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早的观星台
在广漠的宇宙时空中,今朝和远古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社会载体。因此,人对历史应该时时去握手,去交谈,去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将其惊心动魄的动态美逐步融入我们的血脉,融入我们的灵魂。这样,人活着才不至于那么浅薄和单调,才会显示出作为人的丰富性和深邃性,才显示出人的生命意义的永远。
走出市井的喧闹,千百年来,阏伯台始终在城市的另一端用它独特的哲学眼神,审视世间花开花落,笑看世间云起云消,旁观着脚下这座城市的衰落、发展与复兴。晨钟的悠远,暮鼓的震撼是它千百年来孕育生命的律动,是它千百年来藏在心灵的低吟。
阏伯台亦称火星台、火神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角1.5公里处,是中国最早的观星台。传说帝喾王代高阳氏为天子后,封他的儿子阏伯在商丘管理火神,称为火正。阏伯死后筑台葬之,因阏伯管火有功,后人尊其为火神,便在台上建阏伯庙,后称火神庙,此台即称火神台。阏伯在商,主辰星之祀。其后许多朝代也在这里研究天文,观察火星(即商星)行径。阏伯台为圆形,夯土筑成,台高35米,台基周长270米,庙毁于金代。元大德年间(1297~1307)进行复建,在台上建大殿、拜厅、钟鼓楼、东西禅门,台前建山门、戏楼。殿宇飞檐走兽,金碧辉煌,为典型的民族建筑风格。
阏伯,又为轩辕皇帝的四世孙,曾辅佐大禹治水,任司徒,管教化,因功封于商,赐为“子”姓,就是儿子的“子”。《史记》中有记载,说他母亲简狄因吃了玄鸟蛋(就是燕子蛋)而生下阏伯,所以赐为“子”姓。至今在我们商丘还有个风俗,谁家生了孩子就送鸡蛋表示祝贺,并将鸡蛋染红分给孩子们吃。因为咱们中华民族有个很美好的传说,谁能吃了玄鸟蛋,就能生下一个有作为的儿子。吃红鸡蛋就源于阏伯。《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说的就是玄鸟生商。阏伯就是商的始祖。
阏伯台共有42个台阶。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42个台阶分为6个7级,6是吉祥数字,即六六大顺。台阶由薄到厚,步步登高。由此可见古人在建此台时的独具匠心。
台的两边有两个阁楼,东边的是钟楼,西边的是鼓楼,也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台的中间是拜殿,拜殿之后是大殿,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耳房,钟鼓楼后面有东、西禅门,整个建筑小巧而又别致。农历正月初七是阏伯的生日,这天,豫鲁苏皖4省交界处周边数百里的群众来此朝拜,形成了一个特大的庙会。前人的智慧无法估量,尤其是重重垒土之下一层层的文化积淀,更使我们意犹未尽、兴趣盎然。阏伯台本身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史书,每一页都激荡着千年的足音,每个字都浓缩着岁月的精华。
千年火光显神韵
大凡名胜古迹,无不浸润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无论岁月怎样把昔日的繁华鼎盛一点点消磨殆尽,抑或是战火的洗礼早已使前朝楼阁只剩下荒台废基,可我们总还是能从如烟的往事中,寻觅到先人的屐痕,说不定还会听到从这砖隙瓦缝里传出的一些令人心旌摇荡的故事。
相传在原始社会时期,继颛顼帝以后,帝喾为商地的部落联盟酋长。帝喾看到商地人民没有火,就让自己的儿子阏伯到这里任火政。阏伯尽职尽责,辛辛苦苦地为保存火种做了许多事情。他死后,人们就在他保存火种的土台上修了火神庙(或称阏伯祠),后来通称为火神台。
阏伯是火政,阏伯又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中国盗火英雄。流传在商丘的另一则传说是这样讲的:阏伯原来是天上的火神,因偷着向人间投放火种而违犯了天规,天帝要把他贬到凡间为民。阏伯将要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又偷偷地将火种藏在身上,带到了人间。时隔不久,阏伯盗火的事被天帝知道了,于是,天帝发了一场大水,要淹没人间的火种,惩罚阏伯。地上的洪水像猛兽一样,吓得人们四处逃散。阏伯为了保存火种,筑起了高台,搭起了遮雨水的棚子,独自一人留在高台上看守火种。洪水退后,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的时候,高台上的火种还燃烧着,阏伯却饿死在了火种旁。这个神话中的阏伯可以称得上是东方的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英雄。
据《左传》记载,阏伯与他的弟弟实沈二人不和,日寻干戈,帝后不藏,唐硣对他们有意见,就把阏伯封在商丘,主辰,祭商星;将实沈封于大夏,主参,祭参星。天上参、商两颗星此出彼落,从不相见,所以,杜甫、高适、侯方域等文人中所提到的“参商不相见”的典故便源于此。
赵匡胤从信阳去北方投奔郭威途经睢阳时,曾来过阏伯台并喝醉了酒,在这里睡了一觉。商丘主火,赵匡胤因发迹于商丘,所以,为火德皇帝。不过,赵匡胤当年过往的阏伯庙已经不见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建筑,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还要早。
古时所说的商丘不是指城池,这个台就叫“商丘”。天上有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有颗商星,商星又叫火星、心星、荧惑、宋星,因为这里对应商星,故名“商”。古时将居住地和坟墓称丘。阏伯曾在这上面居住,死后又葬在这里。为纪念阏伯故名商丘。这就是《商丘县志》上所说的“阏伯之墟即商丘”。
阏伯台与“殷”、“商”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历史也是这样,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秘密。我们的确无法放弃对历史事实的追溯、感悟与诠释,并由此倾听、辨识、破译并确认那些由许多事实所生发出的分歧与杂乱,从而揭示出历史的内在意义和对现实的深远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了解历史之前的历史和历史之后的历史。
远者若近,古者若今。到了阏伯的十三世孙商汤时,商部落更加强大,已经具备了灭夏的能力,历经十一战而灭夏,建都亳,改商为殷。所以,商就是殷,殷就是商。在亳共传六世十帝,由商汤的五世孙仲丁迁至嚣,即今郑州;仲丁之弟河澶甲迁相,今内黄县城东南;商汤的六世孙祖乙迁刑,今温县县城东;商汤的八世孙南庚迁奄,今山东曲阜;商汤的九世孙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后又迁回了商丘。关于盘庚迁往商丘的记载,《史记》、《竹书纪年》和《尚书》里都是一致的。是谁迁往安阳小屯的呢?据《史记》和《竹书纪年》里记载,是商汤的十三世孙武乙。商汤的十五世孙帝乙,就是纣王的父亲,在朝歌建陪都。
武王伐纣灭殷,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平定叛乱,杀了武庚,由周成王封纣王的亲哥哥微子启于商丘,为宋国国公。微子启、微仲衍和帝辛(即纣王),他们3人是同胞兄弟,因为其母在生纣王两个哥哥时,还不是皇后,身份低贱,所以两个哥哥时庶出,而纣王成了嫡出。
微子启在宋国很有政绩,颇受宋国人的爱戴。死后葬在了商丘青冈寺,因其长子死得早,传位其弟微仲衍。衍就是孔老夫子的十四嫡祖。孔老夫子的六世祖叫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他的妻子很美,太宰华督为了霸占他的妻子,设计杀掉了孔父嘉。他的儿子木金父避难而奔鲁。当然,孔老夫子是生在鲁国,乃鲁国人。但他却知道他的老祖宗是商丘人,并且他是帝王之后,为此,他感到非常荣耀,所以,他自豪地说:“丘者,殷人也。”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历史不是随便就能抹去的,时空的距离也并不能使它沉默、褪色、黯淡。相反,这些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是如此活跃,如此牢固,如此弥足珍贵。
阏伯已成为永恒的存在。对此,我们深信不疑。【原标题:阏伯台:千年火光显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