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据载,从隋大业四年(608年)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900余年中,朝廷一直把钦州作为流放和贬谪官员、文人的场所。结果是,被中原人士视为“断发文身”的钦州人有机会与这些名人交往接触,聆听教诲,接受影响。儒释道,诗书礼乐便如此从中原潜移默化到天涯海角来了。
“开元”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引发诗歌高潮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说担当唐玄宗长期信任的辅弼大臣,身兼朝中重臣和文坛翘楚的双重身份,“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在初、盛唐转变之交,将唐朝社会的经济、文化推进到“开元盛世”,使唐诗发展达到鼎盛。
而在此前,这个日后的“开元宗臣”张说,就曾经流谪钦州,成了半个钦州人。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唐代有名的贤相和诗人。他是河南洛阳人,自幼文笔锋健、才思敏捷,文学造诣很深。唐垂拱四年(688年),张说参加武则天亲自在洛阳城南门主持的万人科举考试,应诏对策为天下第一,授太子校书,安排到凤阁(中书省)当专门为皇帝撰拟诏令的凤阁舍人。张说年轻时堪称一路顺风,但入仕后仕途却相当坎坷。
遭女皇男宠陷害 “坐忤旨配流钦州”
天授元年(690年),已执掌唐朝朝政多年的武则天罢黜唐睿宗,当上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女皇有一些喜爱的男宠,因了这些男宠,武周时代许多故事才发生,本文主人公张说才有了贬谪钦州的经历。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在女儿太平公主引荐下,“年二十余,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先后觐见武则天。年逾古稀的武则天见后“甚悦”,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倍加宠爱。武则天晚年“居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日,惟张易之、张昌宗侍侧”,“政事多委易之兄弟”。
得武则天如此宠爱,二张兄弟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惧之。宰相魏元忠赋性坦直,曾谏止女皇亲近小人。于是,二张于长安三年(703年)制造了著名的“魏元忠案”,污蔑宰相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谋反。案情由武则天在殿上亲自审问。张说被张氏兄弟威逼利诱传上殿当证人。张说是个有气节的人。《旧唐书•张说传》载:“(张)说至御前,扬言元忠实不反,此易之诬构耳。”他不但没作伪证,反而揭露张易之逼他诬陷魏元忠的真相。由于没有“谋反”的真凭实据,二张没敢杀魏元忠,将之贬为高要尉,将高戬贬谪岭南。张说却因此大大触怒了张氏兄弟及武则天,被“坐忤旨配流钦州,在岭外岁余”。
二兄弟齐贬领表 难友魂断天涯
张说谪居钦州,虽仅为一无职无权之流人,但其人品、人格及学识对当地社会人文产生的影响也有迹可循,当地方志中早有录载。他固有的政治地位和才能、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也对当地吏治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社会风俗的变化带来了隐性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为了生存张说不得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作,也在客观上对地方开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传播中原文化,促进钦州文化事业发展起了很好作用。
张说生活余暇喜与好友相聚宴饮、小酌,时逢佳节则写诗助兴,而四季流转,阴阳惨舒的变化,也无不触动诗人心弦,故闻雷听雨有诗,见花开叶落有感,入海登山,诵经念佛,体悟大道……诗歌题材丰富多样。由于遭到贬谪、流放,他的情感世界更加的敏感、丰富,发诸吟咏,著为篇章,造就了唐代难得的优秀贬流文学作品。
长安三年(703年),张说被从长安押送到广州,由广州沿西江而上,经端州(今肇庆)、梧州、藤县、北流而抵达钦州。到钦州时正值岁暮,张说作《钦州守岁》诗一首,诗云:“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全唐诗:卷89_16》)诗人贬谪的愁苦无处发泄,全心仰望天上北斗,盼望时来运转,今年冬天与斗柄一样转向南方,春天将重返北方,返回朝廷。
在钦州,张说留下的诗作约有十余首。初到时,万里押送的使者要回京交差了,张说作《岭南送使》诗送别:“秋雁逢春返,流人何日归。将余去国泪,洒子入乡衣。饥狖啼相聚,愁猿喘更飞。南中不可问,书此示京畿。”(《全唐诗:卷87_47》)
《岭南送使二首》:“狱中生白发,岭外罢红颜。古来相送处,凡得几人还。万里投荒裔,来时不见亲。一朝成白首,看取报家人。”(《全唐诗:卷89_23》)感慨自己蒙冤入狱,流放南荒,愁丝万缕,红颜尽褪,表现出他对未来命运的迷惘心情。整首诗在平静中流露悲愤,没有低声下气、委曲求情,显示了他为人刚正的性格。那时,钦州一带被称为“蛮荒之地”、“瘴疠之乡”,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很多。张说有许多诗句描写了他们这些“天涯沦落人”的生活情景。如:“燕人同窜越,万里自相哀”(《石门别杨六钦望》);“愁多时举酒,劳罢或长歌”(《端州别高六戬》)等。
早在唐代,端州便是西江一带的交通要道。据载,唐代的贬谪文人,均是先到端州驿站,后分赴各地。张说与时为司礼丞的高戬同贬岭表,他在端州驿站写下著名的《端州别高六戬》与《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端州别高六戬》:“异壤同羁窜,途中喜共过。愁多时举酒,劳罢或长歌。南海风潮壮,西江瘴疠多。于焉复分手,此别伤如何!”(《全唐诗:卷87_43》)张说与高戬同朝为官,亦正是因为高戬被诬而直言才触怒权贵以忤旨罪名配流钦州的。高戬虽得张说证明确系冤枉,但仍然逃脱不了贬谪的命运,被贬为端州长吏。故两人共患难,同命运,感情深厚。在岭南时张说一共为高戬写过三首诗。此诗写二人贬谪路上相逢,尚得饮酒、长歌,互相慰藉。现在又要分手,连这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哀伤之甚,无可比拟。
张说到钦州后,还曾作一首《南中赠高六戬》寄给高戬,诗云:“北极辞明代,南溟宅放臣。丹诚由义尽,白发带愁新。鸟坠炎洲气,花飞洛水春。平生歌舞席,谁忆不归人。”(《全唐诗:卷87_53》)可见其交情之深厚。
神龙元年(705年)张说被赦归,回京路过端州时,与他同时被贬的高戬却与世长辞了。伤感之余,他写下了《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旧馆分江口,凄然望落晖。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农。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全唐诗:卷87_67》)昔日驿馆依旧坐落在分流的江浦水口旁,江水分流,就像与高戬的分别。看着落日余晖,好友已经不在世,心中无限感伤,当年此地相逢,共享旅途食物,临别还互换征衣,记忆中的山川依旧,但人事已全非,分别不过三年,就阴阳永隔。诗情凄恻,情伤气惨,字字从心坎里流出,读后使人喟然泪下。
贬谪对士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政治悲剧。贬谪诗是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张说的流贬诗,真挚地表现出其真实情绪与感受:既有愁苦忧闷,又有慷慨激愤,还有调整适应之后的振作与潇散自适,总的创作心态超越了传统屈原式的忧愁、思乡与怨愤,成为张说作品中成就及影响最大的一部分。作为唐前、中期贬谪诗人的代表,张说的贬谪心态与其后元和诗人有着一脉相通的承传。早在上世纪40年代,闻一多就认为,张说的《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五律一首“整篇匀称,无句可摘,才是盛唐新调”,“张说的诗能高于这一派的小家诗人,这是重要的原因”。
唐玄宗誉之“当朝师表,一代词宗”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二张,拥立中宗复位,光复了李唐王朝。张说的命运也有了转折,被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兵部侍郎,转工部侍郎。从此,张说成了中宗、睿宗、玄宗三朝的元老重臣,前后三次为相,封燕国公。张说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对李唐王朝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盛唐时期,燕国公张说与许国公苏頲的散文并称“燕、许大手笔”。张说的诗作也有较高水平,故唐玄宗誉之为“道合忠孝,文成典礼,当朝师表,一代词宗”。
张说对初、盛唐诗歌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对盛唐诗歌的审美标准作出了前瞻性指导,以其充实的诗歌创作成果丰富了初唐诗歌实践,加之他“喜延纳后进”,识拔文士,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等许多著名文士均常游其门下。他实际上已经成为盛唐前期文学界的领袖人物,开创了开元时期的文治盛业,并推动了盛唐诗歌兴盛局面的形成。张说事实上成为盛唐文学的开路人。
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患病,唐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御笔写药方赐予。张说不久病逝,享年64岁,赠太师,谥号“文贞”。唐玄宗曾亲自为张说撰写神道碑文。
张说有文集30卷。明人辑为《张燕公集》25卷。【原标题:张说:曾流谪钦州的一代词宗】