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周亚夫谋国不谋身

2012/5/2 14:55:26 点击数: 【字体:

 
    周亚夫以细柳营整军而名垂青史。

    公元前158年,匈奴骑兵分两路南下,来势凶猛。汉文帝为激励部队,亲自到几座军营视察劳军。所到之处,将领们无不倾营而出,恭迎天子。惟独到了周亚夫掌管的细柳营,遇到了麻烦,天子的先行官被挡在了营门外,而且明确报告:“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闻天子的诏令。
       
    我们没有接到将军的指令,不能打开营门。”文帝气血上涌,立即派人拿着节符去见周亚夫,说天子要亲自劳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守门的军吏对天子的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的任何车马都不能奔驰,违命者斩”。现官不如现管,皇帝的车驾只好缓缓驶进军营。周亚夫见到汉文帝并未跪拜迎接,他对文帝躬身长揖道:“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以军礼相见。”汉文帝本来憋了一肚子气,但见这里军容严整、军威森严,明显不像刚刚巡视那两座军营那样随便,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军队,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才,只有这样的将军带出的军队才能打胜仗。于是,汉文帝改变了严肃面容,消了心中火气,亲切地慰劳军队。
        
    周亚夫的为将之德和治军之道确实值得称道。即使在今天,以这样的态度迎接“顶头上司”检查,也是难以见到的。细柳营是周亚夫军事生涯辉煌的起点,他由于细柳营整军受到皇帝的赏识,并委以重任,将星从此光芒闪烁。但也许是细柳营的成功,使周亚夫的思维方式固定、固执起来,坚持国家大事为本,不搞妥协变通,甚至不怎么顾忌包括皇帝在内的个人情感。从道理上讲,重大局,行公义,正直果敢,是美德,可美德在特定条件下并不一定结出美的结果。具体条件不适宜美德发展的时候,美德衍生苦涩甚至悲剧都是可能的。

    周亚夫细柳营整军给汉文帝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在为国为君这一点上,文帝无话可说。但要叫文帝喜欢周亚夫也难,因为皇帝毕竟是有尊严和虚荣心的,这东西一般人碰不得,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你做事过了头,总会叫他心里不痛快。好在汉文帝是位明君,虽然对周亚夫隐隐不快,但从大局考虑,还是提了周亚夫的官职,使他拥有更大的军权,在抗击匈奴中有所作为。不仅如此,文帝临死时还不忘嘱咐儿子景帝: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危难,特别是有人叛乱时,周亚夫“可任将兵”。
        
    汉文帝看到了周亚夫的能力和对国家的忠诚。但是,名将未必是名臣,战场的英雄未必是官场上的行家。封建时代,政治讲究“太极推手”,而军事则讲究真刀真枪。因此军人进入官场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而周亚夫恰恰没有很好的转变过去。在汉景帝废长立幼的问题上,他“固争之”,搞得汉景帝只好说废太子是我的家事,不需要外人插手,周亚夫才无奈罢休。在外戚封侯的问题上,他为了阻止景帝竟搬出了他的老祖宗刘邦,虽然达到了目的,但却积累了与景帝的更大矛盾。还有对匈奴投诚将领的使用上,与景帝的意见也相左。如果他遇到的皇帝是唐王朝的李世民可能会好些,可惜他遇到的是汉景帝,情况自然不妙起来。
        
    客观而论,周亚夫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刘氏的江山,可谓谋国家而不谋自身。但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不统一的,尤其是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威是不能轻易对抗的。这样,一代名将周亚夫的命运就不免要发生转折。于是,有人开始在鸡蛋里找骨头,千方百计找周亚夫的麻烦,不断地在景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最后终于把周亚夫送进了监狱,罪名是:“不反地上,亦反地下。”周亚夫听到宣判,五日不食,气绝而亡。
     
    其实,周亚夫没有搞明白国与君的真正关系。在封建社会里,“朕即国家”,理论上把国和君看做一体,把国看做是君之家产,实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国的大利益之下,还有君的某些个人利益。一个个亡国之君,昏庸之帝,无不把自己的享乐、嗜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甚至自己的妃子和三亲六故的利益也可以高于国家利益,如果臣子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只想着为国家谋福利,为大局图发展,而不顾君王的一己之私,常常要倒霉。周亚夫的悲剧令人感慨。【原标题:周亚夫谋国不谋身】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