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真将军非辅国臣,周亚夫死得到底冤不冤

2012/5/2 15:01:30 点击数: 【字体:


    讨论了近期的一些国事之后,皇帝留周亚夫共同进餐。
       
    汉代是实行分餐制的。用餐时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摆放一张案几,放着各自的饭菜以及餐具——“箸”就是筷子。
       
    周亚夫正是在用餐时遇到了一点麻烦。他的餐桌上,只有一块大肉,既没有按规矩切成碎肉,又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奇怪了,他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失误,脸上立刻显露出不悦的神色,转头向管酒席的官员讨要筷子。周亚夫毕竟是思想比较简单的武夫,他没注意到皇帝奇异的表情。
       
    皇帝刘启冷笑着说:“这让你觉得不满意么?”
       
    据说刘彻当时也在场,这个小孩目不转睛地看着沙场上处变不惊的一代名将周亚夫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周亚夫确实不明白,他只是听出皇帝的语气有些讥讽不满之意,但是为什么呢?难道因为他讨要筷子?
       
    周亚夫只好摘下帽子,告罪请退,得到皇帝许可,便快步退出去了。皇帝刘启目送周亚夫离去,说了一句话。
       
    “这个愤愤不平的人,将来能事奉少主吗?”(少主,指即将继承皇位的刘彻。)
       
    这顿饭显然是皇帝刘启的预先设计,如果周亚夫表现出恭顺姿态,皇帝也许会考虑让他做刘彻的辅政大臣。反之,这段饭就成了周亚夫的夺命索。所以这其实是一顿比鸿门宴更惊险的宴席,鸿门宴上,至少刘邦是有所防备的,而这一次,周亚夫完全懵懂无知,终于身陷死亡陷阱而不明就里。

   (1)细柳扬名:周亚夫的崛起
       
    时为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汉帝国边关燃起烽火。为抵御匈奴,文帝动员了六路大军,其中有一路驻扎在细柳,指挥官就是周亚夫。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说,汉文帝亲自视察部队,先到霸上和棘门两军,皇家车队,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领们下马迎来送往,对皇帝无微不至的慰问感激涕零。然而到了细柳军营,士兵个个身披铠甲,磨利兵刃,把弓拉满,如临大敌。皇帝的开道使者到达,门都不让进。
       
    开道使者说,皇帝就要到了。军门都尉居然回答: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什么意思,就是说这里是周亚夫的地盘,只有他说了算。)
不久,文帝到了,也不能进。文帝也不发怒,而是派使者拿着符节传旨给将军说:“我要进去慰劳部队。”
       
    周亚夫这才传下命令打开营门。然而对皇帝的冒犯并未到此为止,管营门的军官还对文帝随行的骑士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不准骑马奔跑。”
       
    于是文帝也只有勒住马缓慢慢走。到了中军帐,周亚夫手执武器,也不下跪,弯弯腰鞠了个躬对皇帝说:“因为身穿甲胄,不能下跪,请求用军礼相见。”
       
    皇帝点点头,俯身扶着车厢前面的横木行致敬礼,并派人示意说:“皇帝敬劳将军。”

    这就回去了,左右都以为周亚夫这下要穿小鞋了,谁知道皇帝感叹说:“嗟乎!此真将军矣。”

    这就是汉文帝的气度,换作他老爹刘邦或儿子刘启,周亚夫必死无疑。为什么?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这不是造反么?
       
    有一段野史说清代年羹尧为何被雍正猜忌,大致内容如下:
       
    听得远远的军号响,知道年大将军到了。皇帝踱出帐去,骑在马背上,候着。只见前面旌旗对对,刀戟森森,在日光下一队一队的走着,静悄悄的鸦雀无声;那兵士们脸上的汗珠,和雨一般淌着,却没有人敢拿手抹一抹的。一队队前锋队走到皇帝跟前,行过军礼,向左右分开。中间又现出一面大纛旗来,上面绣着一个大“年”字。只见年大将军顶盔贯甲,立马在门旗下;这边皇帝两旁,文自尚书侍郎以下,武自九门提督以下,都按品级穿着蟒袍箭衣,列队相迎,却个个热得汗透重衣。
       
    雍正皇帝一拾头见那班兵士,依然甲胄重重,直立在太阳光下面;那脸上被日光晒得油滑光亮,却不敢动一动。皇帝看了,心中有些不忍,便对内监说道:传谕下去,叫他们快卸了甲罢。那内监忙出去,高声叫道:皇上有旨,兵士们卸甲。谁知那太监连喊了三回,那班兵士们好似不曾听得一般,依旧站着不动。那太监没奈何,只得回来奏明皇帝。雍正皇帝知道自己的圣旨不中用,便对年羹尧说道:“天气太热,大将军可传令叫兵士们卸了甲罢。”那年羹尧听了,忙从袖里掏出一角小旗来,只一闪,只听得哗啦啦一阵响,那三万人马,一齐卸下甲来;一片平阳上,那盔甲顿时堆积如山。
       
    雍正皇帝看了,不觉心中一跳;他想这还了得,他倘然一旦变起心来,朕的性命,岂不是在他手掌之中么?皇帝心中十分懊恼,年羹尧心中却十分得意。他奏说道:军中只知有军令,不知有皇命。还请陛下明鉴。皇帝听了这个话,心中越发不快,便也不做声。年羹尧看看皇上的脸色不对,心中已有几分明白,忙告辞回营。
       
    ——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
       
    虽是野史,对照细柳营读来,不禁为周亚夫捏了一把汗。

   (2)功盛臻极后陷入政治漩涡
       
    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刘启,关键时刻,唯有周亚夫可以放心使用。
       
    公元前154年,七国叛乱爆发,刘启想起老爹的话,升周亚夫为太尉,主持平叛军事。当时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十分焦急。周亚夫却按兵不动,即便是景帝下诏,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周亚夫在想什么?昔日真将军,难道变成了胆怯无能的怕死鬼? 
       
    周亚夫有自己的想法。吴楚叛军一鼓作气,势头很猛,如果汉军此刻出战,正中叛军下怀,一旦有失,不但梁国不保,整个崤山以东都危险了。
       
    所以,周亚夫的计划是避开叛军的锋锐,反正梁都城池坚固,一时也攻不下来。在叛军  士气衰竭之时,周亚夫便可截断叛军粮道,逼其不败而退。
       
    周亚夫的思路,与春秋时鲁国的曹刿近似,这是知己知彼的致胜之道。果然,吴楚叛军求战不得,供给线又被切断,士气低落,迅速崩溃。不消三个月,叛乱就被周亚夫平定了。然而周亚夫与梁王却从此结下心结。因母兄宠爱而骄纵的梁王刘武思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并不考虑周亚夫有何奇谋良策,只记得此人在自己危难之时没有及时救援,从此记恨在心。 
       
    而皇帝刘荣打算废除太子刘荣时,周亚夫竭力劝阻,更成为刘武、刘彻两大谋夺继承权的实力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
       
    周亚夫为什么力保刘荣?不得而知,似乎两人并无利益联系,或许以周亚夫耿直的性格而言,力保刘荣只是因为周亚夫认为:这个孩子并没有犯错,为什么要废黜他。

    由此看来,沙场之上,周亚夫可以做到运筹干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到了官场上,耿直的老周就成了一个天真的孩子。又或者,官场斗争实在是比沙场厮杀更险恶更复杂的迷局,火线英雄周亚夫,陷入政治漩涡,不能自拔。
   
    大肉之餐后不久,皇帝刘启便对周亚夫下手了。 突破口是在老周的儿子身上找到的。老周的这个儿子确实不成器,老爹没死,他已经在准备老爹死后的陪葬品了,他寻思着老爹是一代名将,要找点符合身份的陪葬品。所以向有关部门购买了报废的盔甲、盾牌500个,找搬运工运到侯爵府。
       
    老周的这个儿子也实在不是个东西,袖里揣着大块的金银,却克扣搬运工的工钱,可怜那些搬运工干得一身臭汗,气愤之下,向司法部门举报。原来老周的这个儿子的这次购买行为完全是私下的非法交易。于是,东窗事发,并不知情的老周也一块牵连,下了大牢。
老周心想老子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你为这么点小事就和老子计较,愤怒至极,面对法官,拒绝回答任何问题。(老周哪晓得皇帝刘启已经决心致他于死地。)
       
    廷尉责问:“你想造反么?”(君侯欲反邪?)
       
    老周说:“我买的是殉葬品,为什么说我造反?”(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
       
    廷尉的话颇意味寻常:“你就算活着不造反,死了也要在地下造反!”(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老周知道没道理好讲了,绝食五日,呕血而死。【原标题:真将军非辅国臣,周亚夫死得到底冤不冤】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军事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