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鲫,又名鲋鱼、鲫瓜子。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鲫属。背鳍、臀鳍都具有硬刺,后缘呈锯齿形。形似鲤鱼,但身体较高。无须。
鲫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生活在不同水域的鲫,性状有一定的变异和分化。鲫的体形分为低型和高型两种。低型的体高为体长的40%以下,高型的则为40%以上,有的高达46%。
银鲫是鲫的一个亚种。它与鲫的主要区别是:侧线鳞多(银鲫30以上,鲫30以下),体较高,体长仅为体高的1.9~2.45倍。银鲫的经济性状优于鲫,自然界银鲫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银卿的群体性状,以黑龙江省的方正银鲫为好。
异育银鲫是用方正银鲫作母本,兴国红鲤作父本,人工“交配”繁殖的异精雌核发育子代。异育银鲫的外形与鲫十分相似,其外部形态的可数和可量性状与母本方正银鲫相同。
彭泽鲫是鲫的一个品种,它原产于江西省彭泽县丁家湖、芳湖和太泊湖等自然水域。它以个体大(已知最大个体重6.5千克)著称,故亦称彭泽大鲫。从1983年开始,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九江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对彭泽鲫开展了系统的选育研究。经选育后的彭泽鲫生长速度比选育前快50%,比鲫快249.84%。由于彭泽鲫具有繁殖简便、生长快、个体大、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等优良性状,成为我国第一个直接从二倍体野生鲫中选育出的优良养殖新品种。
彭泽鲫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部白色,奇鳍颜色较偶鳍体型长,为纺锤形,头较小,无须。雄性个体胸鳍较尖长,端可达腹鳍基部;雌性个体胸鳍较圆钝,不达腹鳍基部。腹鳍起点的位置在背鳍起点略前处或两者相对,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尾鳍中等长,分叉浅。
大阪鲫(日本白鲫),原产于日本的琵琶湖,1976年引入我国。它以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可达2.5千克)、养殖周期短、产量高、易繁殖、易捕捞以及肉味鲜美等优点而深受各地的欢迎。
大阪鲫体色银白,体形扁高,背部隆起,尾部较细长。
此外,还有工程鲫、淇河鲫、天峡大鲫等品种。
(2)生活习性。鲫鱼是底栖性鱼类。这几种鲫鱼一般都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喜在底质较肥沃且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栖息和摄食。它们的适应性强,对水温和盐度、溶氧、pH值、水体肥度等适应能力比其他鱼类强。他们终年都可正常摄食和生长,最佳生长水温为25~30℃。其鳃上器官(起辅助呼吸作用)较发达,在溶氧降低到0.3毫克/升时也不会引起死亡。通常离水后,在低温条件下仍能存活数小时。异育银鲫耗氧率最低,其次是大阪鲫、银鲫、野鲫。
(3)食性。所有鲫鱼的食性都很广,属杂食性鱼类。仔鱼(刚孵出的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稚鱼(全长2~3厘米)除摄食浮游动物外,兼食绿藻类;幼鱼(大规格鱼种)至成鱼主要摄食浮游植物以及底栖生物、腐殖质、有机碎屑、细菌絮凝体及细嫩水生植物。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摄食多种人工配合饲料。
(4)生长。野鲫生长较慢,不同水域的鲫鱼,生长速度有一定差异。银鲫、彭泽鲫、大阪鲫比野鲫生长快。
彭泽鲫为大型鲫鱼,常见个体重250克以上。其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均以当年最快,2龄至5龄的体长呈缓速增长,而体重增长仍保持着一定的速度,这种较快的体重增长速度是其他养殖品种所不多见的。彭泽鲫经选育后,在池塘养殖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比选育前快56%。人工养殖彭泽鲫很大程度上受放养密度、品种搭配、饵料丰欠等因素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当年繁殖的鱼苗,经6个月左右养殖,平均体长可达19厘米以上,体重可达200克左右。
异育银鲫生长也较快。其生长速度比野鲫快1~2倍,比方正银鲫自繁子代平均快34.7%。当年繁殖的苗种养到年底可长到200~250克,最大可达400~500克。池塘混养,每1/15公顷(1亩)放80~100尾,在不增加饲料的条件下,可增加产量50千克以上。
大阪鲫在天然水域中比方正银鲫、野鲫生长快,个体也较大。在人工饲养下,当年鱼苗可养成l00~200克以上的商品鱼。
(5)繁殖习性。鲫鱼产黏性卵,不仅可在江河中产卵,而且也能在湖泊、水库、池塘等静水中产卵,这是其分布广的原因。鲫的性成熟年龄随栖息水域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珠江流域的鲫鱼通常1龄可成熟,亲鱼规格也较小。我国北部地区各水域中的鲫鱼性成熟年龄较珠江流域推迟1~2年,规格也大一些,东北的鲫鱼一般3龄成熟(最小2龄、最大5龄)。繁殖季节为4~7月,鲫鱼怀卵量较大(与四大家鱼相似),多在水浅、水草多的地段产卵,卵呈橙黄或淡黄色,半透明,分批产出,入水后黏附在水草等物体上发育,在水温20~25℃时,胚胎期为53小时左右。(原标题:鲫鱼的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