衙门)武术教头。他才兼文武,将研究心得著书绘谱,流传后世,潜心于《周易》,洞彻阴阳起伏之理,作《中气论》,其中练气之术,纵横捭阖之妙,均发前人所未发。《中气论》是苌家拳的核心理论,指导苌家拳械的纲领。其中《刚柔相济论》《养气论》等武术理论,被武林同道奉若至宝。苌乃周所著的《拳谱》《枪谱》《剑谱》《棍法之说》等诸书,理法精微,图文并茂,堪称武林一绝。
  
    “苌家拳并不是单单一个拳法,而是一个武术流派,包含有拳、枪、棍、棒等,如果不及早抢救,苌家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苌家拳传人陈万里曾如此感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苌家拳拳谱遗失民间,很多拳谱已经找不到,而且苌家拳人精一技,传人多半不愿将典藏拳谱轻易拿出来视人。
   
     陈万里说,目前市面上较全的苌氏武技介绍,只有徐震的《苌氏武技书》和他的研究心得《苌乃周武术学》。这两本书只是刊出了苌家拳的一个套路和极少一部分苌氏武术理论,不到苌家拳理论的1/20。
  
    为了从民间收集散失的拳谱,陈万里等传人20多年前就开始四处奔走,搜集整理遗失在民间的苌家拳拳谱。
  
     “光一本《张弓蛇矛》就找了整整10年。”陈万里回忆,他去汜水时偶然间听说附近一位80多岁的老人收藏有苌家拳谱,几度上门求谱后,老人终于被感动了,拿出自己珍藏数十年的《张弓蛇矛》等3本拳书相送。
  
     陈万里记得,复印第一本拳谱花了60多元,当时每个月工资就三四十元,全县只有一台复印机。更多的时候,就是用手抄写。
  
    陈万里和陈万卿把收集到的残缺拳谱进行校订,并翻译成现代语言,使之通俗易懂。他们把下班后的时间全花在这上头,最后形成了40万字的著作,摹绘了1000多幅插图。
   
    同时,苌家拳传人搜集整理苌氏遗书,苌家拳研究会开始抢救资料,办班培训,录制教学专题片、建立苌家拳网站,为老拳师录像。
   
    现在,一部由源地本土传人撰写的苌氏武技全书——《大中至正苌家拳》正在修订,该书全面揭示了苌氏武技创始人苌乃周的家世渊源、武艺师承、武友往来、承传弟子、武功事迹和遗著图谱。
  
    作者陈万卿说,下一步将陆续推出苌家拳拳谱系列,希望在有生之年,完备苌家拳武术典籍。
  
    欲借鉴少林、太极兴盛之路,复兴苌家拳
 
    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部电影《少林寺》蜚声海内外,开办网站、进行包装表演,少林功夫以开放的态度融入社会主流。温县太极拳则选择了亲民路线,以全民健身为口号,“飞入寻常百姓家”已经成为了民众强身健体的首选。
   
    它们发展的背后是政府的推手,每隔一年的少林武术节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太极拳年会由焦作市人民政府主办,进行国际性的武术交流互动,产生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而苌家拳将以什么样的方式重振声威呢?苌家拳研究会会长苌松华说:“也有意借鉴少林、太极的推广模式推广苌家拳,缩小与少林、太极的差距,让河南三大拳派的名号实至名归。”
   
    他认为首要问题是,苌家拳传人必须“解放思想”,摈弃传统的授徒思想和“不得在人前卖弄”的陈规。
  
    作为荥阳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苌家拳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曾两次批示:作为苌家拳发源地的荥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整理、研究推广,因为苌家拳已不再是苌氏家族本身的拳法,已不仅仅是荥阳本土的文化,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了。所以,苌家拳的弘扬不再是一句口号,而要我们拿出实际行动来。
  
     “虽然苌家拳的技击要诀要传承,但是把苌家拳具有‘强身健骨,却病延年’为目的的养生价值和方法发掘整理出来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应是当前苌家拳弘扬发展的一个方向。”
  
    苌家拳传人下一步设想:建立苌家拳博物馆,系统展示苌家拳辉煌历史,为苌家拳传人提供一处寻根问祖、切磋交流的场所。建立苌家拳武校,培养自己的表演竞技队伍。适时地举办全省、全国苌家拳比赛或者武术节。
  
    “其实也有意和影视界联系,拟定拍摄一部关于苌家拳的电影或电视剧。”苌松华说,或许几年之后,郑州将多了一个国际性节日——荥阳苌家拳武术节。
  
    采访结束时,一个好消息传来,9月底在郑州举办的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将邀请苌家拳与少林、太极一起,进行为期8天的表演。
   
    苌家拳的光复之路,任重而道远。传人期待,河南三大拳派的美誉能够名至实归。
  
    专家建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2003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保护与传承。国家已经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河南省图书馆研究员蔡柏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保护传承最主要的是,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专门规划,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逐渐形成体系。
  
    他认为,市场化和产业化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办法,市场运作可以为文化换取价值、提供物质支持并培养大批的传承人。如何致力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动态开发将是下一步郑州乃至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攻方向。(原标题:苌家拳:欲借鉴少林模式重振声威)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