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二十四孝列传四 百里负米漫谈子路

2012/4/26 15:51:30 点击数: 【字体: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徒,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再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说罢泪流两行,唏嘘不已。孔子赞扬道:“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真孝子也。”
  
    从子路背米奉双亲这件事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子路为了让父母吃到较好的食物,不计劳苦,到很远的地方负米、背着米回来,奉养父母。古人这种孝顺父母之心,确实是我们现在人没有办法体会的,感动之余,我们真的应该要向古人学习。
  
    却说孔子和子路在山上游玩,孔子渴了,便让子路去溪水边去弄些水来,子路领命去了。
  
    到了溪水边,却看见一只斑斓猛虎正在水边,它看见子路,便扑了上来,子路力大无穷,并不胆怯,旁边一闪,老虎正好扑到面前,子路捞起猛虎,举过头顶,使劲摔了下去,山里的地面,尽是石头,老虎的头早给石头碰碎,死于地上。子路打死猛虎,好不胆怯,真英雄不枉也,随后,子路在溪边取了水,拿着老虎的尾巴藏起来,回来见老师孔子。
  
    见到老师孔子,子路问道:“上士杀虎如何杀虎?”
  
    孔子道:“上士杀虎持虎头。”
  
    子路又问道:“中士杀虎如何杀虎?”
  
    孔子道:“中士杀虎持虎耳。”
  
    子路又问道:“下士杀虎如何杀?”
  
    孔子道:“下士杀虎捉虎尾。”
  
    子路拿出虎的尾巴丢掉了,心里不忿,发怒对孔子道:“老师你明明知道水边有老虎,却让我去取水,你是想我死呀!“拿起石盘就要打老师,又问道:“上士杀人如何杀?”孔子道:“上士杀人使笔端。”
     
    又问道:“中士杀人如何杀?”
  
    孔子回答道:“中士杀人用舌端。”
  
    再问道:“下士杀人如何杀?”
  
    孔子道:“下士杀人怀石盘。”
     
    子路听完老师教诲,心服口服,把石盘丢掉了,从此对老师更是尊敬。
  
    子路年轻时鲁莽,好斗却又勇敢果断。
  
    在他第一次拜见孔子的时候,因为觉得孔子好像不欣赏自己,就要动拳头打老师,然其实孔子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并非知文不懂武,他的武力不弱,却并没有针锋相对,反以柔克刚,他用自己的语言,道德礼仪感化了鲁莽的子路,收归门下做了弟子。
  
    子路之志向诗一首
  
 愿得白羽若月明,钟鼓赤羽闻上天。
  
    旌旗翩跹蟠于地,为将带兵战大川。
     
    沃野千里吾开拓,忠君爱国赋诗篇。
  
    镶兵强国一场梦,旌旗蔽空最壮观。
  
    豪言壮语孔子赞,高品勇猛万古传。
  
    面对子路的勇,孔子教诲他: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虽然如此,并没有教化到把他的脾气改掉。此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意也。
  
    子路豪爽。在诸弟子围着孔子述说自己的志向时,子路毫不犹豫说:“愿意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同乘车马,共用衣装。”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拥有的是一副重情义轻金钱的侠肝义胆。
  
    子路崇尚实干,且颇具政治才能。《论语》说他:听到知识,没有实施之前,就不愿听到听到新的知识。子路从孔子那里学到了做人为政的知识,曾做了鲁国权臣季氏的门臣,以实践自己的所学。又曾经治蒲三年,孔子“三称其善”。对于自己的政治能力,子路在另一次叙述志向时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也赞不绝口,认为他:“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可见治理一个地方,子路确实有一套办法。《论语》中也认为孔门弟子中政事方面杰出的是子路和冉求。
  
    子路不盲从。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批评孔子,表达自己态度的孔门弟子。子路到卫国做官,走前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必先“正名”,子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迂腐可笑的。
  
    虽然孔子后来又解释了半天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相信子路仍然持保留意见。还有三次,子路对孔子的言行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不悦。一次是,孔子去见作风和美貌同样享有“盛誉”的卫国国后南子,虽然孔子几乎连南子的手都可能没有碰到,但是子路不高兴,孔子赶紧发誓:如果做了违背礼仪的事情,就让上天惩罚我吧。又一次,公山弗想在鲁国造反,邀请孔子前去,孔子怀着用自己理论治国安邦的伟大愿望,打算前去实现从前的宏伟理想。子路上来就浇了他一头冷水:没有地方去也就罢了,何必去他那里呢?估计后来孔子也没有去成。另一次,晋国人佛肸叛乱,招孔子去,孔子又动心思了,结果子路旗帜鲜明——反对,问道:“从前您不是教导我们说:其身不善,君子不入么?现在怎么又要出尔反尔呢?”孔子面红耳赤,狡辩了一番:“白的东西,即使染也染不黑的”。但只好又作罢。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陈国,被与自己政见相左者围困,弹尽粮绝,孔子没办法,搞精神胜利法,“弦歌不绝”,子路怒气冲冲来见,说:“君子也有困顿的时候么?”孔子只好做“画饼充饥”状,以精神饼来补物质饼,说:“君子在困顿时能坚守道德,小人困顿时就要胡作非为了。”直到后来让子贡去楚国搬来救兵才算解围。一次,子路叫子羔去做一个地方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害那里的子弟。子路发问:“有百姓,有土地和谷物,为什么还要读书才叫做有学问呢?”孔子无话可说,只好说:“我就讨厌那些口齿伶俐的人。”在所有的学生都对老师的见解、教导和行为心悦诚服顶礼膜拜时候,子路却能屡次站出来,表达与老师不同的自己的个人见解,这就是那个独具个性的可爱子路。也惟有这个子路,连孔子都得看看他的脸色再决定怎么办。他是圣人的弟子,却也别具一格,真圣贤不枉也。
  
    子路忠于孔子,因而也得到了孔子的信任。孔子周游列国时五十四岁,当时年已四十五岁的子路毅然辞官紧随,作为孔子的护卫,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征途,所以孔子曾经称赞他:“自从我得到了子路,没有人敢辱骂我了。”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我就乘小船到***去,跟随我的,除了子路还有谁?”困于陈蔡时,子路煮了猪蹄,孔子问都没问,就直接吃掉了。这也间接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子路二十多岁就认识了孔子,很早就入了孔门,在孔门众弟子中,他是较为年长的,有名的弟子中,也许就颜回的父亲颜路长于子路,他一边依仗着自己的不凡身手担任孔子的护卫,一边以长弟子的身份帮老师管理着后入门的各位年轻师弟们,年轻的师弟们也对子路执长辈礼。直到六十多岁遇难,一生大半时间都跟随着孔子,这在孔子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公元前481年,此时子路担任了卫国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政变,子路在外听说,态度鲜明:“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毅然前往。战斗中,子路受伤了,缨带断了,子路想起老师的教导,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在重结缨带的过程中被砍作肉泥。年六十二。有人笑子路太迂,此时还在干这些事情。但是年过花甲的子路是抱着尽自己的职责的想法而来的,他明明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却决然来了,即使他不结缨,也依然难以活着回去,虽然他年轻时曾经有着“暴虎冯河”的勇力。他以行为实践了老师孔子的“杀身成仁”。知子莫如父,知徒莫如师。孔子听说卫国内乱而子路去了,就叹息:嗟乎,由死矣!果然不出所料。《礼记》中说:子路死后,孔子在中庭哭子路,有人祭奠子路,孔子倒头便拜。听说被剁成肉酱,孔子让人“覆醢”,再也不吃肉了,看都不看了。而且每次听到打雷,都感到心中不安。在最得意弟子颜回和儿子孔鲤死后,子路就是孔子的精神支柱,他的死给了孔子一个巨大而沉重的打击。就在在孔子的最亲密伙伴和学生子路去世的次年,孔子也去世了。
  
    子路穷其一生都在实践着老师孔子的理想和路线,积极入世,参与政事,继承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现实精神,实现自己治理国家的追求;同时忠心于老师,尽职于国家,勇担责任,慷慨赴难,至死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子路那令人叹服的品行德行,永远散发着辉耀千秋的光芒,成为后人仰视的楷模。无论哪方面,子路都不愧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和儒家思想最忠实的守护神。他也不愧是一个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男子汉。
     
    苏轼曾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子路当不朽。
  
     子路的孝敬美德世人已窥一斑,声线就是圣贤,真乃后世典范,值得万民称颂,千古流传。【原标题:二十四孝列传四 百里负米漫谈子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江山文学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