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历尽磨难的子产祠

2013/3/5 18:07:38 点击数: 【字体:


历尽磨难的子产祠
金水河岸边的子产祠园


    子产祠原在郑州市东大街东段路北,西连开元寺,东与郑州文庙为邻。

    子产的三项改革
   
    子产,先秦政治家和思想家,春秋时郑国执政(执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丞相),郑穆公之孙,名侨,子产是他的字,又字子美。当时公子之子称公孙,故人称公孙侨。死后谥号成,后人又称其公孙成子。约生于公元前584年,卒于公元前522年,大约活了62岁。

    子产聪明富有智慧,熟读诗书,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善于辞令,能较准确地分析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少年时就表现出少有的政治才能。郑简公元年,即公元前565年,子产的父亲子国和子耳侵略蔡国,蔡是楚的友邦,郑侵蔡必然引起晋楚之争,郑国夹在晋楚之间,必然不得安宁,许多郑人看不到这点,盲目庆贺,唯子产不乐。《左传》记载了此事:“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其父子国当即斥责他说:“童子言焉,将为戮矣!”后来事实正如子产所言。

    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子产被立为国卿。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升任执政,承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此时晋楚争霸,弱小郑国处于两强之间,加之内政混乱,民生凋敝,随时有被兼并灭亡的危险。子产执政后,立即开始在国内进行三项重大改革。

    一是推行田制改革,称为“作封洫”,主要内容是挖掘沟渠,整编田亩,承认私田,按田取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家税收增加。

    二是“作丘赋”,即把军赋改为按丘(即按土地面积)计算分派,由新的土地私有主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般平民的利益。

    三是“铸刑书”,即把刑法条文铸在铁鼎之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刑法公之于众,使人知法守法,限制了奴隶主贵族任意杀戮奴隶的不法行为。

    另外,子产还坚持“不毁乡校”。当时国人经常聚在乡校议论国政,有人建议子产毁掉乡校,子产却不同意,认为应该保留乡校,以听取国人对国家政务的意见,他说:“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这几项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使郑国国势迅速强大起来。

    屡毁屡修子产祠

   
子产知人善任,主张为政宽猛相济,给郑国创造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在对外政策上,反对强权外交,他不仅巧于言辞,而且熟悉了解各诸侯国的形势和实力,在外交中进退自如,很好地维护了郑国的尊严和地位。所以有人说:“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公元前522年,子产病卒,郑人皆哭泣,如丧亲人,孔子闻之泣日:“古之遗爱也!”

    子产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政治活动、改革措施福荫了郑国,他的进步思想和民主精神则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以至今天。战国著名思想家韩非评价说:“子产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荫于街者莫有援也。锥刀遗道,三日可返。三年不变,民无饥也。”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记述:“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礼记》直接把他比为郑人的母亲,“子产犹众人之母也”。

    1916年《郑县志》载:“郑北鄙,又名东里,郑子产所居。”春秋时管城属郑,称管邑,据说是子产的采邑。子产卒后,作为子产采邑的管城修建了子产祠,塑像镌碑,彰扬其业绩,赞颂其功德。以后子产祠便成为历代官员、文士朝拜的圣地,凡经过郑州的各级官吏以及出任郑州的地方官员,都要拜谒和瞻仰子产祠堂,并留下了无数赞颂子产功德的题词和诗赋。

    清乾隆三年(1738年)郑州知州、清苑县人张钺亦赋诗《子产祠》:“乡校刑书宽猛兼,至今犹颂大夫贤。文辞却敌终无失,惠义诚民洵足传。后哲谁能追往躅,灵祠空自敞虚筵。管城数载惭劳吏,缅想遗徽一惘然。”

    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子产祠曾数次损毁,也数次修复。宋代建有神霄宫,后毁于战乱。元大德九年(1305年),又在原址建造大殿三间,整修了山门,粉饰了墙壁。明万历三十九年(1601年)郑州知州王弘祖对子产祠修整后,曾于祠门立碑曰“古之遗爱”。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郑州知州何源洙重加整修后题额“惠人祠”。民国初年在子产祠开办了小学,现为东大街第二小学。

    郑地的人民一直怀念敬仰这位伟大的先贤,1998年修建金水河滨河公园时,在兴华街至郑州大学校园段修建了子产祠园,两边入口处是大牌坊门,旁立有镌刻着介绍文字的碑碣,以供人们瞻仰。(摘自《图文老郑州·老风物》主编孟宪明作者朱淑君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原标题:“古之遗爱”子产祠】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2006年12月2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