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战死
2012/4/20 15:18:1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三国演义》中,老将黄忠“不服老”的故事作为“老英雄”的典范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佩和颂扬。然而,他因为“不服老”而战死沙场、酿成悲剧,却很少有人引以为戒。黄忠最忌讳别人说他老,在他七十五岁那年,刘备看到关兴、张苞屡建大功,一高兴说漏了嘴:“昔日从朕诸将,皆年迈无用矣。”黄忠一怒之下,不辞而别,直奔前线,出马与吴将拼杀。关兴、张苞等年轻将领怕他年高有失赶出阵来相助,遭到他的坚决拒绝。他不甘“无用”要关兴、张苞等人“看我斩将,老也不老!”结果孤军深入,不幸中箭身亡。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人们赞扬和鼓励老当益壮者的千古名句。然而,岁月不饶人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进入老境的千里马尽管壮志犹存,但是否还能像青壮年时一样迅猛地驰骋沙场呢?这无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样,老黄忠“不服老”的精神,如果表现为对事业的忠诚、执着的追求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意志,的确是非常可贵也是令人钦佩的。但“不服老”也好,“壮心不已”也罢,却都应该实事求是、量力而为。倘若压根儿就不承认自然规律所带来的体力上、精力上的衰退,甚至带有排斥年轻人的情绪,即使自己力不从心也要争功抢阵,不能容忍身边的青壮年人超过自己,那就是不自量力了。像黄忠那样总是竭尽全力、亲自打头阵而拒绝与中青年将领合作,最终令人惋惜地战死沙场,这就不是英雄本色了。
从一千多年前的黄忠回到我们今天的现实中,常听一些老同志感叹人才奇缺,千里马难寻,自己如何辛苦如何紧张如何忙碌,凡事总要亲力亲为去抓落实抓管理,其实并非人才缺乏,而是他们对身边的年轻人,那怕是武艺高强的“关兴”、“张苞”们,都不愿用不肯用不敢用,耽心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经验少,“拉不开弓,挑不起担,压不住台”。其实,更多的是为了一已之私,怕“关兴”、“张苞”们一旦挂帅自己就会大权旁落,退出江湖,解甲归田。
诚然,年轻人资历浅,经验少,但经验可以从实践中积累而成。且不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先贤前辈不都是年纪轻轻就成大功立大业挑起革命重担取得辉煌成就么?黄忠“不服老”、“壮心不已”是可以理解的,但看不起年轻人、排斥年轻人、不愿与年轻人合作却实在是不明智,不应该的;倘若是自私为了保住自己的帅印交椅,为了继续占有既得的利益而不肯退让那更是没有道理的。前段坊间流行一个段子:晚退早退总要退早退晚死,早死晚死总要死晚退早死。老黄忠就是最好的例证,激流勇退其实也不失为 识时务的人间英雄。
试想,倘若黄忠当年不意气用事、不盲目逞强,肯接受关兴、张苞的相助,悲剧也就不会发生。黄忠的死,死得令人惋惜,黄忠作为一位古代的武人,我们不能过高地去求全他,但黄忠老将军身上,我们似乎似乎应该学到点什么。【原标题:黄忠战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