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与出身卫国庶族的商鞅算得上老乡。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千金”的富有之家,很早就习文练武,试图在大巨变的年代一展抱负。成人后,他四处游历,期望能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以成就一番事业,获取功名。然而仕途不顺,连连碰壁,他不但没有实现梦想,反而耗尽了家中钱财,还遭到村里邻居嘲笑。一怒之下,吴起竟杀死三十多人,这也是他为后人所诟病的一个原因。
杀人后,吴起与母亲诀别,咬破自己的手臂说:“我不出人头地,贵为卿相,誓不回卫国。”然后他逃到鲁国,求学于曾子门下。曾子,战国时期鲁国儒家的代表人物,以重视孝道而著名(对于曾子为何收吴起为徒,史书没有记载,有可能是以仁者爱人之心包容了吴起,更可能是不知道吴起杀过人)。不久,传来母亲去世的消息,但吴起想起发下的誓言,没有回家奔丧。于是,极重孝道的曾子大怒,将吴起逐出了师门。
吴起再次奔走,来到鲁国首都,潜心钻研兵法。大约也在这个时候,吴起娶齐国一女子成家。尔后,因熟谙兵法得以侍奉鲁穆公,并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一次,东边劲敌齐国攻打鲁国,吴起主动请缨,但穆公犹豫不定,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怕吴起有二心。吴起知道后,毅然杀死妻子,以获取信任。最后,吴起领兵二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齐国十万大军。“杀妻求将”,牛刀小试,等待吴起的却不是加功进爵,而是排挤。一些奸臣对穆公说:“我们鲁国国小势弱,现在打了胜战,势必引起诸侯强国的注意而围攻。这些都与吴起有关。”于是鲁穆公辞去吴起。
得志与失意
离开鲁国,吴起到魏文侯门下求职。魏文侯向魏相即法家鼻祖李悝询问吴起的情况,李悝公正地评价道:“吴起贪名好利,但用兵如神,比齐国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瑕不掩瑜,文侯重用吴起,让他协助李悝,治军理事。
吴起不负众望,在魏国战绩辉煌,“击秦,拔五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旋即又被派往镇守西河。西河位于秦、韩、魏交界处,三国历来对它争夺不休。吴起到西河,很快将西河稳定下来,并且同样战功赫赫,“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武备志•战略考》)。因此后人将其与大军事家孙武并称为“孙吴”,其不朽兵书《吴子》也主要是这个时期的军事总结。那么,为什么吴起在西河如此成绩卓著呢?除他精通兵法外,有三点很重要。其一,建立了一支个人素质过硬的军队——“魏武卒”。他要求士兵身强体壮,臂力过人,擅长射术,能长途作战。一段时间里,“魏武卒”成了魏国强盛时期的一个代名词。其二,取信于民。《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了如下一则故事:为获得百姓的信任,一天吴起在空地上放了一架车辕,下令说谁把它搬到城外,就赐给谁田宅。大家不相信会有这样唾手可得的事,最后,有一个人抱着试探的心态去做了,果然获赏。自此人们深知吴起的为人。后来攻打秦国一小军亭,吴起命令一下,人人争先恐后,死不旋踵,一个早上就攻了下来。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吴起爱兵如子,深得军心,人称其部下为“父子之兵”。《资治通鉴•周纪一》也记载了一则很感人的故事:“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果羸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西河几年,也许是吴起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虽然官位没有后来在楚国时那么高。
魏文侯去世,武侯继立。此时,魏相空缺,争名好利的吴起极想获得这一职位,但最后却为资格更老的田文所得,接着,吴起又遭到大臣王错等人的排挤。吴起遂有去意,终于南下仕楚。在地理方位上,吴起从东而西再南下,转了一个大弯,联系历史事件来看,他本人的身份也从军事家转为变法者。
顶点和结束
吴起来到楚国,投奔楚悼王。楚国曾是春秋战国疆域最广的诸侯国,有过辉煌的历史。春秋时期,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引兵北上,问鼎中原,随后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春秋五霸中的又一霸主。现在,楚国势不如前,楚悼王力争复兴。因此,早已名声在外的吴起的到来,让悼王大喜过望。悼王询问治国之道,吴起对答如流。悼王于是让吴起担任与西河类似的军事要地南阳的苑守,不到一年旋即提升为令尹(楚国宰相)。现在,吴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终于实现了早年发下的誓言。
不久,吴起在楚国开始变法。早在魏国,吴起就精辟地谈到过楚国的情况,指出楚国衰弱的原因主要是大臣太重,官僚机构臃肿,民心涣散。基于此,吴起变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废除贵族的特权,规定与王室疏远的贵族世袭只能传三代。其次,精简机构,裁汰不必要的官吏,“捐不急之官”,甚至要他们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垦荒。第三,任用贤人,奖励耕战,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楚悼王的大力支持下,变法得以推行,并取得初步效果:国力日渐强盛,对外战争屡传捷报,“南攻扬越,北并陈、蔡”(《战国策•秦策三》),还曾经伐魏救赵,打到老东家内腹,饮马黄河。
吴起暴风骤雨式的变法,顺应了大巨变的历史潮流,沉重打击了旧势力,因此它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这也使得旧贵族对吴起恨之入骨,但碍于悼王,只好伺机报复。果然,公元前381年,悼王去世,丧事未毕,旧贵族就迫不及待地群起围攻吴起,乱箭射向正料理丧事的吴起。最后关头,吴起仍未忘与旧势力作斗争,他急中生智,扑向悼王灵床。吴起中箭身亡,乱箭也射到悼王的尸体上(一说吴起拔起一支箭插在悼王身上)。因这件事,楚肃王继位后,夷平了参与围攻的宗族七十余家。
吴起变法就这样可惜地中断了,吴起的一生也画上了一个句号。但留在吴起身后的争论一直存在着,历代评者褒贬不一。贬之者视其为名利狂人,大不孝之人,因为吴起曾母丧不归、杀妻求将,最后被逐出师门,连司马迁也说:“起以刻暴少恩亡其躯。”然而,吴起又的确爱兵如子,战绩辉煌,顺应潮流,改革变法,在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正因为此,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盛赞:“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不会磨灭的历史人物。”
吴起争相
廉颇与蔺相如争夺名位的故事,由于成语和戏曲的传诵,早已家喻户晓。但在他们之前,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吴起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他的诉求不仅仅是排名站班时的名次,而是直接指向丞相的宝座。
吴起镇守西河,时间长,功劳大,声誉高。出将入相的辉煌,想必他从来都不曾忘记,所以他一直苦等着丞相的职位。后来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吴起也自信满满,可是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贵戚田文大获支持,名将吴起遭到排挤。遭此打击,吴起心里很是不忿,就单刀直入,直接跟田文摊牌。他找到田文并对他说:“咱们两个比一比怎么样?”田文说:“可以。”吴起便说:“统率三军,使士兵视死如归,敌国不敢正视,咱们两个谁做得好?”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咱们两个谁做得好?”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再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俯首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田文回答:“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我做相好呢,还是你做相好呢?”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还是你做比较好!”
吴起总结了自己的三个功绩,或者叫能力,应该属实,除了带点情绪,并没有多少虚夸。可是,他想不到还有所谓的“主少国疑”,所谓的功高震主。【原标题:吴起:毁誉参半的军事家和变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