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传统文化能掘几桶金?——探究“许慎热”背后的大产业梦想

2012/5/4 16:30:06 点击数: 【字体:

   
    大约公元147年,一位80多岁的老人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长眠于自己的出生地——漯河市召陵区许庄。

    他在世时,就被人们誉为“五经无双”;他去世后,后人的崇敬不但没有湮灭,反而与日俱增,称他是“字圣”、“文宗字祖”、“文化宗师”。更有人评价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而他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统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

    这个人就是许慎,这部书就是《说文解字》。

    1800多年后的今天,又一波“许慎热”在许慎故里兴起。

    11月21日,“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将在漯河召开。以此为契机,漯河提出“开发许慎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强市”。

    从民间造势到政府主导,从纯学术意义的保护到产业化综合开发,这个过程,漯河人走了20年。尽管结果尚不得而知,但,这个文化资源小市的大文化产业之梦正变为现实。

    也要吃“祖宗饭”

    一座方形大院静静地卧在漯河市郾城县城东三十五里外的田野上。这就是被称为“文宗字祖”的许慎的陵园。历经1800多年的沉寂之后,最近,这里忽然变得热闹起来。

    出漯河市区,往许慎陵园去的路十分平坦,柏油显然是新铺的,沿路还可以看到一些村民在做收尾工作。陵园外,施工车辆往来穿梭,工人师傅正平整院外的土地,准备把泥地铺上砖头或者水泥。

    进了陵园,迎面是一尊新落成的铜像,顶上的红绸还未取下。再往里走,就是许慎的墓冢,一群工人正围着墓冢重新铺设砖石路。

    陵园西南三百米外,就是许慎的故里——召陵区许庄。据村民们说,该庄北约三十米,原有许慎祠堂,明代还有祠田一百二十亩。明末战乱,祠堂被毁。

    许庄西北约十五米处,有许慎之子许冲墓。村民许占营告诉记者,民国17~18年间,有一次,许占营的爷爷许斗在收麦造场时,发现场边有两块砖,顺砖一扒,发现了一个墓穴,有八尺深,内有砖台,台上放着一方形砖,表面光滑。根据砖的形状、字数和尺寸大小推断,此砖应为许冲的墓砖铭。

    许庄人都认为,许冲墓砖铭的出土,证明许慎父子的墓百分之百就在许庄,许慎就是许庄所有许姓人的老祖宗。他们把这位老祖宗称为“圣人”,日夜守护着他。

    也许,许庄人的虔诚真的要有回报了,“俺也要吃一吃‘祖宗饭’。”许占营指着整修中的许慎陵园说,“以后来观光祭祖的人多了,庄里人不都有事儿干了?”

    文化强市愿景

    许庄人的希望,来自漯河市高层的一系列重要决定。

    漯河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许慎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打造漯河文化品牌,提高漯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年初召开的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又作出了《充分发挥许慎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漯河文化品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议案。

    由此,许慎文化资源开发紧锣密鼓地展开。

    9月7日上午,“中原文化上海行”河南文化产业项目发布会暨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上海市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会上,漯河市召陵区政府与北京世纪创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许慎文化综合开发协议。

    接下来,11月21日至22日,“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将在漯河召开。届时,来自海内外的80多位许学研究专家及许氏宗亲莅临大会。

    这些,都还只是序幕。

    《漯河市关于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构想》尚未定稿,然而,翻阅初步方案,记者已能感到其中的大文化产业构想:筹建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学文献资料中心、汉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等“三个中心”,筹建“字圣苑”和“汉字馆”,举办“汉字文化节”。

    该市文化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字圣苑”和“汉字馆”与目前已获国家批准的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相呼应,将在中原大地上共同营造一个全方位展示汉字文化的大观园。

    “三个中心”除进行学术交流和文献征集保护工作外,重点是开发许慎故里遗迹和汉字文化旅游资源,逐步推出各类汉字读物、电子软件和以汉字为内容的经典艺术品,吸引游客到许慎墓、许南阁祠参观旅游,进而以许慎墓陵园、许南阁祠及正在规划建设的一系列许慎文化旅游设施为中心,整合原有的历史遗存,形成漯河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通过举办汉字文化节,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许慎与汉字文化交流活动,及许氏宗亲观光祭祖、许慎学术研讨、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活动,进一步带动漯河经济的发展。

    这一构想的潜台词是:通过打“许慎牌”,做大漯河的文化产业,使其与食品产业并驾齐驱,成为漯河经济的“两翼”。

    作为这一宏大构想的起步,漯河市重金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许慎文化景区的规划。11月10日,规划初期成果汇报会在漯河金都大酒店举行。河南省文字学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清明上河园总经理周旭东等学术界和旅游行业知名人士参加了规划论证会。

    “这个计划如果实现,那以后漯河就不仅仅是‘食品名城’,它完全可以打出‘食品名城,字圣故里’的旗帜来。”周旭东说。

    二十年的徘徊

    “许慎文化开发终于要上马了,为了这一天,我们等了20年。”抚摩着纪念馆里那座清代石碑,许慎纪念馆原馆长陈满仓很是感慨。

    陈满仓接待过海内外众多许学专家和许学爱好者,他还记得,1985年,著名书法家陶博吾先生拜谒许慎墓时写下的诗句:经史百家多古籍,篇篇珠玉启后人,文字依据谁为法,第一奇功是说文。孔丘颜孟庙林立,历代名贤亦有祠,惟公仅留黄土冢,后学何以慰先师。

    “字学先师”的寂寞身后事,更使不少许慎故里人心痛不已。现在任职于召陵区委组织部的张丰月,几年前在郾城县防疫站工作,那年,全省防疫系统的一个现场会在郾城召开,会后,张丰月陪外地同行参观许慎墓,“许慎这个名字,凡是上过几天学的大概没人不知道,没想到,他的墓那么荒凉。”

    2004年,已经是市人大代表的她递交了一份议案,谈的就是加大许慎文化开发力度。这是漯河市人大会议上收到的第一份此类内容的议案。

    张丰月说:“在很多外地人眼里,漯河是新城,因为它1986年才升格为省辖市,历史短,文化资源缺乏,其实,漯河是个老城、文物资源大城。老祖宗留下了好多宝贝,我们都没有很好地开发,太可惜了。”

    岂止是没有很好地开发,资源流失的事件正频频上演。

    贾湖遗址被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198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的考古专家先后在此进行了7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可演奏乐器七音骨笛、国内最早的甲骨契刻符号、最早的家养狗、猪等。

    然而,贾湖遗址出名后,“贾湖”笛、“贾湖”油漆、“贾湖”酒等商标先后被当地或者外地私人及企业注册。

    最新的事实是,今年7月19日,《美国国家地理》载文称,美国特拉华州一家酿酒厂复制出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大约9000年前的一种酒类饮料。

    现在,那么多商标被抢注、那么多名人被争走,许慎生卒地都在漯河,这已经得到了公认,这么好的资源我们怎么不赶快开发利用?”张丰月问。

    “20年来,保护、开发工作一直都没间断,只不过前些年更多是在民间、在学术界。”陈满仓说。

    1985年,在河南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会顾问于安澜的倡议下,漯河市郾城县政府组织人力重修了许慎墓,整修过的许南阁祠在保留祠堂格局的基础上,辟为许慎纪念馆。1989年,在漯河市召开许慎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纪念许慎学术研讨会;1990年,20余位许学专家会聚郾城,成立了许慎研究所;1991年,“许慎与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漯河召开。

    许慎文化资源的价值,逐步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几年前,漯河行政区划尚未调整,许慎墓和许南阁祠都属郾城县辖区,郾城县就着手开发许慎文化资源,拟分三期建设“许慎圣地旅游中心”,并将《说文解字》刻成300多块石碑。

    区划调整后,许慎墓和许南阁祠一分为二,一个在召陵区,一个属郾城县。漯河市适时调整战略,将许慎文化资源开发上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

    现如今,在漯河市,许慎宾馆、许慎幼儿园、许慎小学、许慎书店等以“许慎”命名的单位和企业不胜枚举。

    从民间造势到政府主导,从纯学术意义的保护到产业化综合开发,这个过程,漯河人走了20年。

    许慎牌,怎么打?

    打许慎牌,建文化产业强市,漯河这一举措甫一出台,鼓掌声和质疑声就同时响起。

    周旭东认为,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等文化产业,这就需要有个亮点,有个能挑大旗的景区。像开封就是宋都,郑州就是商都。漯河旅游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但是许慎就是这里的一个名人,开发许慎文化资源,发挥名人效应,可以提高漯河旅游的品位和量级。

    一直热心推动许学研究和许慎文化开发的王蕴智教授对规划的前景相当看好,他的理由是:许学研究者遍及欧亚美澳四大洲,他们十分向往许慎故里,渴望来感受字圣之乡的文化氛围。漯河作为许慎故里,开发许慎文化资源,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质疑者并不否认这一决策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他们怀疑的是这一决策的胜算到底有几何。一位漯河市民这样说:有些东西文化价值很高,但是市场价值并不一定高,许慎文化对学者们很有吸引力,但仅此就能让普通游客成群结队来瞻仰吗?退一步讲,即使能吸引来游客,单靠一座陵园、一座祠堂又怎么留得住人?

    张新斌研究员认为,这话点出了问题的要害。

    他说,河南传统文化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但是,和自然山水相比,传统文化资源的可视性很差,大家说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但是走到跟前一看,很多就是一个墓,一座碑,你让游客看什么?能否找到合适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展示出来,这是开发成败的关键。

    王蕴智教授建议,可以学习云南推介东巴文字的经验,制作介绍古汉字的DVD,举办古汉字的展览会,创作一些取材于古汉字的艺术品,作为旅游产品向游客销售。

    周旭东则指出,利用名人资源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是立体性的开发,而不仅仅是对单一主体的关注。具体到许慎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积极整合原有的历史遗存,如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三绝碑”和“受禅台”、世界最早乐器七音骨笛和造酒作坊的舞阳贾湖遗址、建于隋开皇四年的隋代小商桥,再加上全国闻名的南街村、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双汇集团等,把历史文化游和现代工业游、农业游串成串,才能形成漯河独特的旅游品牌。

    从漯河市的规划可以看出,除了构建大旅游格局外,决策者另一个目的是要借此招揽许氏宗亲回乡寻根祭祖、投资兴业。这一设想可行性如何?

    张新斌研究员对此比较乐观,他说,许姓是排在前100名的大姓,发源于河南登封,前几年,登封、许昌都举办过许氏宗亲寻根活动,反响强烈,海内外许氏宗亲对河南感情很深。寻根游有三种,一是到姓氏的起源地,二是到姓氏的郡望所在地,三是到姓氏的名人地。漯河召陵虽非许姓的起源地和郡望地,但是由于出了许慎这个大名人,很可能成为海内外许氏宗亲寻根拜谒的热点。

    “能否打好许慎这张牌,最终还要看漯河人的策划、运作水平。”张新斌说。【原标题:传统文化能掘几桶金?——探究“许慎热”背后的大产业梦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