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其实百里奚的个性和品格是很难用塑像表达的。他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的经历,在主政秦国后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此之前,他生在楚国,曾游历宋、齐、周、虞、虢等国,并作为奴隶在晋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风俗民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详,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常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也使百里奚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因此虽身居高位而能体恤百姓。百里奚数十年遭受的种种屈辱和磨难,似乎都是在为正在兴起的秦国“培养”一个名相。
根据秦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国际形势”,百里奚制定了并吞西方、积聚财富、监视中原、待机而动的长期发展方略,并积极组织实施。
百里奚不仅为秦国带来了中原的治国之策,还在秦国鼓励农耕,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秦国在农牧业交错地带开发经营,发展先进的农耕文明,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地域性拓展,使秦国从一个被人们视为戎狄的西陲小国,陡然变为春秋强国。
有了强大的实力做后盾,秦穆公向东和晋国较量,向西并吞西戎诸国,得以“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就了一代霸主的辉煌。
史书上说,百里奚为相期间,参与了几乎秦国所有的政治经济大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这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都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至战国秦孝公时,尚有人在相国商鞅面前称颂百里奚,说“五羖大夫之相秦”有三大功绩:第一,“三置晋国之君”,晋惠公夷吾即位是借助秦国之力;后与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国送回复位;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即位亦是由秦国派兵护送。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了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戎地贤才由余投奔,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秦人将此事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
百里奚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孔子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成功的仁德治国
能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是由于百里奚治国施行仁政,注重教化,注意到提倡人的道德与治理国家乃至称霸天下的关系,很多方面与后世的儒家相合,或者说他就是早期的儒家。
由于长期与戎狄之人杂居共处,秦国民风不雅,风俗粗鄙落后,男女混居一室,更无羞耻观念。百里奚为了让国家稳定发展,首先提倡教化,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大搞“精神文明建设”。他大兴教化,倡导文明礼仪,驱除陈规陋习,让秦国逐渐形成了中原先进国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了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百里奚和诸葛亮都是平民出身的丞相,所依附的统治集团在当时都很弱小,且两人都具有爱民思想,主张“心战”为上。百里奚辅佐的秦国是蜗居西陲岐雍之地的小国,通过以德治国,采取恩威并重的策略,向西征服戎狄十二国,活捉戎狄首领赤斑王,其他大小戎狄国都纷纷降服;诸葛亮则是选择了当时最弱小的刘备集团,在西南蜀中地带建国,安抚百姓,演绎出七擒孟获的故事,收服了西南的少数民族。
百里奚没有智者的美名,但他的爱民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似乎更为昭然,更具实践性。这是百里奚最伟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地方。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不得已向秦国借粮。当时两国关系并不友好,秦国大臣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不但不能借粮,还要借机攻打晋国。而百里奚对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得罪了您,可晋国的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秦穆公听从百里奚的建议,答应给晋国粮食。当时秦国运粮的船队、车队“自雍(秦都城)及绛(晋都城)”连绵不绝。此举深深地赢得了民心。
又过了两年,秦国发生了饥荒,反过来向晋国借粮,结果晋国君臣不但不借,还乘机发兵攻打秦国。两军阵前,秦穆公看到晋君的战车绊住不能动,就带兵冲过去想活捉他,但没到跟前就被晋军包围,秦穆公受了伤。危急时刻,有300人拼死地快跑过来,“推锋争死”,冲击晋军,结果赶走了晋军,救了秦穆公,并且活捉了晋君。原来之前秦穆公的宝马丢失了,生活在秦晋边境的300多流民捉住了马,并分食之。秦国官员抓到这些人,要杀掉他们,但秦穆公说,君子怎么能因为畜生杀人呢?他听说吃宝马肉不喝酒的话身体会受伤害,因此下令赏赐好酒给这些流民。此次秦晋交战,300个流民跟了来,在危难之际救了秦穆公,使秦国反败为胜。秦国的君臣如此宽厚仁德地对待百姓,使秦国的声望与实力强劲上升。
春秋时期,人的多少是国家盛衰的重要标志,人口争夺战在当时常常发生。百里奚执政后,列国百姓争相来秦,秦国人口大幅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秦国的强大,这不能不说与百里奚“心与牛一”的仁政有很大的关系。奠定一统天下之基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为后世开业”,用现代话说,就是“奠定了基业”。
素来认为商鞅辅佐秦孝公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而秦孝公却认为秦穆公才是“为后世开业”的真正奠基者。也就是说,秦孝公所引以为自豪“甚光美”的穆公时代,是秦国的第一次强盛的时代,商鞅变法只是中兴了秦国的事业。
“天下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五个诸侯国相继强大,成为霸主——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都有自己的制胜之道,但是多数都是昙花一现。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虽达到号令天下诸侯的目的,也仅仅是称霸一时,晚年在身边小人的包围下,竟饿死在一个简陋的小屋内。晋文公历经流亡生涯的磨难,帮助周襄王平息叛乱恢复统治而称霸天下。但强盛的晋国随晋文公去世,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声威,最后被分成三个诸侯国——韩、赵、魏。宋襄公因标榜自己所谓的仁义而称霸,独树一帜。但宋襄公认为“堂堂之师,不击无备之敌”,蠢猪式的迂腐招致了与楚国交战中的惨败。楚庄王“三年不鸣,鸣则惊人”,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征讨天下,到头来却人亡政息,霸业没传续下去。
春秋五霸以后,“齐桓晋文之事”,成为追求霸业的代名词。秦国是五霸中的后起之秀,却是最后的赢家,在战国末年的血色夕阳中“收拾了旧山河”。回顾中国这次艰难的统一过程,人们可以列举很多秦国英雄的名字,但奠定这一切基础的,无疑就是那个身价“五羊皮”的南阳人百里奚。
秦穆公“贵物贱买”,用五张黑公羊皮从宛地换来了百里奚,换来了秦国的强大,而百里奚也借此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原标题:“麒麟岗上麒麟子”系列之三 为统一奠基的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