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戚继光
2012/5/2 14:35:5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新闻核心提示:戚继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坠入了一个政治陷阱,显得格外寂寞与凄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他出身将门,四十岁时,在张居正的提拔之下,已经官至蓟州总兵(这是当时最高待遇的武职),前后长达十五年之久。
戚继光的出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和他同时代的军人,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影响,以及领袖地位。
据《明史》,戚继光是一个从来不知疲倦的人。此人酷爱操练、阅兵、演兵、举行各种典礼,酷爱给他的部下们进行“训话”,而这些活动,令他能有机会在他的部下面前显示他的煽动力的感招力,显示他的“体格壮硕”,“动作敏捷”。
戚继光还是一个武术高手:他在对部下将领们讲解各种作战兵器(武器)的利弊时,经常令手下的多名将领,用锋利的兵器,从四面直接攻击他,以此取乐。身为最高军事统师,他却为自己曾经“独骑破阵”,并有“手攀万丈绝壁”的勇武而自豪。
但是,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坠入了一个政治陷阱,显得格外寂寞与凄凉。
张居正死后仅仅7个月,时在1583年,万历就命他调任为广东总兵,官职虽然依旧,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京”的要职。次年,朝廷内外,“清算张居正”的运动,达到高潮,戚继光的精神,更加消沉郁闷,于是“呈请致仕(退休)”,而当时的环境,已经不允许他“保持令名,全身而退”了。
据《明史》,当时他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同时作为张居正的“党羽”,而被参劾——万历宽恕了李,却革除了戚。
戚继光罢官家居之后,深居简出,只有很少几个朋友,仍然和他保持来往,大文人王世贞和汪道昆,都是少数人中的少数。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588年1月17日),他是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愁贫交逼”之中,抱病离世。
戚继光一生不事私蓄,他在被“斥退”以后,竟至一贫如洗,甚至“医药不备”,在少数几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之中,为他作“墓志”的汪道昆,有“雄鸡三号,将星殒矣”的名句,显然心中更有无限凄怆的感触。
以史家之论,戚继光一生,从戎四十余年,身经百战,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将领,民族英雄,他所训练的“戚家军”,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威震天下。
至于说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也不是当时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势利。
比如谈迁在《国榷》中曾说:“非戚将军附江陵(既张居正)也,江陵自重将军耳。”
意思就是,张居正欣赏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而器重之,并非戚继光刻意地去依附张居正。
据《明史》所言,以为戚继光与俞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戚继光在“操行”方面有哪些地方不如俞大猷呢?恐怕指的就是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并不一般。
但是在专制社会里,一个人的进退去留甚至生杀予夺,完全决定在当权者的手中,戚继光如若不去结交当权者作为自己在朝中的靠山,是无法在外安心领兵作战的。如果你真想有所成就,靠着上上下下,打点一些关系,本来在所难免,不足深责。
戚继光去世两年后,他的次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万历“天恩恤悯”,万历左思右想之后,戚继光这一生,实在是“有大功而无大过”,于是下诏,着以皇家大典,“祭奠”一代名将戚继光。
祭文曰:
“皇帝遣官致祭于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戚某曰:惟尔夙谙韬钤,载扬斧钺,崎岖经乎百战,名重三朝;智略迈于万人,勋垂奕世。南海歼倭,筑鲸鲵于京观;北门防虏,壮虎豹于燕关。报主怀裹革之忠,驭下多挟纩之惠,予方推毂,尔适乞体,胡遽沦亡,可胜痛悼,特优宠恤,爰报武功……”
以此观之,戚继光简直又是一代“完人”了。
对此,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有一段论述,甚为精彩:
“戚继光的复杂来自环境的复杂,如果指望他简单得如同海瑞,无疑是不近情理。写历史的人既知道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则自然应当联想到假如他不精通政治间的奥妙,就决不可能同时做好这么多的事情……然而我们的帝国不允许也没有能力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寻找出一种妥协的办法来作部分的修补。”
“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与落后的部门不至相距过远。在组织制度上没有办法,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具体来说,没有文渊阁和张居正的全力支持,就没有强有力的蓟州军区和戚继光。”
戚继光“深知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情况的允许之下才能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他接受这样的现实,以尽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办好,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自己得到适当的享受。至于合法或者不合法,从他的政治的眼光看来已无关宏旨。”
英雄末路,“风雨如晦”,使当时和后世的同情者,无不扼腕叹息。【原标题:“完人”戚继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21世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